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韓國大選臨近,一幕幕“反中戲碼”在首爾街頭密集上演,仿佛不是要選總統,而是在篩選誰對中國罵得最狠。親美極右翼團體高喊“滾回中國”的辱罵聲刺破了所謂“民主社會”的偽裝,連中餐館的鍋碗瓢盆都成了“政治風暴”的犧牲品。面對這一幕,有人選擇沉默,有人選擇隱忍,但更多的人開始發問:是誰將中國人變成了韓國街頭政治的“替罪羊”?是誰把“仇外情緒”包裝成競選策略?
這不是一場簡單的民族主義回潮,而是一場赤裸裸的政治操弄。在前總統尹錫悅被彈劾后,韓國政壇深陷信任危機。國民力量黨急需一個“靶子”,于是中國人不幸“中標”。所謂“中國干預大選”的荒唐謠言、所謂“華人社區包圍選管會”的謊話,連駐韓美軍都不得不出來辟謠。這種“硬湊出來的敵人”,暴露的不是中國的強勢,而是韓國政客的無能與虛偽。
就像歷史上每一個需要“外敵”來掩蓋內亂的政權一樣,當韓國的選舉變成“煽動民粹的競技場”,當中韓關系成為“政客博弈的籌碼”,一個多元、開放的社會也注定要被自己點燃的仇恨烈焰所灼傷。
看看如今的韓國街頭,從地鐵推搡普通話的母子,到中餐館老板每日提心吊膽再到“保持沉默就是生存策略”的留學生、朝鮮族移民,整個華人群體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機。不是因為他們做錯了什么,而僅僅因為他們是中國人。
更荒謬的是,那些喊著“滾回去”的人嘴里喊的是“民主”,手里卻揮舞著美國國旗。他們把“親美”當作理性,把“仇中”當作安全,把“西方認同”當作通行證,卻不知道,他們的偏執和狹隘,才是韓國社會真正的安全隱患。
2015年,僅有61%的韓國人對中國持負面看法,而到了2022年,這一比例上升至81%。這不是偶然的數據飆升,而是一場長達數年的“政治洗腦運動”的結果。韓國媒體在其中扮演了“共犯”的角色,他們利用每一起個案煽風點火,把復雜的雙邊問題簡化為民眾易怒的情緒口號,把理性的外交議題丑化成快餐式的仇恨消費。可以說,沒有媒體的推波助瀾,就沒有今天街頭的激憤民眾。而我們也該問:韓國政府在這場日益激化的種族歧視風潮中做了什么?答案是:無所作為。
聯合國罕見發出警告,指出韓國的反華情緒已達“令人擔憂”的水平;中方也多次指出惡意炒作涉華議題只會損害中韓關系,破壞民間情感。但韓國政府至今沒有一紙正式表態,沒有一條明確的保護措施。不是因為他們看不見,而是因為他們樂于見到“反中”在選票上換取紅利。這不再是沉默的懦弱,而是縱容與默許的共謀。
政客的冷漠,換來的是街頭的暴力。親美極右翼集團在公開場合大喊“驅逐中國人”,在社交媒體上散布“中國人骯臟”的種族歧視言論,這樣的氛圍早已超出了“輿論自由”的范疇。它是系統性地構建一個排外的社會,是對在韓中國人基本權利的剝奪。這不是民主,而是民粹主義綁架下的社會暴政。
當一名朝鮮族教育工作者說“對歧視已經不敏感了”,這是多么沉痛的警鐘!這不是“習慣了”,這是“被迫習慣”。這是一個移民群體在絕望中學會的自我保護機制,是一種無法訴諸正義的啞忍。
如今,“保持安靜”成了生存的默認選項。在“小紅書”上,中國留學生勸誡彼此“不要在街上說普通話”,這句話的背后,是無數人對現實威脅的直覺與恐懼。而當一整個社群不再敢為自己發聲,民主的根基又在哪里?
當然,并不是所有韓國人都反對中國。也有人站出來譴責政治利用、抵制煽動言論,比如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直言韓國不應把所有籌碼押在美韓同盟上,而應同時重視與中俄的關系。這種聲音雖然微弱,卻也透露出一絲希望:仇恨不能解決現實問題,外交不能永遠綁架在選票和民調之上。
當中韓關系因韓國政客的私利而遭受重創時,其實最受傷的并非是中國,而是韓國自己。一味制造敵人,只會加速孤立;鼓吹排外,只會自毀信任。韓國社會若無法正視這股仇恨浪潮的根源,若不能在制度上進行反歧視立法、在教育上加強公民意識,那它終將會被自己助燃的烈火反噬。
正如中國駐韓大使戴兵所言:“中韓關系搞壞了,有百害而無一益。”中韓兩國隔海相望、文化交融,若將幾代人的交往成果毀于一時的民粹政治,那將是整個東北亞的戰略悲劇。
當我們看著街頭那些揮舞美國旗幟、怒罵中國人者,也許該問他們一個問題:“你們到底是在選總統,還是在發泄失敗與不安?”而對于那些真正希望韓國更安全、更民主、更開放的人來說,如何對抗仇恨政治、如何保護無辜群體、如何重建多元社會的寬容,才是這場選戰之外更重要的命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