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機車網,每晚9點17分
JC君和你一起聊摩托
對于單搖臂摩托車而言,從沒有搖臂的那邊看過去,車輪似乎懸浮著,并且沒有任何機械結構遮擋,簡潔又科幻,如同一種“魔法設計”。
過去40年間,這種設計一直是高端摩托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那么,單搖臂源自何處,有什么優勢,又為何如今逐漸消失呢?
單搖臂顧名思義,僅從一側固定后輪,而另一側則呈現出車輪“懸空”的視覺效果。
這種設計有兩個明顯的優勢:第一,極大提高了更換車輪的效率(在比賽中尤其有用);第二,外觀更加簡潔、美觀。
得益于這些優勢,本田1987年的RC30賽車統治了耐力賽事長達十年。
本田的單搖臂技術被稱作“ProArm”,是一種復雜的鋁鑄結構。這個系統源于本田與法國的ELF公司在1980年代長期合作研發的結晶,當時ELF公司在GP賽事中使用創新的RS和NS500動力賽車,并為此申請了專利。
杜卡迪則從1994年起在916車型上采用了類似的單搖臂設計,這主要源于設計師馬西莫·譚布里尼受到本田的啟發。隨后,杜卡迪在Multistrada V2、1098和Panigale等車型上也采用了改良版的單搖臂。
凱旋(參數丨圖片)從1997年的T595 Daytona開始也應用了單搖臂設計,而Moto Guzzi和寶馬則一直擁有單搖臂的軸傳動版本。此外,川崎H2系列也采用了這種結構。
不過,上述這些雖然是近年最著名的單搖臂應用案例,卻并不是歷史上的最早嘗試。
實際上,單搖臂設計最早可追溯到1940年代末(偶有更早的零星案例)。例如1949年的德國Imme車型(約生產了80輛),更廣泛一些的是1950年的Moto Guzzi Galetto。
此后,最成功且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單搖臂系統要數寶馬在1980年推出的R80G/S車型所使用的軸傳動單搖臂系統“Monolever”。隨后這一系統發展成為“Paralever”,至今寶馬仍在使用其改進版。
盡管單搖臂外觀出色,也便于快速更換車輪,但對鏈條傳動的單搖臂而言,由于需要承受極大的力矩和負載,它們在設計開發上成本高昂,而且重量遠超現代化的雙搖臂(軸傳動不同,它本身必然需要某種形式的搖臂或外殼結構)。
因此,如果想打造一輛更輕、更經濟的高性能摩托車,單搖臂的優勢其實并不明顯。這也是為什么杜卡迪在新款Panigale和之前的Multistrada車型上都逐漸放棄這一結構。
不過,如果摩托車更強調形象價值,例如凱旋Speed Triple、杜卡迪Diavel,或者本身為軸傳動,如寶馬和Moto Guzzi,單搖臂設計仍會繼續存在。
你是更喜歡雙搖臂的實用,還是鐘情單搖臂的魅力?
歡迎分享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