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重慶日報報道,近日,阿聯酋總統穆罕默德·本·扎耶德·阿勒納哈揚在阿布扎比會見到訪的美國總統特朗普,雙方達成價值總額超過2000億美元的協議。此次中東三國行,是特朗普第二任期以來首次出訪,其第一任期的首訪也選擇了中東地區。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主任孫德剛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特朗普認為這三國能夠帶動美國國內的投資就業,能夠購買美國的商品和武器軍火,能夠給美國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么多的投資或許就是個噱頭,實際上并沒有這么多,因為白宮簡報的意思是,別看沙特說了那么多,但實際上給美國的投資,其實沒有他們承諾的那么多。特朗普這次想重塑美國影響力,就是要把調子先抬高起來,說這是25年來最好的開局,美國國內看到這種情景就會繼續選擇相信自己的國家,刺激經濟發展,也能穩住了美元定價體系,因為海灣國家和美國之間達成了“石油-美元”體系,這時美元和美債的基石。
特朗普的中東三國行(資料圖)
中國與沙特阿拉伯的務實合作再結碩果。近日,“中國(北京)-沙特農業產業與可持續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吸引中沙政企代表600余人參會,60余家沙特企業參加。論壇現場簽約70余個項目,總金額超過40億美元。中國是沙特最大的貿易伙伴,沙特也是中國在中東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近年來,北京和沙特深化互通共融,交流成果豐碩,舉辦“北京-中東投資貿易推介會”“發現新未來城”等多場經貿活動。
雖然40億美元遠不及對美的6000億投資,但其中的意義卻大不相同。沙特自從提出2030愿景后,便明確了擺脫石油依賴的目標,而這一愿景恰恰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不謀而合,在此情況下,沙特與中國在基建、新能源、農業科技等領域積極合作,可一定程度上補齊短板。去年沙特就已經實現了對華石油出口22%的人民幣結算,此次中沙在農業上合作可進一步提升跨境供應鏈的人民幣使用,以此降低對美元的依賴。
根據美國中東研究所報告顯示,沙特軍費開支的70%用于支付外籍雇傭兵薪資,而中國提供的“沉默獵手”激光防空系統則以低成本實現全域監控,這種性價比優勢也成為沙特“去美國化”防務改革的關鍵。甚至在經濟層面,沙特的主權財富基金已悄悄將中國資產配置比例從5%提升至12%,重點押注新能源與生物科技。
特朗普從海灣國家拿到3.2萬億投資,被認為此行取得了美國25年來最大成功,但轉頭沙特等國就與中國簽署項目。顯然,沙特的戰略就是“兩頭下注”,本質是在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實現風險對沖。無論中美博弈的結果如何,沙特都能立于不敗之地。不過,沙特和阿聯酋都已經加入金磚國家組織,他們已經隱隱有做出選擇的跡象了。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的中東“創收之旅”,表面上風光無限,實則難掩美國在該地區影響力的下滑。拜登政府時期從阿富汗倉促撤軍、對伊朗政策的反復,已讓海灣國家心生警惕。美國國內通脹高企、黨爭激烈,導致其在中東問題上愈發心有余而力不足。與此同時,中國與中東國家的合作卻呈現潤物細無聲的態勢。不同于美國高舉高打的軍售和投資承諾,中國更注重產業鏈的深度綁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