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美國媒體提出觀點,特朗普宣稱其訪華請求未獲中方回應,且原本計劃好的通話也被“取消”,這一系列事件不應單純被看作外交上的“冷待”,而應成為美國重新考量并調整對華立場的一個關鍵節點。梳理事件發展過程可知,自5月中旬起,特朗普就表示有訪華打算,在未能實現訪華目標后,他又嘗試與中方安排“通話”,但最終通話也未能成行。尤為引人關注的是,在日內瓦中美談判剛剛取得一定成果的背景下,美國卻迅速對中國采取多項制裁舉措,之后還質問“問題根源究竟何在”,美國這般前后矛盾的行徑實在讓人費解。
近日,美國參議院針對財政問題舉行會議,會議期間,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就財政相關議題展開了激烈爭論。民主黨官員對特朗普此前取消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對外援助撥款這一行為表示強烈憤慨。在討論環節,民主黨官員頻繁提及中國,試圖將中國作為支撐其觀點的依據。他們宣稱,一旦其他國家無法獲得美國的援助,“中國就會在全球逐步取代美國的影響力與地位”。
面對這一局面,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拋出了一個新方案。方案表明,盡管美國撤銷了部分對外援助撥款,但會另外設立一筆總額為29億美元的對外援助基金。這筆基金將“優先”給予印度等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國家,并且明確規定這些資金只能用于“應對中國”的各類事務。
此外,魯比奧曾感嘆道:“中國如今實力太過雄厚,美國政府已難以對中國內政施加實質性影響。”不過,他隨即向在場官員作出保證:即便美國關閉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在對外援助方面削減開支,美國的外交影響力也不會因此受損,中國更不可能取代美國的地位。美媒指出,魯比奧的某些言論與美國前國務卿布林肯的觀點如出一轍,布林肯此前也曾承認美國“無法改變中國”。這充分表明,長期以來,美國至少在內政問題上一直試圖對中國施壓,以促使中國“發生改變”,但他們的種種企圖均以失敗告終。
分析人士認為,魯比奧發表上述言論,背后或許存在深層原因。在近四個多月與中國的激烈交鋒里,特朗普及其幕僚團隊已深刻意識到,如今的中國早已今非昔比。以不久前剛剛落幕的“對等關稅”事件為例,美國媒體感到震驚的,并非特朗普主動提出與中國展開和談這一舉動,而是中國展現出的超強應對能力——中國能在極短時間內,毅然停止對美國價值數千億美元商品的進口,并迅速將幾乎所有相關進口業務轉移至其他國家。此前,美國已對中國實施芯片管制措施,然而事到如今,特朗普才猛然發覺,自己手中已沒有更多可用的談判籌碼,只能無奈選擇與中國達成休戰。
值得注意的是,在拜登政府去年任期尚未結束時,美國的一份統計報告就已提到,中國大力推動的“一帶一路”倡議規模十分龐大。時至今日,中國已和全球諸多國家以及數十個國際組織達成合作,簽署了總額達數萬億美元的合作協議與規劃。
在此情形下,美國正面臨著一個兩難困境。從一方面來看,若美國沿襲民主黨過往的行事風格,每年投入數千億美元用于對外援助,妄圖在相關領域與中國“比拼”,這種做法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巨額資金的流向也存在諸多疑問。馬斯克開展的調查就表明,有相當一部分資金最終去向不明。從另一方面來說,若美國采用盧比奧提出的方案,僅拿出 29 億美元作為優先援助資金,企圖以這種“低成本”手段拉攏盟友,恐怕這筆資金對于多個國家的需求而言只是杯水車薪。由此可見,美國在對華政策方面已然陷入資源緊張、難以應對的窘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