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胖妞不愛動
來源 | 帆書樊登講書(ID:readingclub_btfx)
你是不是也這樣:
衣柜塞得滿滿當當,仍覺得還少一件;
物品沒消耗完,卻忍不住多囤幾樣;
打掃家里總能翻出各種被遺忘,甚至是過期的東西;
明明生活在物質豐饒,啥都不缺的時代,我們對物品的占有欲卻依舊有增無減,甚至到了癡狂的地步。
可曾想過,生活真的需要這么多東西嗎?
來自日本的“斷舍離”創始人山下英子就認為:
其實,我們只需要選擇和當下自己相稱的東西就足夠了。
過多的物品,不僅會擠壓我們的生活空間,甚至還會帶來心理壓力,最終影響人生的選擇。
央視紀錄片《生活的減法》里有位主人公,是居住在北京的白領女士文文。
在寸土寸金的首都,她卻稱自己生活在“垃圾場”,每天都在堆積如山的物品里,翻找自己需要的東西。
文文說自己特別喜歡買新東西,舊的又舍不得扔,于是家里的物品就呈指數式爆發增長,生活空間被擠壓得所剩無幾。
聽到女兒說自己渴望一個整潔的家,文文的心才被觸動了。
物品生來就是為人所用。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它儼然成為了空間的使用者,那么就要警惕自己是否落入物欲膨脹,物質泛濫的困局里了。
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當下,有的人陷在自己的欲望里而不自知,有的人則是把“買買買”當作快樂的源泉。
網友橙子就曾陷入過瘋狂買買買的人生階段。
那時她工作壓力大,便將購物當做對自己的犒賞。
可過后卻發現:買買買在下單、拆快遞那一刻能給她帶來滿足感,可隨之而來卻是更加無盡的空虛。
作家毛姆曾說:
“要記得在庸常的物質生活之上,還有更為迷人的精神世界。”
當我們開始做物質的減法時,也在重新思考自己人生真正的所求所需,于是精神的加法就開啟了。
山下英子老師認為“清理廢棄物”只是“斷舍離”的敲門磚。
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要通過“斷舍離”來撼動我們根深蒂固的“物品價值觀”,促進生活和生命的新陳代謝,從而迎來煥然一新的人生。
每一樣物品都是我們內在思維的折射。
你越無法放手的東西,越代表了你的執念所在。
而山下英子老師在多年的“斷舍離”觀察實踐經歷中,總結出三類無法放手的人群。
第一類、逃避現實型
這類人多半是對家庭帶有不滿,于是借著家里環境混亂為理由,不處理甚至不回家。
有位結婚30年的女士,借著平日里要去打工,組織活動,參加聚會等忙碌的行程為由,對待家務總是敷衍了事,以至于家里逐漸堆滿了令人窒息的雜物。
在接觸到“斷舍離”概念后,她開始行動起來,從臥室進行整理,發現了兩個裝衣服的箱子。
這時才猛地想起,10年前自己就想跟丈夫離婚,結束這段彼此并不相愛的婚姻。
可卻在看到陪嫁的這兩箱衣物,想到父母和孩子的處境后猶豫了。
也是從那時起,她開始頻繁外出,用各種理由逃離家庭,避開丈夫,不知不覺間就蹉跎了歲月。
想明白了這點后,她扔掉了那兩箱衣物,決絕地跟丈夫離婚,還給自己一片自由的靈魂。
第二類、執著過去型
這類人收藏著很多帶有過往回憶的物件,比如獎杯,擺件,手寫信等禮物。
他們覺得丟棄這些帶著感情色彩的物品是一種不尊重不禮貌的行為,卻沒有發現自己一直深陷在回憶的泥潭,丟掉了一往直前的勇氣。
有位長期堅持斷舍離的幸小姐,能夠輕松整理自己的衣物,卻對廚房里的餐具無法割舍。
其實每樣餐具她都不大喜歡,但因為是婆婆送的,所以她不好意思扔掉,就任由它們在那里擠了20年。
慶幸的是,她最終鼓起勇氣收拾櫥柜。
在整理的過程中,幸小姐漸漸意識到自己在人際關系上總是太顧慮別人的看法,而忽略了自己內心的聲音。
所以最后,幸小姐不僅處理掉那些讓她不舒服的餐具,也卸下了人際交往中那些不堪重負的壓力。
第三類、擔憂未來型
這類人熱衷于為未來做準備,即使家里物資充足,依舊忍不住買買買的沖動,總覺得將來的某一天有需要,會用上,而這恰恰反應了這類人的生活帶有焦慮不安的底色。
順子小姐在進行斷舍離時,最難處理的是房間里數量驚人的風水開運擺件,有招財的貝殼,改善人際關系的松鼠造型,開運的龍形擺件……
一開始,她并沒有將其看作是多余的東西。
直到她開始反思自己為什么要留著這些打掃起來不方便的擺件時,才發現自己內心深處對未來有著莫名的惶恐:
擔憂財務不自由,苦惱人際不和諧以及缺乏自我肯定。
在深刻理解了自己的物質觀后,順子果斷對擺件進行斷舍離。
以此斷開那些不停擔憂未來的想法,然后從當下好好經營自己,以更強的底氣去生活。
誠如山下英子的總結:
“斷舍離”并不是簡單的處理雜物、拋棄廢物,收納物品。
而是通過審視物品與自我的關系,把不需要、不舒服、不合適的情感、人際關系和價值觀通過分離、舍棄和更新。
每一件物品都包含了我們的想法和情感,每一次斷舍離都是對大腦的清零和重啟。
學會透過無法割舍的物欲,去反思自己的人生問題,從而找到新的出路,這才是真正的斷舍離。
在《斷舍離》這本書中,作者給出了以下建議:
第一、掌握三條軸線
首先是時間軸。
當我們在進行斷舍離時,要把時間放在當下,也就是考慮這件物品是不是當下適用的?而非過去或將來。
比如這件衣服你以前很喜歡穿,現在卻閑置了很久,那就可以大膽地舍棄它。
而想著為客人到來所準備的碗筷,實際上一年到頭也用不上幾回的話,也是待處理的對象。
其次是關系軸。
試想一下,你在考慮要不要丟掉一件東西的時候,是不是以它還能不能用為判斷標準?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說明物品在你的生活中早已反客為主了。
千萬要牢記:物品的存在就是為了給人類使用的。
所以判斷一件物品的價值,是我需不需要用?而非這件東西能不能用。
理清人與物品的這項服務關系后,會幫助我們做出很多正確的選擇。
最后是空間軸。
斷舍離不是教人一味地扔東西,而是讓我們學會和物品保持舒適的相處關系。
所以我們最終追求的,是將生活用品的量鎖定到適當程度,把生活空間保持在舒服的狀態,維持好房子的干凈衛生就足夠了。
我們可以借鑒山下英子提出的7-5-1收納法。
即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占七成,看得見的占五成,展示性的占一成。
比如衣柜這類帶門的隱蔽空間就留白三成,放在玻璃柜這種可視區域的用品就留一半,展示意義的地方則只放一成的擺件。
第二、牢記三個原則
在考慮跟任何一件物品的關系時,都可以用“必要·合適·愉快”這三個原則來判斷。
在做斷舍離的第一步“斷”時,我們就在每一次購物前用“必要·合適·愉快”這三個原則來篩選物品:
如果這件物品不是當下立刻就會用上的,不買;
如果這件物品對自己實際上用處不大,不買;
如果這件物品自己并沒有特別喜歡,不買。
也就是說,唯有同時滿足“必要·合適·愉快”這三個條件的東西,方是值得我們買入的。
同理,我們在做“舍”的時候,也是依據這三個要點,將那些對我們來說不必要、不合適、不愉快的物品丟棄。
不妨試著以場所為單元,從你最沒有壓力的地方開始斷舍離,循序漸進到執念最深的地方。
比如這周整理客廳,下周整理廚房,再接著臥室、書房......
最后,通過對物品一進一出這兩個重要關口的把控,我們就能慢慢斬斷物欲,甚至進一步洞察內心,找回真正的自我。
很喜歡《斷舍離》的一句書評:
“扔掉看得見的東西,改變看不見的世界。”
有時候,撬動我們命運齒輪的,并非什么驚天動地的變化,而是身邊那件不起眼的小事。
正如你下定決心開始踐行斷舍離時,就已經迎來了整理人生的契機。
點個,共勉。
作者 | 胖妞不愛動,來源:帆書樊登講書(ID:readingclub_btfx)。
主播 | 佳音,十點讀書簽約主播。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