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正式開幕。作為“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本屆文博會匯聚了全國各地的文化精品,其中安徽館集結筆、墨、紙、硯多家老字號企業,集中展示了“文房四寶”的匠心技藝與創新活力,為世界各地觀眾帶來一場“徽味滿滿”的文化盛宴。
筆、墨、紙、硯并稱“文房四寶”,是中國獨有的傳統書畫工具。一支好的宣筆,要具備“尖、圓、齊、健”四個特點,也被稱為宣筆“四德”。
“深圳文博會我幾乎每屆都來,可以說是這里的‘老面孔’了。”安徽省宣州宣筆廠廠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張文年笑著說,他不僅見證了文博會規模的不斷擴大,自身也在不斷創新成長。“記得最初參展時,我們只帶了四五十個品種,如今通過持續創新和市場調研,今年我們帶來了一百多種,既有滿足專業書法家需求的高端產品,也有適合初學者的入門款。”
展位前人頭攢動,僅開幕式當天就售出了近百支毛筆。“我們特意設置了試筆區,讓觀眾親身體驗。”張文年介紹道。一位深圳書法愛好者試用后說:“這支筆讓我體會到了‘人筆合一’,書寫起來得心應手,讓人非常有信心,安徽宣筆果然名不虛傳!”
“很多書法愛好者用了一輩子毛筆,卻未必了解它的制作工藝。”作為非遺傳承人,張文年每次在參展時都會詳細講解宣筆的文化。“每次參加文博會都能收獲新的靈感,我們會把這些創新理念帶回去,不斷優化產品,希望讓全球觀眾都能領略宣筆的魅力,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徽墨是中國傳統制墨技藝中的珍品,也是聞名中外的“文房四寶”之一,具有質堅如玉、落紙如漆、色澤黑潤、歷久不褪的特點。2006年,徽墨制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們制作這樣一塊墨需要經歷二十多道工序,每一道都堅持純手工制作。”曹素功敏楠氏墨廠負責人汪敏介紹,墨廠坐落于有著“中國徽墨之鄉”之稱的績溪縣,在延續古法工藝的同時,更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墨分五色,濃淡干濕在紙上能呈現出層次豐富的色彩變化,這正是徽墨的魅力所在。”
“‘曹素功’是清代制墨名家,‘敏’和‘楠’是我們兄弟倆的名字,父親當初在建廠的時候就想著把制墨技藝傳承下去。”汪敏說,參加深圳文博會也是希望能夠向更多的人講述徽墨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我們紅星宣紙是安徽的一張名片,始創于1951年,是全國最大的文房四寶生產企業,也是手工造紙的領袖企業。”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經理曹宏明拿起一沓質地綿韌的宣紙介紹說,這次帶來展示的有多款宣紙,符合不同使用人群的需要。
“我們的宣紙遠銷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曹宏明說,宣紙以青檀樹皮和沙田稻草為原料,經108道工序制成,具有“墨韻萬變、紙壽千年”的特點,在國外廣受歡迎。“我們要秉承古法,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張宣紙,同時也希望通過深圳文博會這個平臺,讓更多國際友人通過宣紙這一載體,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這次我們帶來展示的都是一些經典器型,比如這款硯上面有一個‘靈芝’,因為我們旌德盛產靈芝。我們會把安徽的特色元素融入到我們做的這一塊塊硯上。”安徽宣硯文化有限公司生產主任江班超介紹,宣硯取材于當地優質硯石,質地細膩,發墨如油。
現場一個硯石制作而成的茶碗吸引了很多參展觀眾的注意。“經過檢測,我們的硯石高溫泡茶無害,因此創新設計了這款茶碗,既實用又富有文化韻味。”江班超表示,宣硯制作遵循古法,但在器型與功能上不斷創新,讓傳統工藝更貼近現代生活,希望借此更好地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從宣筆的“四德”到徽墨的“五色”,從“紙壽千年”的宣紙到“發墨如油”的宣硯,安徽“文房四寶”在文博會上不僅展示了精湛的傳統工藝,更通過創新設計讓古老技藝煥發新生。深圳文博會的舞臺上,徽風皖韻正以向新的姿態,向世界講述中華文化的千年故事。(記者 呂文衛 段玉 朱曉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