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克劍
5月22日是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萬物共生 和美永續”。在這一主題召喚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得到了更多關注和推廣。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福祉和經濟繁榮的基礎,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相關數據顯示,全球一半以上的GDP中度或高度依賴自然及其服務,超過30億人的生計依賴于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樣性,超過16億人依靠森林和非木材林產品謀生,50%以上的藥物成分來源于天然動植物。在全球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顯得尤為重要。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不僅是維護生態平衡的需要,更是提升城市宜居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鍵。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從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的實施,到生態保護法規制度體系的完善;從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到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加速構建……我國作為最早簽署、批準《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之一,已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發展之路。
不過,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城市生物多樣性仍面臨諸多挑戰——城市擴張導致自然棲息地破碎化,生物棲息環境惡化;工業排放、汽車尾氣和生活污水等造成城市空氣、水體及土壤等污染,進而導致許多敏感物種滅絕或遷移;同時,外來物種入侵等問題也對城市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積極采取應對策略,對城市生物多樣性加以保護,不僅關乎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更對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有著深遠影響。
城市的持續擴張致使城郊森林被切割、濕地被填埋……大量自然土地被吞噬、被分割,造成生物棲息地不斷縮減、物種生存空間局促,許多野生動物被迫遷移、尋找新家園,原本完整的生態鏈斷裂導致生態系統穩定性受到威脅。因此,在城市規劃時,應首先秉持生態優先原則,科學布局方便動植物遷徙的綠色步道、空中廊橋等,為野生動植物預留連接破碎棲息地的生態廊道;合理布局公園、濕地、森林、河流等生態節點,形成互聯互通網絡,提升城市生態韌性,為生物搭建生存通途。
城市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產業的助推,但是工業排放、交通尾氣、生活污水等污染也影響著生物多樣性保護。通過完善頂層設計、深化部門協同、強化科學調查和創新技術運用等措施,全方位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大力推動綠色轉型,強化工業減排,推廣清潔能源,管控機動車尾氣,升級污水處理設施,開展土壤修復,改善城市生態面貌,讓生物在潔凈環境中生長繁衍。
在全球化浪潮下,外來物種隨貿易、旅游等途徑涌入城市,憑借其強大的適應力與繁殖力,擠壓本地物種生存空間,改變城市生態格局,擾亂城市居民生活與本土動植物生長狀態。通過加強海關檢疫,阻斷外來物種非法引入;建立外來物種動態監測預警機制,對已入侵物種,綜合運用物理、生物、化學等方法防控并及時清理,保護本土物種生存。同時,通過社區宣傳、學校教育、媒體傳播普及知識等,激發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情;鼓勵居民參與植樹造林、生態監測志愿活動,共同守護城市綠色多彩空間。
城市作為人類生存的聚居地,既是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前沿,也是守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希望之所。通過優化城市空間規劃、強化污染治理、防控外來物種入侵以及鼓勵公眾參與等措施,推動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邁向新高度,讓城市成為生機盎然、美麗宜居的幸福家園,共同繪就萬物共生、和美永續的壯美畫卷。(作者王克劍:城市建設雜志社社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