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還能保住‘全球學術燈塔’的稱號嗎?”
2025年5月22日,美國國土安全部一紙禁令,讓這所擁有近400年歷史的頂尖學府陷入風暴中心,國土安全部長克麗絲蒂·諾姆當眾宣布:即日起撤銷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資格。
這意味著,哈佛不僅無法在2025-2026學年接收任何持F類或J類簽證的外國學生,現有6800名國際生若不在72小時內轉學,將直接失去合法居留身份。
這場突如其來的打擊早有預兆。自今年1月特朗普政府上臺以來,哈佛就因拒絕取消“多元化招生政策”和“反猶主義整改要求”被列入“重點打擊名單”。
4月美國政府以“違反聯邦法律”為由凍結哈佛22億美元科研經費,并威脅吊銷其免稅資格。但哈佛選擇“硬剛”——4月14日公開拒絕政府整改要求,4月18日將聯邦政府告上法庭,指控其“用資金操控學術自由”。顯然,5月22日的“禁招令”是白宮對哈佛的終極報復。
“要么轉學,要么滾蛋”
對于正在準備畢業典禮的哈佛學生而言,這場政治博弈的代價尤為殘酷。數據顯示,哈佛現有國際學生占全校總人數的27%,來自140多個國家,其中中國學生占比約20%。
按禁令要求,未完成學業的學生需在72小時內轉學至其他機構,否則將面臨驅逐風險。即便已收到錄取通知的2025級新生,也無法憑哈佛簽發的I-20表格申請簽證。
更諷刺的是,諾姆在社交媒體上喊話:“如果哈佛三天內交出所有國際生五年內的違紀記錄和抗議活動視頻,或許還能挽回資質”——這被外界視為逼迫哈佛“自我審查”的羞辱性條款。
司法反擊與全球震蕩
禁令發布僅數小時,加州聯邦法官杰弗里·懷特緊急叫停特朗普政府的“驅逐令”,裁定在訴訟審理期間,所有受影響的國際學生可暫時保留合法身份,且不得因移民問題被逮捕。但這僅是喘息之機。哈佛已明確表態將發起第二輪訴訟,而美國政府則聲稱“期待更高法院支持我們的立場”。
這場風波的影響早已超出校園,中國外交部23日明確回應:“美方將教育合作政治化的行徑,終將損害自身國際信譽”,而在美國本土,《紐約時報》指出,哈佛每年從國際生學費中獲利超10億美元,若長期失去這一群體,其科研實力和學術聲望或將遭受重創。
更令人擔憂的是,諾姆在福克斯新聞采訪中透露“考慮在其他大學采取類似舉措”,哥倫比亞大學、斯坦福等高校已收到聯邦調查通知。
“這不是一場教育戰爭,而是價值觀清算”
當白宮以“國家安全”為名要求哈佛審查學生思想傾向,當聯邦政府用簽證政策要挾高校“站隊”,這場博弈的本質已清晰浮現——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打壓精英教育體系,重塑符合其政治立場的“美國精神”。
正如美國大學教授協會主席托德·沃爾夫森所言:“威權政權總會先摧毀高等教育,因為它培養了能抵抗專制的人”。
截至發稿時,哈佛官網首頁仍掛著校長加伯的聲明:“我們不會在真理與妥協之間選擇后者”,但現實是,這所培養了8位美國總統、160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學術圣地,正面臨建校以來最嚴峻的生存危機。
當政治鐵拳砸向象牙塔,受損的不僅是哈佛——全球學術自由的燈塔,正在狂風驟雨中飄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