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財經思享匯,作者 | 劉亞杰,編輯 | 管東生
恒立液壓(601100.SH)要“飛”起來了。
步入2025年,恒立液壓的股價維持向上增長勢頭,自1月8日階段性低點49.7元,逐步上漲至3月10日階段性高點的99.47元,漲幅達到100.14%。雖然后續迎來回調,但截至5月下旬股價繼續在70元區間,漲幅仍有40%左右。
客觀上,這樣的增長略顯“突兀”。
引入申萬宏源行業指數,幾乎同期內,機械設備指數的均值由17985.82點增長至20014.83點,漲幅為11.28%;機器人指數的均值由9064.99點增長至11691點,漲幅為28.97%。恒立液壓的業務能夠覆蓋這兩大概念,股價增速卻明顯領先,已經大幅跑贏行業板塊。
在“機械設備”與“機器人”兩個概念中,恒立液壓的身份并不相同:自1999年成功開發挖掘機專用油缸開始,熬過26年的成長周期,恒立液壓已經成為工程機械設備領域當之無愧的龍頭;不過開發精密滾珠絲杠、行星滾柱絲杠,入局機器人產業,恒立液壓還是個“新手”。
然而無論哪個角色,目前恒立液壓的表現都是成功且優異的,那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如此的成功與優異是靈光乍現還是長期閃耀?
白馬為馬
無論所處賽道還是恒立液壓自身表現,這些年的表現都比較亮眼。
公開數據顯示,長期以來中國液壓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始終維持穩中有升的態勢,2015-2021年產值規模從522億元增長至793億元,CAGR(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年復合增長率)達到7.22%。
成立30多年來,恒立液壓圍繞液壓傳動為核心能力的框架已經成熟,主要從事液壓元件、精密鑄件、液壓系統等業務。由于功率重量比大、體積小、頻響高、壓力與流量可控性好等技術優勢,其產品廣泛應用于挖掘機、樁工機械、工程建設設備、船舶和海洋工程設備等行業。
國聯證券的研報顯示,僅以規模維度觀察,恒立液壓僅能位于全球市場第二梯隊,還落后于博世力士樂、派克漢尼汾、伊頓、川崎等德國、美國、日本企業。不過在自主可控需求的推進下,國產化替代還會給予一定正向推力,有望幫助恒立液壓進一步抬高行業排名。
良好的外部環境打下基礎,剩下的就是企業的“內功”。2020年以來,恒立液壓按照液壓油缸、液壓泵閥及馬達、液壓系統、配件及鑄件的四大業務板塊,分類統計運營情況。
2024年的財報數據顯示,液壓油缸營收占比較高,達到51.06%,是其最為倚重的核心業務;液壓泵閥及馬達次之,占比為38.43%,自2020年以來11.26%的CAGR,佐證了其“第二增長曲線”身份。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2022年出現波動,第一、二支柱業務都承受著業績大幅回調的壓力,但是液壓系統板塊的表現依然強勁,自2020年以來的CAGR達到17.18%,成為四大板塊唯一持續增長的“獨苗”。
既不缺少核心業務維持大船平穩,又不缺少增速維持高位的業務拓展想象空間。在工程機械領域,這樣的優質標的并不多,恒立液壓也通過不斷兌現增長潛力提升行業地位。
只是這段時間,資本市場表現相對審慎,主要影響因素是工程機械行業屬性。華創證券表示,工程機械帶有周期性,且在2013-2016年與2016-2021年的兩段時間內,歷經了從低谷向高峰攀爬的過程,隨后都步入下行軌跡,這也解釋了2022年恒力液壓業績表現乏力的原因。
只是目前距離上一次調整周期,已經有3年時間。華創證券發布報告表示,工程機械行業普遍以挖掘機與裝載機的銷量,作為觀測市場供需波動情況的標尺。從預測數據來看,未來兩大業務的發展仍有想象空間。
2025-2026年期間,兩大市場都處于向上增長賽道,其中挖掘機銷量為235484臺與282581臺,增速分別為15%與20%;同期裝載機銷量為120018臺與138021臺,增速分別為10%、15%。
行業逐步走出谷底階段,恒立液壓的業績表現也修復至2021年水平。一切都在向好發展,恒立液壓還是那匹“白馬”。
伙伴or對手
恒立液壓的挑戰,只是一個已經過去的下行周期嗎?或許不夠全面。
經過多年穩定成長,恒立液壓已經形成穩定的客戶群,三一重工(600031.SH)、徐工機械(000425.SZ)、柳工(000528.SZ)、鐵建重工(688425.SH)等企業已成為重要合作伙伴。如今隨著下游企業不斷成長,相應業務板塊也開始調整。在豐富產品品類的同時,有意向供應鏈上游探出雙臂。
官方信息顯示,圍繞著“研發+智造”的雙輪驅動戰略,徐工在對工程器械、礦用機械、盾構機械等產品展開攻關時,開始主動突破高端液壓缸與液壓閥產品。
截至目前,徐工已有自主知識產權的8個系列液壓閥、21種多路閥、210種集成閥,批量應用于起重、挖掘、樁工等6個門類的工程機械主機。
三一重工主業已經覆蓋混凝土機械、路面機械、挖掘機械、樁工機械、起重機械、工業車輛等工程機械全產業布局,多年來沒有改變;主要改變是對外投資項目,尤其是持股75%的婁底市中興液壓件有限公司,主營業務覆蓋液壓缸、輸送缸、液壓泵、液壓控制閥等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柳工。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其發展同時向上下游延展:一方面重點鞏固和強化挖掘機、裝載機兩大核心業務,一方面推進配套產品的生產研發,其100%持股公司中源機械的產品就包括油箱、油管、搖臂、鏟斗等液壓附件和工程機械屬具。
對于下游企業的“破圈”,有觀點認為,這是工程機械企業強化各部門之間協調性的方式,可以降本增效,強化基本盤。只是如此方式改變了上下游企業之間單向供貨關系,合作雙方成了潛在的“對手”。
為此,我們曾嘗試與恒立液壓聯系,詢問“工程機械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發展,相關業務領域是否存在重疊現象”,均未能收到回復。
不過仔細觀察財報數據,或許理論上的“出圈”未必造就競爭的格局。根據年報數據,2020年恒立液壓的研發投入為3.09億元,此后逐年上漲,到2024年已經達到7.28億元,CAGR為23.89%。
橫向比較,同期恒立液壓的研發費用率也在提升,已從2020年的3.93%增長至2024年的7.75%。在市值超過150億元的同類上市公司中,這樣的費用率具備一定的領先性。可見恒立液壓是一家通過技術驅動成長的企業。
綜合這些信息,恒立液壓有條件和能力,建立充足的緩沖空間,將業務重疊造成的負面影響控制在安全的范圍內。字面上,即使上下游企業已形成一定業務重疊;現實中,各方也能夠維持和平共處。
眼下,上下游企業業績普遍正向成長,可見短期內“破圈”的影響力有限。
新路
如果短期內“破圈”破壞力有限,那么長期呢?當工程機械行業進入新周期,同業或上下游之間開始“內卷”,恒立液壓該如何應對?
其實在2023年財報中已經給出答案:也是“破圈”,只是這個“破圈”有了更豐富的內涵。
一方面是破空間上的“圈”。國際化是恒立液壓長期以來的戰略,匯總財報數據,2020-2024年期間,國內銷售額度的CAGR為1.2%,而且在2022年出現下滑,直到2024年仍未復現2021年的業績高度;同期國外銷售額度CAGR為22.33%,而且始終維持向上增長的趨勢。
這段時間內,恒立液壓的管理費用CAGR為31.17%,高于研發費用與銷售費用(19.34%)增速。按照官方回應,該數據增長是因為子公司精密工業及恒立墨西哥的試生產,由此看來海外市場的向上空間有望進一步擴充,這是能夠帶來正面效應的“破圈”。
另一方面是業務上的“破圈”。由于液壓技術廣泛應用于機器人產品中,無疑給深耕多年的恒立液壓帶來新的市場。
根據國聯證券發布的研報數據,即使沒有特斯拉Optimus、宇樹Unitree G1和H1的撬動,關鍵零配件行星滾柱絲杠在2018-2022年間的市場規模CAGR仍然達到4.5%,更是預計另一關鍵配件滾珠絲杠2022-2029年的市場規模CAGR能夠保持在6%。
早在2021年,恒立液壓已經開始布局線性傳動業務,主要產品正是行星滾柱絲杠以及滾珠絲杠。官方信息顯示,經過兩年籌備,目前已經完成了包括精密滾珠絲杠、行星滾柱絲杠、直線導軌等數十款產品的研發。
2024年第二季度,部分型號產品已經實現試制與方案驗證,第三季度已具備完整加工能力,并與國內客戶對接送樣,現已進入批量生產階段。
財報數據中,恒立液壓沒有列出行星滾柱絲杠與滾珠絲杠收入情況,不過各方仍然十分看好該業務的潛力。華創證券發布研報表示,面對未來人形機器人領域絲杠需求,結合恒立液壓線性傳動項目設備投入和投產節奏,有望成為國內具備高端絲杠大規模量產能力的公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