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詩萌 北京報道
今年加力釋放住房消費活力的重要抓手之一城市更新,明確將獲得更多中央財政的支持。
5月20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司長郭方明表示,城市更新需要大量資金資源要素的投入,財政部將聚焦城市更新重點任務,強化財政政策和資金保障。2024年,財政部和住建部啟動實施城市更新示范行動,首批確定了15個城市,今年將再選拔第二批20個城市,同時對相關城市的工作進展、資金使用管理等開展績效評價。
國家發展改革委固定資產投資司負責人趙成峰也透露,2025年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門設立城市更新專項,支持城市更新相關公益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將于今年6月底前下達2025年城市更新專項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設立城市更新專項,充分體現了中央財政工具對城市更新的重視。過去也有一些財政資金進入到城市更新領域,但是一般是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等進行,此次通過設立專項,說明政策層面將城市更新視為今年的一項重要工作。
從大拆大建到“不能拆”
城市更新并不是一個新鮮事物。早在21世紀初,以廣東“三舊改造”為代表,一批城市開展了以房地產開發為導向的城中村改造,雖然拉動投資效果顯著,但高額的拆遷賠償和通過增加容積率對立體空間進行改造的模式,也給公共設施和服務帶來了壓力和挑戰,“拆遷拆遷,一步登天”就是這一時期的真實寫照。
而最近幾年,城市更新作為拉動內需的重要工作之一,其思路和方向有了新的變化。5月15日,中辦、國辦發布的《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作為指導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綱領性文件,提出了穩妥推進改造的要求,并在多處強調“不能拆”。例如,穩妥推進危險住房改造,加快拆除改造D級危險住房,對C級危險住房通過加固、改建、重建等多種方式積極穩妥改造;嚴禁以危險住房名義違法違規拆除改造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村落、文物、歷史建筑;不搞大拆大建,“一村一策”采取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結合等方式實施改造等等。
廣東省城規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近期的房地產政策思路發生了重要的改變。本質上來說,近年來各方救市力度不可謂不大,但樓市止跌回穩的局面脆弱,直接原因就是供應量太大了,同時還要保持房價穩定。因此,城市更新強調禁止大拆,甚至能不拆就不拆,遏制過多供應對資產價格的沖擊,也避免了低效供應、殺價競爭。
他進一步指出,當前政策對城市更新的強調,主要是將其置入到國內大循環的架構中,通過公共服務補短板,土地和物業的功能再造和盤活利用,物業盤活與人氣激活、消費激活、新業態創造和產業轉型統籌推進,去修復就業、收入和預期等基本面。新時期的城市更新就是要從充分激活國內大循環的角度,瞄準城市更新的工作基調,從而創造房地產的新空間。
中央財政再度發力
過去幾年,城市更新是房地產領域政策力度最大的方向之一。2021年以來,每年政府工作報告都會對城市更新行動作出部署,提出明確要求。不過,從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多處提及城市更新,到今年首場國常會聚焦城市更新,再到近日綱領性文件的出臺,都透露城市更新重要性進一步提高的信號。
強化財政政策和資金保障,是推進城市更新的重要條件。郭方明介紹,“十四五”以來,共安排中央補助資金約1594億元,支持城鎮老舊小區改造;2023年以來安排中央補助資金153億元,支持推進城中村改造;“十四五”期間安排中央補助資金約600億元,支持60個城市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帶動總投資1600億元;2024年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增發國債等資金超過4250億元,支持地方開展城鎮燃氣管道更新改造、城市排水防澇提升工程等項目。
此外記者注意到,4月,財政部、住建部發布了《關于開展2025年度中央財政支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通知》,在2024年評選15個示范城市予以補助的基礎上,今年將補助20個城市。在城市范圍上,去年支持對象為地級及以上城市,重點支持范圍為向超大特大城市和長江經濟帶沿線大城市傾斜。而今年支持范圍為大城市及以上城市,主要向超大特大城市以及黃河、珠江等重點流域沿線大城市傾斜。
不過補助標準并未發生變化,仍然為東部地區每個城市補助總額不超過8億元,中部地區每個城市補助總額不超過10億元,西部地區每個城市補助總額不超過12億元,直轄市每個城市補助總額不超過12億元。
李宇嘉認為,中央財政資金與地方財政、社會資本協同發力,可以形成1元中央資金撬動8—10倍投資的效應。城市基礎設施全面補短板后,將帶動數萬億的市場投資和消費,如老舊小區提升類、完善類的改造,舊城區復興帶來的消費和文旅等。
樓市仍是內循環穩定關鍵
事實上,城市更新之所以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更是因為房地產對國內大循環的穩定具有關鍵作用,而城市更新是當前“穩樓市”增量政策的重要抓手。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上,上海財經大學校長、CMF聯合創始人劉元春向包括《華夏時報》記者在內的媒體指出,內部宏觀政策方面,最為關鍵的是對國內大循環基本盤的穩定,而基本盤的穩定并不簡單地在于擴消費,更為關鍵的依然在于房地產市場的穩定,其對于整體宏觀的穩定依然具有系統性意義。因此,近期中辦、國辦發布了城市更新改造的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并要求6月份各項政策要全面落地,這意味著政策層面老舊城區改造、棚戶區改造等等上升到了新的階段。對于資金方面,不僅僅局限于專項債的使用,更重要的是要關注政策性金融工具的使用,因為在上一輪棚戶區改造中,貨幣化安置的解決主要是利用PSL這一政策性金融工具來進行,并且所涉及的金額都達到幾萬億的規模。
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也在上述會議中指出,在下半年出口可能面臨增速下行的背景下,房地產的穩定變得尤其重要。過去四五年房地產行業出現大幅度萎縮,但出口高速增長45%左右,但未來這段時間有可能面臨出口和房地產同時下行的情況,因此房地產穩定比以前更加重要。
他認為,房地產的穩定除了要降息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加大房地產市場出清力度,讓房地產開發商該破產的破產,該活下來的活下來,中間債務該還的就還,該蓋的房子要蓋。“過去幾十年,世界各國處理金融危機和房地產危機最好的經驗往往都是以中央財政為基礎,中央出面大規模地進行市場清理是最關鍵的環節,我認為這個時刻也應該到來了。”
責任編輯:徐蕓茜 主編:公培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