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第17屆蘭卡威國際海事與航空展(LIMA 2025)開幕。俄羅斯時隔六年重磅回歸,攜Su-35S、Su-57E和Su-75三款戰機,試圖在亞太國防市場吸引關注,重塑影響力。
本屆展會由馬來西亞國防部主辦,吸引25國860家參展商。俄羅斯以俄羅斯勇士特技飛行隊表演的特技飛行和先進戰機模型為亮點,借此展示技術實力、爭取出口訂單。蘭卡威展會不僅是貿易平臺,更關乎各國在亞太的戰略布局。面對西方制裁與全球秩序變動,俄羅斯急需通過LIMA 2025鞏固其在國際國防市場的地位。
俄羅斯此舉意在亞太國防市場打開局面。馬來西亞是Su-30MKM的長期用戶,因制裁面臨維護難題;印度尼西亞曾計劃采購Su-35S,卻因美國制裁威脅擱置。隨著東南亞軍費開支年均增長4.2%,俄羅斯憑借高性價比產品吸引買家。不過,中國國防工業崛起,J-10CE等戰機也在爭奪市場份額。
展會現場競爭激烈。美國展示F-35,法國展出“陣風”,韓國推出KF-21,中國J-20雖不出口,但技術實力不容小覷。俄羅斯雖有價格優勢與技術轉讓意愿,卻面臨平臺與西方系統難以互操作的問題。Su-57E量產緩慢,Su-75未經實戰檢驗,售后維護與培訓也是潛在阻礙。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俄羅斯希望借LIMA深化與不結盟國家合作。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尋求戰略平衡,對俄羅斯態度謹慎。美國視東南亞為印太戰略關鍵,俄羅斯的介入引發其警惕。此次展會是俄羅斯在亞太的一次重要博弈,其能否突破困境、達成交易,將影響地區軍事格局與國際關系走向。
事實上,“庫爾干人-25”(Kurganets-25)項目始于2010年代初,首輛原型車于2013年下線。這款戰車在2015年5月9日莫斯科勝利日閱兵中首次公開亮相,此后僅在閱兵式和其他公共活動中露面。
據報道,自2015年以來,俄羅斯軍方僅接收了少量“庫爾干人-25”用于野外測試。目前俄媒稱該戰車在初步試驗中已展示既定性能,并確認符合國防部的技術要求——盡管尚未公布任何證據。
然而,這種混亂并非“庫爾干人-25”獨有,它反映了俄羅斯步兵戰車(IFV)研發的普遍困境。目前俄羅斯正同步開發約14種配備不同武器系統的步兵戰車型號,其中大部分遠未完成。
就“庫爾干人-25”而言,其前景仍不明朗。研發已耗時超過15年,戰車仍未超越初步測試階段。此外,其生產成本將遠高于基于現有平臺(如量產型BMP-3改進型B-19或升級后的BMP-2M)的步兵戰車。
“庫爾干人-25”配備遙控“回旋鏢-BM”(Boomerang-BM)炮塔,搭載30毫米2A42自動機關炮、7.62毫米PKT機槍及4具“短號-EM”(Kornet-EM)反坦克導彈發射裝置。動力系統(發動機和變速箱)位于車體前部,乘員和下車作戰士兵位于后部——車組3人,載員艙可容納8名士兵,戰斗全重約36噸,據稱配備現代化火控和偵察系統。
此外,該車據報道裝備了“阿富汗尼特”(Afganit)主動防護系統及配套傳感器。作為一款大型步兵戰車,其尺寸為長7.2米、寬3.2米、高2.3米,搭載約800馬力發動機,公路時速可達80公里/小時,車體后部的噴水推進裝置使其能以10公里/小時的速度跨越水域障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