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8月22日,北京發生了造反派火燒英國駐華代辦處的惡劣事件,震驚了中外。
當日,外交部造反派和首都紅衛兵一萬余人,以“港英瘋狂迫害香港愛國新聞事業”為由,聚集在英國駐華代辦處門前,召開聲討大會。會上,造反派情緒激昂,高呼口號,要求英國方面對香港問題作出回應,并向英國駐華代辦處發出最后通牒,限定其在一定時間內答復相關要求。會后,以英方逾期不答復最后通牒為由,沖進英國代辦處,焚燒汽車、砸毀辦公室,并放火燒掉了辦公樓,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英國代辦的住宅也被沖擊。英國代辦被迫離任回國。
這一事件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在國際上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損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給中國外交工作帶來極大被動。
周恩來等老革命家多方采取措施,進行糾正和補救,努力減少該事件給國家帶來的負面影響。首先對參與沖擊使館的人員進行了批評教育,對相關造反組織進行了整頓。同時向英方致歉、賠償損失,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政府維護外交關系和國際準則的態度,努力修復受損的外交關系。
8月26日,經毛主席批準,文革小組成員王力被隔離審查。為什么要抓王力呢?因為該事件是在王力“王八七講話”鼓動下發生的,王力是始作俑者。而“王八七講話”是怎么回事呢?
1967年8月7日晚9時,外交部造反派因上午揪斗陳毅受到周總理地嚴厲批評,于是跑到釣魚臺“中央文革小組”辦公室,訴說“委屈”。稱外交部運動阻力大。認為陳毅是“三反分子”,是外事口最大的“走資派”。“文革”小組成員王力聽后,表示支持造反派,稱“揪陳毅的大方向當然對”。他還煽動要奪外交部的權,稱“革命和業務不能分開”,否定總理“業務權是中央的,不能奪”的說法,鼓勵造反派奪權。
該講話讓外交部造反派們頭腦發昏,舉止失措。他們砸爛了外交部政治部,封閉了部黨委,奪了外交大權。一些人在“造反有理”等口號煽動下,無視外交紀律和國際準則,肆意妄為,從而引發了包括沖擊英國駐華代辦處等一系列外交事件,給我國外交工作造成了惡劣影響。
1968年,王力被定為“五一六”反革命集團的主犯。1983年,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反革命宣傳煽動罪、誣告陷害罪,判處王力有期徒刑15年,剝奪政治權利3年。后來王力因病保外就醫,1996年去世。
其實,“文革”期間,受極“左”思潮影響,一些造反派和群眾在國內外引發了多起涉外事件,除了前面提到的沖擊英國駐華代辦處事件外,還有幾起涉外事件比較典型:
1、蘇方毆打我國留學生。
1967年初,中央指示派往世界各國的中國留學生回國參加“文化大革命”。1月24日,65名留法學生和4名留芬蘭學生抵達莫斯科,準備乘26日的火車回國。25日,他們決定前往紅場,向列寧和斯大林敬獻花圈。由于當時中蘇關系嚴重惡化,中國留學生手舉《毛主席語錄》走進紅場的行為,引發了蘇方不滿和沖突。
因斯大林形象在蘇聯一落千丈,所以蘇方不許留學生把獻給斯大林的花圈抬上列寧墓。當留學生在列寧墓前默哀和朗誦毛主席語錄時,蘇軍少校惱羞成怒,關閉列寧墓大門,并指揮大批武裝警察和便衣特務,對中國留學生拳打腳踢,導致30多人受傷,9人重傷。
2月11日,周總理主持召開了“首都革命造反者歡迎我國留學生、聲討蘇修法西斯罪行大會”,會后舉行了示威游行,沖擊了蘇聯使館,此事使中蘇關系進一步惡化。1969年3月,中蘇兩國在我珍寶島地區爆發了大規模武裝沖突。我國軍隊奮起自衛反擊,保衛了領土主權完整。
2、中朝關系一度出現緊張
極“左”外交路線下,紅衛兵和造反派把與蘇聯關系修好的朝鮮勞動黨,作為“修正主義”加以指責和批判。在中朝邊界地區制造了一系列麻煩,(比如張貼大字報,批判“朝鮮修正主義”,宣傳極“左”思想。邊疆知青統一著裝(紅衛兵裝束),引發了朝方邊防緊張。等等),引起了金日成的不滿,中朝關系因此陷入低谷。
為應對半島緊張局勢,朝鮮需要中方支持。中蘇關系進入冰點后,我國也有意修復與朝鮮的關系。1969年9月30日,朝鮮第二號人物崔庸健應邀訪華,中朝關系逐漸和緩。1970年4月,周恩來訪問平壤。同年10月,金日成秘密訪華,毛主席親赴國賓館回見。雙方互動,推動了兩國關系進一步修復。
3、印尼與中國斷交
這事責任不在我方。自1965年起,印尼右派軍人集團為了奪權,也出于國內經濟、民族、黨派之爭考慮,積極推行反華政策,采取卑劣手段對我外交機構進行打壓,兩國關系日趨緊張。1967年4月23日,印尼反動政府指揮數百名暴徒包圍中國大使館,后又派軍警封鎖使館,對中國外交人員進行威脅。將中國駐雅加達總領事徐仁非法扣留8個多小時。中國外交部緊急召見印尼駐華外交官進行抗議。印尼政府將徐仁和中國駐印尼大使館臨時代辦姚登山列為“不受歡迎的人”,要求他們限期離境。
中間之人為“載譽歸來”后的姚登山,成了造反頭子。
4月26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對印尼踐踏國際關系準則、非法對待我外交官和喪心病狂地迫害華僑的反華暴行,表示強烈抗議。
4月24日至28日,北京大中學校師生、工人、機關干部等連續前往印尼駐華使館抗議游行,人數累計超60萬人。8月5日,北京的造反派和群眾在抗議和示威后,砸了印尼駐華大使館。此舉導致中國駐印使館兩次遭到襲擊和搗毀,兩國外交關系中斷。
4、中緬關系緊張
1967年6月,中國駐緬甸人員不顧緬方勸阻,強行向華僑和緬甸國民散發毛主席語錄和像章,引發沖突。
6月27日、28日,緬甸首都仰光的民眾包圍并沖擊中國駐緬甸大使館,一名中國援緬經濟專家被殺害。
6月29日起,北京幾十萬群眾連續在緬甸駐華大使館門前舉行游行示威,沖擊緬甸駐華使館。由于周總理制止及時,避免了事態進一步惡化。
5、香港“六七暴動”等相關事件
1967年5月6日,香港新蒲崗人造塑膠廠工人因勞資糾紛,舉行罷工游行。港英當局偏袒資方,出動警察驅趕,引發沖突。11日、12日,又逮捕示威群眾,事態擴大,斗爭升級。
15日,中國政府向英政府提出強烈抗議,要求英政府和港英當局立即停止一切法西斯措施,釋放全體被捕人員,懲辦兇手,賠償損失,并保證今后不再發生類似事情。
數日后,香港左派發動工人和各界群眾多次舉行大規模游行示威,并與港英警察發生沖突。港英當局宣布實施《緊急條例》并開槍,導致人員傷亡。
6月3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嚴厲譴責港英暴行,號召香港愛國者“組織起來,準備偉大祖國一旦發出號召,粉碎英帝國主義的反動統治。”
周總理對有關部門的做法和新華社、人民日報的相關言論提出批評,指出,香港的工作不能照抄內地紅衛兵的做法。一味鼓動民眾,發展下去將難以收拾。8月22日晚,“反帝反修聯絡站”組織數萬群眾在北京英國駐華代辦處前舉行聲討大會。盡管周總理再三指示,不得沖擊、打砸外國駐華機構,但最終還是釀出了火燒了英國駐華代辦處的外交事件。幾天后,中國駐英國代辦處遭到英國人報復,一些中國外交官被打傷。
火燒英國代辦處事件,讓我國付出了巨大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