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藏不住了,宿遷這10樣小吃,被央視多次偷拍”
宿遷,處吳越之東隅,實乃江淮之要沖,
其飲食文化如楚漢風云,南北交融,氣象萬千。
春秋鐘吾故國,秦漢泗水封疆,唐避代宗諱更名宿遷,
宋屬淮陽軍,明清隸淮安府,千年沿革鑄就舌尖上的“雙面繡”。
其地枕河襟湖,駱馬洪澤雙珠映日,銀魚青蝦四時不絕。
天崗湖銀魚炒蛋,金白相映,恍若星河落盤。
更有黃狗豬頭肉,乾隆御筆題詩,八小時慢燉,肥而不膩,香透街巷;
車輪餅形如滿月,冰糖豬油裹豆沙,酥脆香甜,承載百年匠心。
南北風味在此碰撞,早有魯皖糝湯滾沸,佐以酥脆燒餅;
午間煎餅卷萬物,兼得齊魯豪邁與淮揚精致。
新袁羊肉紅燒清燉,冬令驅寒;泗陽膘雞紅白相間,宴客必備。
更兼洋河雙溝,酒脈承自明清,曲香浸著運河水,醉了多少文人墨客。
每逢四月廟會,車馬駢闐,五香大頭菜、水晶山楂糕沿街飄香,煙火氣里盡是千年鄉風。
宿遷之味,是霸王戟上的酒痕,是運河舟中的炊煙,是南北交融的活態史詩。
從楚漢硝煙到今日市井,每一道菜皆有來歷,
每一味湯皆含春秋,誠可謂“舌尖上的博物館”。
乾隆貢酥
1757年乾隆二下江南時,一陣穿堂風將烤爐香氣送入行宮,
皇帝連啃三塊后龍顏大悅,當場封葉仲興為御廚,自此“乾隆貢酥”名震江南。
這燒餅的魅力全在“四絕”:
香得層次分明,面香、油香、芝麻香三重暴擊,用的全是去殼芝麻仁,苦澀盡除只留醇厚;
脆得矜持,輕拿輕放仍沾唇即碎,夏天放五天依舊咔嚓作響;
酥得徹底,從皮到芯如云朵般綿軟,全靠手工反復揉搓出數十層薄如蟬翼的面皮;
透得精致,剛出爐的燒餅像琥珀雕件,芝麻如星子嵌在金黃餅面上。
丁家湯包
是光緒年間飄出的百年煙火氣。
創始人丁今之機緣巧合得御廚秘籍,從此讓宮廷技藝在民間扎根。
這包子皮薄得能透光,卻兜得住用豬骨、草雞和十二味香料熬了十二天的老湯,
湯清不膩,餡料鮮嫩,咬一口先吸湯再嚼肉,暖意從舌尖淌到胃里。
如今第四代傳人丁巖石把老手藝玩出了新花樣,"包中包"還拿了專利。
但丁家湯包魂沒變——
老師傅們仍堅持手工和面,面團要揉到"三光",餡料得是前腿肉配河蝦仁。
這滋味,宿遷人從小吃到大,外地人專程來打卡,
連小品演員郭達都夸它是"宿遷的狗不理"。
小團餅
傳說嫦娥曾為它偷溜人間,連太白金星都饞得忘了玉帝的召令。
金黃脆皮裹著綿軟內芯,咬一口,小麥香在舌尖炸開,
像咬住了宿遷人骨子里的質樸。
舊時漁民下湖、農人耕田,兜里總揣著它,管飽又扛餓。
如今街頭巷尾飄著面香,老師傅守著鏊子,手工揉面烙餅,褶皺里都是歲月痕跡。
這餅不貴,卻能讓游子想起灶膛前的母親,也能讓外鄉人嘗到最地道的宿遷味道。
水晶山楂糕
這方琥珀色凝脂誕生于項羽衛士播撒山楂核的傳說,
兩千年來浸潤著楚漢風骨。
支口鎮的鐵球山楂在沖積土里蓄足酸甜,
老匠人守著柴火灶,將去核果肉熬成顫巍巍的果膠,
兌入冰糖慢攪至掛旗,倒進青瓷盤便凝成能透字的“水晶”。
咬開Q彈糕體,山楂的微酸裹著冰糖的清甜在舌尖化開,像咬住整個秋天的日光,
黏糯中帶著顆粒果肉的俏皮,配著駱馬湖的晨霧茶,連項王若在世也要多添三碗飯。
車輪餅
乾隆爺當年路過宿遷,被這圓如滿月的點心勾住了魂,
面皮是水油面與油酥面反復糅合的杰作,炸后層層起酥,咬下去咔嚓作響;
餡料里豬板油裹著核桃仁、瓜子仁,混著糖桂花香,
最妙是藏著幾粒冰糖,嚼起來咯吱咯吱,像在舌尖跳起了踢踏舞。
老宿遷人說,這餅是“三巧”釀的傳奇:
巧師傅揉面如變魔術,巧大媽調餡似作丹青,巧姑娘奇思妙想加冰糖。
如今走在埠子鎮老街,空氣里飄著油炸面的焦香,
剛出鍋的餅捧在手里燙手,咬一口,糖油混合物的幸福感在嘴里炸開,
酥皮簌簌往下掉,得用手接著吃才夠味。
泗陽膘雞
這道紅白相間的蒸菜藏著四百年的煙火氣。
相傳明末史可法駐守桃源時,廚師用山藥、豬肉糊與雞蛋清疊出“假雞肉”,
既應了將軍戰時簡樸的生日宴,又意外成就了這道葷素交融的奇味。
如今膘雞穩坐泗陽宴席“頭把交椅”,
上層白玉般的山藥肥膘與下層瑪瑙紅的瘦肉蛋黃相擁,蒸籠里沁出肉香,咬下去柔韌不膩,
像是把整個江南的溫潤都化在了舌尖。
這道非遺美食早就不只是菜,它是泗陽人待客的體面,也是游子魂牽的鄉味。
搟面皮
這小吃從陜西岐山傳來,帶著“御京粉”的皇家血統,
卻在宿遷落地生根,成了街頭巷尾的煙火氣。
面皮蒸得透亮,切得比涼皮寬些,裹著酸辣湯汁,
配上脆生生的黃瓜絲,嚼起來筋道彈牙,
辣油香而不嗆,一碗下肚,額頭沁出薄汗,渾身都舒坦。
老宿遷人念叨,二十年前黃墩第一家搟面皮攤子支起來時,三毛錢就能買份滿足。
如今雖漲到五塊錢,那味道卻始終沒變,
湯頭里藏著甘草的回甘,辣椒面是手工舂的,連醋都要用宿遷本地的糧食醋。
新袁羊肉
是江蘇宿遷泗陽縣新袁鎮的招牌美味,
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被它征服,一句“仁和羊肉甲天下”讓它成了貢品,古鎮因此名揚四海。
最絕的是夏令羊肉!
別處夏天吃羊怕膻味,新袁人偏要反著來。
羊肉用土灶燜透,配酸菜或白菜一燉,湯汁清亮,肉酥得能用筷子夾散,
半點膻味沒有,只剩鮮甜在舌尖打轉。
從羊頭到羊尾,羊口條、羊眼、羊球……
30多種吃法能擺一桌“全羊宴”,爆炒焦香、冷熗爽脆,連羊血都能做成滑嫩的羹湯。
黃狗豬頭肉
創始人黃德(人稱“黃小狗”)因水患逃難至宿遷,
在東大街支起爐灶,用祖傳手藝把豬頭肉燉得酥爛入魂。
乾隆微服私訪時被肉香勾了魂,一句“酥鮮嫩爛香,海內應無雙”讓這道菜封神,
從此老湯代代相傳,成就“乾隆老湯”的雅稱。
百年老湯熬出宿遷魂,豬頭肉切塊下鍋,
與八角桂皮跳起火焰圓舞曲,八小時文火慢煨,肥肉顫巍巍化在舌尖,
精肉絲絲縷縷裹著醬香。
如今這口非遺技藝燉出的暖意,仍是游子歸鄉的第一口鄉愁。
趙家糝湯
這碗湯的傳奇,從清乾隆年間便開始書寫,
當年微服私訪的乾隆途經皂河,被一碗用牛骨、麥仁熬煮的濃湯勾住了魂,
脫口而出“這是啥湯?”,從此“糝湯”之名便帶著皇家的金口玉言流傳至今。
趙家糝湯的精髓,全在那一鍋熬足十二小時的牛骨高湯。
牛圓骨需浸泡四小時,再與秘制香料包在甑鍋中細火慢煨,
待到次日凌晨,才將牛肉、麥仁、面粉按比例下鍋,
兩次沸煮后撒入蔥姜,最后以胡椒粉、香醋、香菜提味。
湯色如琥珀,麥仁綿軟如沙,牛肉酥爛入魂,
喝一口,鮮香直沖天靈蓋,暖意從舌尖蔓延到胃里,連寒風都能被融化。
宿遷的滋味,是梧桐巷里飄出的霸王別姬香,
是運河畔蒸騰的羊肉鮮,更是街角老灶前滋滋作響的車輪餅。
這座千年古城把楚漢風云揉進面皮,將漕運往事燉作老湯,每一口都藏著時光窖藏的故事。
若想讀懂宿遷,不妨走進晨霧未散的黃狗豬頭肉鋪,
或黃昏時支著木桌的糝湯攤,讓滾燙的湯水漫過舌尖,
此刻你嘗的何止是美食?分明是項王舉過的杯,乾隆走過的街,
是千年煙火在人間的鮮活回響。
下次來宿遷,記得空著肚子,這里每個巷口都站著等你解鎖的味蕾傳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