撰文|夜郎西
編輯|夜郎西
審核|燁 Lydia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日晞研究所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留言申請開白。
在直播間此起彼伏的“嘉年華”特效中,一群年輕人在鏡頭前賣力舞動,他們被貼上“練習生”“女團”“男團”的標簽,卻鮮少有人追問:這場流量狂歡的代價是什么?
團播行業以“底薪6000元、月入5萬”的高薪神話吸引無數年輕人涌入,但背后的真相是,他們不過是資本流水線上的“耗材”——用青春兌換短暫財富,用情感維系虛假繁榮。
被量化的情感勞動
在杭州濱江的互聯網園區,200㎡的辦公區被分割成12個直播間,環形補光燈將年輕主播的臉照得發白。
21歲的舞蹈專業畢業生宋明每天在這里直播6小時,高強度的舞蹈動作讓她膝蓋積水,但每月6000元底薪加提成的收入,仍是她在就業寒冬中的唯一選擇。
這是全國數千個團播基地的日常切片。
團播公司通過“人海戰術”降低成本,設置嚴苛的業績考核:流水不達標就面臨淘汰,超時直播成為常態。
主播們的工作被拆解為精確的時間單位——每天6小時直播、2小時舞蹈練習、1小時粉絲私信維護,甚至凌晨1點還需向刷票粉絲匯報行程,被稱為“交作業”。
觀眾刷特定禮物可觸發主播跳舞、換裝甚至“專屬動作”,這種“點歌式打賞”滿足操控欲與窺私欲。
情感勞動被明碼標價。
平臺將主播的“情商”轉化為數據指標:私信回復率、粉絲活躍度、禮物轉化率。
某MCN機構要求主播每天發送至少50條定制化感謝消息,內容從“哥哥今天的保時捷好帥”到“你推薦的奶茶店我去打卡了,甜度和你一樣呢”,每條消息都經過運營團隊的話術培訓。
而情感勞動的異化,讓主播似乎也淪為了“數字富士康”的流水線工人。
在視頻平臺上的某女團直播間,粉絲刷199元禮物可解鎖主播的“撒嬌八連拍”,刷999元能獲得3分鐘語音私聊。
20歲的小毛每天要應對上百位粉絲的“情感需求”:有人要求她錄制“早安電話”,有人索要生活照,甚至有人提出線下見面。
這種曖昧經濟的本質是情感需求的即時滿足。
平臺算法精準捕捉用戶的“情緒痛點”,通過PK機制、限時禮物等設計,將粉絲的打賞行為轉化為情感博弈。
例如曾有直播間的“大哥”為爭奪主播的“專屬寵愛”,單次打賞金額超過百萬元,而主播需配合演出“非他不可”的戲碼,甚至設計“粉絲紀念日”維系刷票熱情。
畸形的互動關系和往常的社會倫理形成對照。
男性粉絲通過打賞獲得“虛擬男友”的掌控感,女性主播則將情感勞動轉化為生存資本。
但當曖昧成為職業技能,主播的人格逐漸被物化——某主播因拒絕粉絲的線下邀約,被惡意舉報導致賬號封禁,而公司以“未完成情感維護指標”為由扣發工資。
“速食偶像”與復制工廠
團播的爆發本質上是娛樂工業在數字時代的適應性進化。
當傳統偶像產業仍固守著高成本、長周期的培育模式時,直播生態已將造星流程解構為可量化的數據模塊。
前SNH48成員李慧在直播間重啟職業生涯的案例,揭示了偶像價值實現路徑的多元化可能;韓國女團Lovelyz前成員徐智秀單場收益突破組合時期的表現,更印證了這種轉型背后的資本邏輯——當培養體系從精耕細作轉向概率游戲,偶像經濟便完成了從藝術創作到數據博弈的范式轉移。
MCN機構構建的工業化生產線,將偶像塑造拆解為可復制的標準化組件。
萌妹系、二次元、古風等標簽如同工業模具,將鮮活個體澆筑成精準匹配細分市場的符號產品。
某SK女團母公司同時運營二十余個直播間的運營策略,本質是注意力經濟的概率游戲,通過賽馬機制篩選具有市場潛力的數據載體。
此種生產方式雖未直接推動藝術創新,卻在客觀上構建了新的文化消費場景——當主播們將舞蹈時長延長至面部肌肉失控,當健康損耗成為行業潛規則,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資本對效率的極致追求,更是娛樂產業在算法時代的生存法則。
偶像與粉絲關系的重構,正在重塑文化消費的權力結構。
團播直播間延續了傳統公演的儀式感,卻將打投機制推向更殘酷的維度:周賽月賽的排名直接決定主播存亡,末位淘汰制將偶像生涯簡化為實時更新的KPI。
扭曲的互動模式徹底擊穿了藝人與觀眾的物理界限,私聯行為從禁忌變為常態,擦邊操作在流量焦慮中愈發普遍。
不少行業內的主播坦言“我們不是藝人,是商品”,揭開了數字時代文化生產者的身份困境——在商業邏輯與藝術追求的永恒博弈中,他們既是參與者也是犧牲品。
這種轉型暴露了資本對文化領域的深層滲透。
團播生態不是娛樂產業的墮落,而是媒介環境變遷的必然產物。
偶像培育周期從數年壓縮至數周,粉絲經濟從線下應援轉向線上打投。我們見證的不僅是產業邏輯的迭代,更是文化生產方式的代際更替。
直播造星或許削弱了傳統造星模式的儀式感,卻在算法編織的娛樂幻境中,創造了更具普惠性的文化參與空間。
在這個新的游戲規則里,偶像與粉絲共同沉淪于符號消費的漩渦,而娛樂工業的“快餐化”轉型,不過是資本追逐效率的又一場狂歡。
團播的狂歡,也恰是Z世代生存焦慮的鏡像:年輕人用身體與情感兌換短暫財富,資本用流量與算法收割注意力剩余價值。
5G打開沉浸式娛樂的潘多拉魔盒,我們或許將見證一場更深刻的變革——娛樂不再是被動的消費,而是創造與共生的體驗。
但在此之前,如何避免更多人淪為“耗材”,仍是整個社會必須回答的命題。
參考資料:
1.顯微故事《被當做“耗材”的團播成員:底薪 6000 元,我靠 “曖昧經濟” 賺錢》
2.娛樂獨角獸《深度解讀內娛團播“三寶”:變裝、PK、節奏好?》
3.新聲Pro《綜藝公司轉型團播:陣地、方法改變,「人」的價值不變》
一點想法(北京)旗下矩陣公眾號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中美網友“賬本大公開”:原來我們都想錯了?》
《“TikTok難民”涌入小紅書,中美網民開啟民間外交》
《“病來如山倒”,造車開始大退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