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號的所有刑偵故事皆由湯姆三叔原創,由恩怨江湖發布,未經授權,不可轉載和復制。
今天的故事和平時三叔說的不一樣,它來自于前蘇聯的一起真實案件,案件的起源非常早,源于二戰期間,國內的案件聽多了大家也換換口味,聽三叔講一講這起跨時三十多年的追兇案吧。
在說這起案件之前先要介紹一下故事發生的背景,也就是蘇聯參戰的背景知識。眾所周知,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國閃擊波蘭揭開了二戰的序幕,隨后兩年時間德國占領了歐洲的大部分國家,但在入侵英國時遇到了困難。隨后德國綜合多方面原因,決定撕毀和蘇聯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于1941年6月22日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從多個方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深入蘇聯,很快占領了蘇聯西部的龐大領土,并在四個月后將軍隊推進到莫斯科市郊。此時的蘇聯政權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作為蘇聯領袖的斯大林臨危不懼,發動戰爭動員令,蘇聯軍民團結一心,利用天氣優勢,通過半年的戰斗挫敗了德軍占領莫斯科的計劃。
根據本案改編的俄劇《馬卡洛娃》劇照
以上是故事發生的背景,下面我們介紹一下今天故事的主角——安東尼娜·馬卡洛娃。
安東尼娜·馬卡洛娃1920年3月1日出生于莫斯科,她的童年是在斯摩棱斯克省瑟喬夫斯基縣的馬拉亞沃爾科夫卡度過的。其實她的本名應該是安東尼娜·潘菲洛娃,但是她去上小學時,老師問她,你是從哪家來的?她想到自己的父親名字叫“馬卡爾”,于是她就回答,馬卡洛娃。老師將這個名字記在了檔案中,后來這個“馬卡洛娃”就成了伴隨她一生的名字。
本案主角——馬卡洛娃
中學畢業后,15歲的馬卡洛娃投奔到了她在莫斯科的親戚家中,準備在首都找工作。她首先去了一家皮革廠當工人,后來又去了一家針織廠當女工,長期的夜班編制工作非常辛苦,不僅讓她視力下降同時還讓她心力交瘁。最終她來到伊里奇機電廠的食堂當了一名服務員,但是她不甘心一輩子只做一名服務員,于是私下還進行了醫療培訓,準備未來做一名護士。1941年戰火燒到莫斯科后,作為共青團員的馬卡洛娃自然很快應征入伍,當時蘇聯軍隊不僅需要男兵,同樣也需要女兵。女兵不僅可以做護士,做裁縫,也能開坦克,開飛機,當機槍手,甚至是沖到前線去拼刺刀。馬卡洛娃參軍后,被分到第24軍,成了一名戰場護士,同時還學會了如何使用機槍。
1941年9月,馬卡洛娃所在的部隊開赴前線,參加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戰役,這一仗蘇軍慘敗,67萬人被俘,馬卡洛娃自然也在其中。在戰俘營中,馬卡洛娃遇到一名叫謝爾蓋·費德丘克的蘇聯士兵,兩人產生了感情,在謝爾蓋的提議下,他倆結伴通過戰俘營圍欄上的一個洞逃走了,并在附近村莊換上了普通農家的衣服,化裝成一對農村情侶一同前往謝爾蓋的家鄉——布良斯克地區的洛科特自治區。
二戰中的蘇聯女兵
此時的洛科特自治區已經被納粹德國占領,并在該地區扶持了一個傀儡政權,名為洛科特自治國。馬卡洛娃和謝爾蓋一路奔波,歷盡千辛萬苦終于趕到了謝爾蓋家庭所在的紅科洛杰茨村,但是此時謝爾蓋卻決定中斷和馬卡洛娃的戀情,因為他已經結婚了,家里有妻子,怎么再把馬卡洛娃帶回去呢?馬卡洛娃十分憤怒,但也沒辦法只好繼續流浪,她來到鄰近的洛科特村,納粹扶植的洛科特自治國這個傀儡政權剛剛建立,此時馬卡洛娃面臨選擇,新建立的偽政權和與之對抗的游擊隊都在爭取她。馬卡洛娃一開始考慮加入游擊隊,這個游擊隊主要的任務就是參與抵抗德國納粹和洛科特自治國偽政權,馬卡洛娃參與了幾次行動,但是直到她遇到了改變她一生的男人——尼古拉·伊萬寧之后,她決定走向另一條路。
這個叫伊萬寧的男人不僅是洛科特村的警察局局長,還是洛科特監獄的監獄長。伊萬寧安排馬卡洛娃在自己的表弟手下擔任警察,同時還給她安排食宿。在戰爭那種嚴酷的情況下,馬卡洛娃被安排到一個有暖氣的房子,除了有換洗的衣服和豐富的飯菜外,一個星期還能洗一次澡,甚至定期還有女性用品的派發,聯想到這幾個月流亡的經歷,這里簡直就是天堂。這些都不提了,伊萬寧甚至還每個月發給馬卡洛娃30德國馬克作為工資,眼見這個男人在這里這么有權勢,馬卡洛娃很快也就臣服了,成了伊萬寧的情人。
二戰中的馬卡洛娃
1941年7月,伊萬寧在知道馬卡洛娃會使用馬克沁機槍之后,便把她調到了洛科特監獄工作,她的工作就是在刑場用機槍處決犯人。這些被處決的犯人一般都是的游擊隊員,馬卡洛娃對這些游擊隊并不陌生,她既當過,在自己做警察時也抓過,現在的任務則是用馬克沁機槍將他們處決。
第一次執行這個任務時,馬卡洛娃其實是比較抵觸的,那次她的任務是殺害四名游擊隊員,最后她喝了幾口伏特加,舉起了機槍將這四人全部殺死。第二次她殺害的人數就變成了二十七人,她同樣是在喝了幾口酒之后就舉起槍完成了任務。到后面這樣的任務越來越多,馬卡洛娃也越來越冷血,無論是純粹的游擊隊員,還是包括女人與孩子的游擊隊員家眷,馬卡洛娃都會毫不猶豫的開槍射殺,按照她自己的話來說:“沒有辦法,已經習慣了,只能聽天由命了。他們強迫我,所以我就照做了。我槍殺的這些蘇聯人,有時我同情他們,但我無法幫助他們,因為我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馬克沁機關槍
后來在法庭上,馬卡洛娃被起訴她在洛科特監獄做機槍手的兩年時間里,至少參與殺害了168 人。這168人是有據可查的,而被她槍殺的已經無從查證的人則更多。后來有二戰學者估算,她在洛科特監獄期間,一共殺害了至少有1500人,而有的數據顯示是在2000至5000人之間,所以她也一度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殺人最多最殘忍的女殺手之一。
洛科特監獄的犯人對這個劊子手早有耳聞,納粹分子經常為了震懾監獄里在押的犯人,會讓他們去刑場觀摩行刑,監獄里許多人都見過舉著馬克沁機槍槍殺犯人的馬卡洛娃,他們不知道她的名字,將其稱為“機槍手托尼卡”。正是這些幸存的目擊者,為后來克格勃搜捕馬卡洛娃的下落提供了不少幫助。
1943年,蘇軍正式解放了布良斯克,存在了兩年的傀儡政權洛科特自治國也隨之結束,蘇軍解放洛科特監獄后,通過審訊洛科特警察和從犯人那里打聽出來,有一個替納粹執行死刑的女劊子手,因為沾染了梅毒,去后方的一家醫院治病,而逃脫了蘇軍的追捕。當然蘇軍沒有放棄對她的追捕,他們大致了解了這名女劊子手的年齡、身高和相貌,并將其列入蘇聯戰后的通緝名單中。而與此同時,讓調查她的蘇軍沒想到的是,此時的馬卡洛娃已經洗白了身份,甚至還參加了蘇軍,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她在得知洛科特監獄已經被蘇軍解放之后,立刻在德軍的掩護下逃離了那里,她一路隱姓埋名來到了加里寧格勒州的一家兵工廠當上了一名焊工。在蘇軍解放加里寧格勒州后,她使用了自己在家鄉時用的本名安東尼娜·潘菲洛娃,同時又通過偷竊一名護士的證明材料謊稱戰爭期間自己一直在422衛生營工作,這些證據幫助馬卡洛娃逃過了蘇軍安全機構的檢查。因為家庭住址什么的一切都是真實有效的,只是她隱瞞了這兩年為納粹效力的經歷,負責核查她身份的蘇軍也沒查出異常,于是讓其隨兵工廠的其他工人一起進入蘇軍服役。
入伍后沒多久,因為健康問題,馬卡洛娃便復原了,并在在一家醫院擔任護士。在醫院里,她遇到了一名因為腦震蕩接受治療的迫擊炮手維克多·金斯伯格,兩人脾氣相投,迅速墜入愛河。這個金斯伯格是個俄羅斯裔的猶太人,他的全家都在戰爭中被德軍殺害,而他不知道的是每天晚上睡在他身旁的這個女人,曾經也是一名德軍的劊子手。
很快,馬卡洛娃同金斯伯格結了婚,婚后馬卡洛娃隨了夫姓,改名成了安東尼娜·金斯伯格,兩人一起回到了維克多·金斯伯格在白俄羅斯的老家——維捷布斯克地區的列佩利小鎮。在小鎮上,馬卡洛娃很快通過自己嫻熟的縫紉功底在小鎮的一家縫紉廠找到了一份主管的職位,而自己的丈夫因為傷殘退伍軍人的身份,在小鎮上也備受居民愛戴,兩人的照片甚至都掛在小鎮的博物館中,當作是一種榮耀。沒幾年,馬卡洛娃就給維克多·金斯伯格生了兩個女兒,這一家在戰后的那些年里過得都非常平靜。馬卡洛娃漸漸地也忘記了那兩年在洛科特監獄犯下的累累血案,因為她的身份已經洗白了,時間也已經過去很久了,她認為自己可以在這個小鎮上度過這一生了,但是顯然她還是太樂觀了。
戰后的馬卡洛娃生活一度很平靜
1976年,警方在布良斯克市中心逮捕了兩名打架的男子,起初警察以為這就是一起簡單的酒后糾紛,準備罰款了事。但是突然其中一人向警方舉報說,他之所以和對方打架,是因為他認出來那個人就是曾經的洛科特監獄前監獄長伊萬寧。
原來,布良斯克被解放之時,伊萬寧也逃脫了蘇軍的追捕,這三十年時間他只是用了假名并稍稍改變了一些外貌,也沒離開布良斯克地區,一直都隱居在此。克格勃立刻介入,帶走了伊萬寧,在面對克格勃的審訊中,伊萬寧回憶起了曾經的女友馬卡洛娃。其實他說的情況克格勃基本上都掌握了,只是克格勃一直不知道這個機槍手的真名叫馬卡洛娃。伊萬寧說,馬卡洛娃曾經透露,她的父母住在莫斯科的郊區,一個叫謝列布里亞諾-普魯德斯基的地區。
克格勃立刻將首都及周邊所有叫安東尼娜·馬卡洛娃的居民資料全都調了出來,選擇其中年齡適合的,然后再讓伊萬寧去辨認,結果可想而知,自然是無功而返。然而這期間,伊萬寧在居住的酒店畏罪自殺了,這讓尋找馬卡洛娃的線索又一下中斷了。
然而就在克格勃一籌莫展的時候,突然在白俄羅斯傳來好消息,逃竄了三十年的劊子手馬卡洛娃被找到了,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這要從一名叫伊萬的退伍老兵的神奇經歷說起,這名叫伊萬的老兵生活在莫斯科,他在當年也參加過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戰役,后來就被關到了馬卡洛娃所在的這個洛科特監獄,也曾經在刑場上見過開槍的“機槍手托尼卡”。1976年12月,當他回到自己的老家列佩利探親時,居然在鎮上的小公園見到了曾經的“機槍手托尼卡”,一開始他還沒認出來這個有點熟悉的老女人是誰,最后一想這個人就是曾經在機槍后面無情地開槍殺人的“機槍手托尼卡”啊!她為什么還活著呢?難道她沒有被軍事法庭審判嗎?
于是伊萬馬上將情況報告給了克格勃,克格勃一調查,發現這個女人名叫安東尼娜·金斯伯格,婚前姓潘菲洛娃,和自己掌握的那個馬卡洛娃這個姓并不匹配。再加上她的丈夫是傷殘的退伍軍人,如果錯將他的妻子當作納粹分子抓起來,這個后果之嚴重簡直不敢相信,所以克格勃花了近一年時間用來近距離觀察馬卡洛娃。同時他們又從全國各地找來當年在洛科特監獄待過的幸存者,讓其辨認這個人到底是不是“機槍手托尼卡”,毫無疑問,所有的人一致都認為,這個女人就是“機槍手托尼卡”。1978年6月2日,馬卡洛娃正式被捕,她隱姓埋名躲了三十多年,但最終還是露出了行蹤。
隱姓埋名三十年后馬卡洛娃依舊被找到了(右二)
被捕后的馬卡洛娃一度很樂觀,她認為自己已經58歲了,國家會寬大處理的。自己在戰爭中犯的錯誤那是因為在戰爭中,要考慮當時的特殊情況,自己即使不開槍殺那些死囚,也會有其他人去殺,自己只是完成一項工作,并不是自己主動想去殺害他們。她的這些供詞在主審法官看來,完全是與事實不符,法官認為馬卡洛娃對蘇聯公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她直接參與了對愛國者的系統屠殺,從而坐實了其叛國罪。在有據可查的情況下,能證明馬卡洛娃直接槍殺了168名蘇聯公民,這也坐實了她犯下的謀殺罪。根據這兩項罪名,1978年11月20日法院判處其死刑。
馬卡洛娃的入獄照
一審過后,本來很樂觀的馬卡洛娃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向蘇共中央和有關部門寫了多封信,請求得到寬恕,但是這些信全都石沉大海。
而她的丈夫維克多·金斯伯格一開始并不承認自己的妻子曾經做過納粹的劊子手,認為是警方搞錯了,但是當警方向其出示幾份鐵證之后,維克多·金斯伯格也只能默認了。隨后,維克多以自己傷殘軍人的身份,他希望通過給有關部門寫信,請求寬大處理自己的妻子,但是這一切都是徒勞的。
1979年1月15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法院刑事審判庭維持了原判。1979年8月11日,馬卡洛娃在布良斯克監獄被執行死刑。馬卡洛娃死后,維克多繼續生活在列佩利小鎮中,直到90年代初才離開人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