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中共泗洪縣委宣傳部
編校 | 劉婉兒 審核 | 陳寧 馬響響
曾經的柳山,是座桀驁的巨巖。鐵錘鑿山體的鏗鏘聲,驚醒了沉睡千年的青石。采石的工人將筋骨嵌入巖層,用汗水澆筑出“百里湖灣”最初的骨骼。在石粉飛揚的街道上,粗糲的手數著銅元,也數著一寸寸消瘦的山體。直到某日,最后一車青石載走了山的魂魄,徒留二十米深的礦坑。那礦坑如一闕未填完的詞,空對著蒼天。
人們站在礦坑邊緣,看碧水悄然漫過歷史的裂痕。那些被鋼釬刻寫的往事,化作湖底幽深的褶皺。紅巖峭壁倒映水中,恍若當年采石人脊梁的剪影。他們或許不曾想到,鑿出的傷痕終將成為風景。如今的柳山湖,棧橋如筆,在粼粼波光中勾勒出滑草場與森林迷宮的輪廓;卡丁車碾過舊時運石車的轍印,將轟鳴置換成了歡笑。石集人用文化的針線,把破碎的山體縫合成一幅水墨長卷。
更動人的,是石頭與文字的重逢。作家王躍文立于湖畔,講述《國畫》里官場浮沉,礦坑深處的回聲仿佛在應和著人性的叩問;徐則臣帶著《北上》來到汴河水岸,運河故事和小鎮文化在此碰撞出回響;沈念捧著《大湖消息》穿行于文創市集,洞庭湖與柳山湖的漣漪在書頁間悄然相融。
而采石文化,從來不止于索取與建造。當機械的鑿痕被春風撫成漣漪,當石屑沉淀為孕育紅菱的淤泥,石集人早已將剛硬的過往,淬煉成柔韌重生的智慧。采石文化猶如一條無形的紐帶,將過去、現在與未來緊緊相連。它是先輩勤勞與智慧的結晶,是這片土地獨特的文化標識,在時代浪潮中不斷傳承與創新。如今,依托柳山采石等文化旅游元素打造的柳山湖景區、柳山湖文創空間等,吸引了眾多游客。人們在此感受采石文化的魅力,領略田園生活的寧靜與美好。
汴河上的漁火次第亮起,仿佛散落的星子墜入石頭的夢境。柳山湖在夜色中輕聲呢喃,訴說著一段關于毀滅與創造、沉寂與蘇醒的永恒敘事。而石集鄉的故事,正沿著石縫里萌發的新綠,走向更遼遠的時空。未來,石集鄉的采石文化將以更多元的形式綻放光彩,續寫傳奇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