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膠頭滴管吸出DNA封裝于玻璃瓶中,再滴加自己喜愛的墨色,一款獨一無二的“香蕉DNA項鏈”便制作完成了。這是今天開啟的2025年涼城新村街道科技節暨社區青少年科技創新邀請賽中的一項賽事,也是街道推動園區、社區、校區協同聯動的又一場實踐。
在本屆科技節上,涼城新村街道聯合轄區內天工開物創新孵化中心,共推出4項青少年科技創新賽事:面向11至14歲學生的“未來科學家”DNA創意探索賽、面向6至8歲兒童的“智慧小創客”實物編程挑戰賽、面向9至11歲學子的“未來創想者”機器人挑戰賽、面向7至10歲青少年的“智勝未來”智能格斗機器人大對戰等。
“科技不僅是工具,更是照亮未來的火種;社區不僅是空間,更是孕育創新的沃土。”涼城新村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街道作為虹口區北中環科創集聚帶的核心區段,始終堅持“科技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擁抱“科技回歸都市”浪潮,著力提升社區創新濃度。連續三年舉辦的科技節,已成為孩子們認知科學、體驗創新的重要平臺。“讓每個孩子都能觸摸科技的溫度,讓每個家庭都能分享孩子成長的喜悅,讓整個社區充滿濃厚的創新氛圍?!?/p>
現場,“未來科學家”DNA創意探索賽吸引了20余名初中生參與。街道社區學校負責人侯穎霞介紹,今年寒假結束后,學校便與天工開物創新孵化中心對接,研究合適的合作內容。綜合考慮孩子們的理解能力、操作時長、實驗安全性等,最終在3月底確定了制作香蕉DNA玻璃項鏈的活動主題。經過園區企業、合成生物企業藍晶微生物研究員的多次調試,設計了今天的比賽內容。
只見孩子們在藍晶微生物研究員的指導下,先手動碾壓小段香蕉,初步破壞細胞壁,暴露出由磷脂構成的細胞膜和核膜。再滴入洗潔精、食鹽等制成的提取液。這是因為磷脂與洗潔精中的分子結構相似,當兩者相遇就會互相融合;適當的鹽濃度能使DNA充分溶解,同時使雜質沉淀。之后,學生們將香蕉糊倒在紗布上,收集濾液,再將濾液倒入無水乙醇中靜置2分鐘,即可吸出DNA裝進玻璃瓶中。天工開物創新孵化中心企業星墨還提供了自主研發的彩色墨水,供同學們制作色彩斑斕的項鏈。
“來到科創園區參加科學比賽非常興奮,這里科技感很強,指導老師很專業。”參賽者、上海市復興實驗中學初一學生楊宜鑫說,自己一直對科學實驗很感興趣,還報了虹口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的科普課外班,但走進科創園區做實驗是頭一回。恰好上學期學校開設了生物課,這次動手做實驗讓他對這門學科有了更親近的感覺。在實驗過程中,他感到提取液的配比相對最難完成,要精準把控每個材料的量,否則會導致濾液中DNA含量過低或溢出。這讓他真切體會了精準之于科學的重要性。經過藍晶微生物研究員的考核,楊宜鑫以總分第一的好成績獲得“科技小明星”稱號。
侯穎霞坦言,對社區學校來說,今天的“智慧小創客”實物編程挑戰賽、“未來創想者”機器人挑戰賽更像一場“匯報演出”。過去兩年,積極聽取周邊居民意見建議,社區學校開出了兒童實物編程、探秘機器人、匠心傳“城”手工坊等主題系列課程,讓科技教育走出課堂,扎根社區。
“我在比賽中想起課上教的口訣,‘小帶大減速,大帶小加速’,很快完成了組裝?!焙缤舛∷哪昙墝W生王雅婕,從今年起在社區學校學習機器人課程,回家后還買了同款經常練習,“社區學校學到的內容對今天比賽很有幫助?!?/p>
在每個比賽現場,還有多位“媽咪志愿團”志愿者助陣協管——隨著滿足訴求的社區學校課程越來越多,更多家長愿意走出家門,參與到社區學校的志愿服務工作中。有幾位最初擔任教室管理員維護秩序的“媽咪志愿者”,邊旁聽邊自學還考出了資格證,成為社區學校新任少兒實物編程教師。這些也激勵著大家不斷深化“家校社協同育人”理念,進一步激發社區青少年探索科學的興趣,提高科學素養。
近年來,涼城新村街道攜手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等高校,聯手打造街道社區書院科普實踐基地,吸引超過500名青少年參與。同時,深化與科技企業、專業科普社會組織及學校的協作,組織科普冬、夏令營等活動60場次,策劃科技嘉年華、全國科普日開放日等活動20余場,累計受眾逾3000人次。
原標題:《科創企業研究員帶初中生制作DNA玻璃項鏈,這個社區正成為孕育創新的沃土》
欄目主編:祝越 文字編輯:王宛藝
來源:作者:文匯報 單穎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