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觀察者網 齊倩
在尹錫悅被罷免總統職務后,韓國定于6月3日舉行新一屆總統選舉。據香港《南華早報》5月22日報道,隨著選戰在即,許多在韓中國公民和華人表示,他們正遭受著來自政治言論、社交媒體仇恨言論和街頭騷擾的歧視。這些針對華人的歧視浪潮正螺旋上漲,令人不安。
“我在韓國生活了很久,但這種形式的抗議前所未有,”一名50多歲、在首爾經營中餐館的老板擔憂地說,“現在每次上班,我都倍感焦慮?!?/p>
“我們不想談論這件事。作為外國人,我可能會成為攻擊目標,”首爾東部一家中餐館的老板表示。
據透露,今年4月,她所在華人社區附近爆發了一場由韓國親美極右翼團體領導的抗議活動,示威者高呼“滾回中國”等種族歧視口號,還手舉韓國和美國國旗。當時,當地一家麻辣燙餐廳的一名員工據稱向人群投擲蒸鍋,隨后遭到騷擾,后來被送往醫院。
今年4月,韓國極右翼人士在一場示威活動上手舉美國國旗 韓聯社
“韓國政客煽動,媒體火上澆油”
觀察人士表示,這種仇華情緒激增并非巧合。韓國即將于6月3日舉行大選。此前,韓國前總統尹錫烈遭到彈劾,尹錫悅及其所屬的韓國執政黨國民力量黨與其他親美極右翼派系的政界人士,為了在大選前凝聚民心,越來越傾向于利用和煽動反華言論。
“干預選舉”“貿易和外交強硬”……一時間,中國已成為韓國政壇中的“政治出氣筒”。
《南華早報》注意到,在韓國主流社交平臺上,譴責“中國威脅”或嘲笑“中國游客骯臟”的帖子在網上瘋傳,這些帖子經常使用種族主義的綽號形容中國人。有調查顯示,2022年,81%的韓國人對中國持負面看法,高于2015年的61%。分析人士表示,這種轉變已被政治武器化。
在韓國,反華言論并不新鮮。但一些分析人士表示,自去年12月尹錫悅試圖宣布戒嚴令失敗以來,這種規模性的歧視言論有所加劇。
“在那之前,反華情緒是錯誤的,且往往植根于特定事件,”首爾大學中國語言與文化系副教授河南石(Ha Nam-suk,音譯)表示,但自從尹錫悅戒嚴失敗后,“仇恨變得更加植根于陰謀論和假新聞”。
值得一提的是,自尹錫悅緊急戒嚴后,為保護他免遭懲處,國民力量黨內就開始有人刻意煽動一股“反華情緒”,硬將內政問題扯上中國。有披露的文件內容則顯示,已成為韓國憲政史上首位任內被批捕韓國總統的尹錫悅,仍在法庭上炮制類似涉華謬論。
在1月的庭審辯論會上,尹錫悅方面再三捏造炒作“中國介入韓國選舉”的說法,援引虛假消息聲稱“戒嚴當天,駐韓美軍抓了99個中國間諜并押到了在日美軍基地”。駐韓美軍和韓國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選管會)相繼予以否認,稱相關消息“完全不屬實”。
1月21日,尹錫悅出席韓國憲法法院彈劾審判庭審辯論 央視新聞
隨著選戰正酣,這種反華趨勢已經滲透到韓國主流政治話語中。此前,韓國力量黨發言人公開宣稱,共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李在明陷入了所謂“小中國中心主義”(Little Sinocentrism)。
5月18日,李在明在電視辯論節目上被指責“親華”。他駁斥說,韓國不應該全盤押注在和美國的同盟關系上,與中國和俄羅斯的關系“同樣重要”。
對此,韓國非政府組織“移民中心之友”負責人宋恩貞(Song Eun-jung,音譯)表示:“政客們攻擊中國人的這種言論會產生現實后果。他們制造了把中國和當地華人社區描繪成有問題的公共話語。政客和政府正在煽動仇恨和歧視……媒體也在火上澆油?!?/p>
報道稱,到目前為止,韓國政府方面仍沒有正式回應譴責這種歧視浪潮。
5月18日,韓國第21屆總統選舉候選人首場電視辯論會舉行。左起:國民力量黨總統候選人金文洙、民主勞動黨候選人權英國、改革新黨候選人李俊錫和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 韓聯社
“中國人正成為替罪羊”
24歲的韓國共同民主黨地區代表李藝燦(Lee Ye-chan,音譯)說,這是保守派及親美右翼人士政治策略的轉變。他表示:“那些人過去針對朝鮮,現在正轉向中國。這是糟糕的政治,是基于恐懼的政治,即把整個群體當作替罪羊,轉移人們對真正問題的注意力?!?/p>
李藝燦所在的永登浦區是首爾最大的華人社區之一。他說:“我經常收到針對我所在地區的在線威脅報告。我把報告送到當局,敦促他們迅速采取行動。這些極右翼組織有暴力行為的歷史。”
對于19歲中國學生戴偉鵬(Dai Weipeng,音譯)來說,這種變化雖微妙,卻顯而易見。他表示:“我感覺一些韓國人的態度有所轉變。社交媒體上的評論更加充滿敵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這樣針對中國人?!?/p>
約瑟夫·鐘(Joseph Chung)是一名旅居在首爾的中國臺灣人。他表示:“有一次,在地鐵上,我正用普通話和媽媽打電話,就被人用力推了一下。那個人什么也沒說,但我能感受到他的敵意?!?/p>
在韓務工的中國朝鮮族深受其害。一名移居首爾的朝鮮族華裔教育工作者文敏(Moon Min,音)說:“對所有人來說,這都是一段艱難的時期。當然,作為外國血統的我們會受到更多的歧視……在這里住了這么久,我已經對歧視不敏感了?!?/p>
根據韓國司法部2020年的一項調查,韓國約有70萬朝鮮族中國居民。許多人表示,他們在獲得公共服務和公平勞動權利方面面臨著持續的挑戰,且經常感到被韓國媒體歪曲。
雖然并非所有韓國人都持反華觀點,但許多在韓中國居民表示,他們已經學會了保持沉默。
“我們不能談論這件事,”一名店主說,“如果我們想繼續在這里做生意,就必須學會低頭?!痹谥袊缃幻襟w平臺“小紅書”上,在韓中國居民發帖,敦促華人在抗議期間呆在室內,避免在公共場合說普通話。一條帖子寫道:“我們必須保持安靜?!?/p>
但也有人指出,沉默不是長久之計。“移民中心之友”負責人宋恩貞指出:“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一部反歧視法。我們一直敦促政府認真對待仇恨言論,并實施相關規定?!?/p>
另據韓國《亞洲日報》報道,5月早些時候,聯合國時隔7年發布報告,稱韓國國內的反華情緒已達到“令人擔憂”的水平。報道稱,近來以保守階層及部分政客為中心,反華與仇華情緒高漲,有關“中國人參與總統彈劾集會”“涉嫌介入大選”等謠言在網絡中快速傳播,令聯合國罕見發出警告。
今年4月,中國駐韓國大使戴兵接受韓媒體專訪時指出,近年來中韓國民友好感情有所下滑,中方對此高度重視。這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結果,國際地區形勢和兩國發展情況變化、兩國民眾缺乏足夠面對面交流、輿論負面炒作等都是原因。特別是近期韓國政局復雜變化背景下,一些勢力出于政治目的,惡意炒作涉華議題,煽動反華情緒。這無益于中韓關系發展和兩國國民感情,也有損于韓國形象。相信韓國民眾能夠明辨是非。
戴兵強調,當前國際地區形勢深刻復雜演變,維護好、發展好中韓關系的戰略意義更加凸顯。歷史和現實證明,堅持友好合作最符合中韓雙方根本利益。韓國堅持對華友好,是在做正確的事。中韓關系搞壞了,有百害而無一益。相信在雙方共同努力下,未來中韓關系一定會健康穩定、積極向上發展。
延伸閱讀
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覺得中國和美國,誰在這個世界上更受歡迎?
如果直覺沒法快速回答這個問題,我帶你看看,全球約100個國家,超過11萬受訪者是怎么回答的。答案非常有意思。
不久前,非營利組織“民主聯盟”發布了《2025民主認知指數》。
其中最受關注的一項,是要求各國受訪者,對其他國家做出好感度評價,從而得出凈支持率。從這個指標來看,目前全球最受歡迎的國家,一到三名,分別是瑞士、新加坡和卡塔爾。然后,全球受訪者最不喜歡的國家是哪個呢?請大家猜一猜,“中東小霸王”以色列! 當然,就算敗光了全球人民的好感,我相信以色列政府也并不在乎,前兩天又開始在加沙地帶發起軍事行動了。
接下來,我們來看調查的重點——美國,它居然得了個負分,凈支持率為-5,這是美國有史以來的最低分,而且遠遠落后于我們中國。中國凈支持率為14分,和英國、韓國差不多,比法國還要高一些。我個人覺得,這樣的全球好感度還可以,畢竟大家要考慮到一個因素,就是這些年來,美西方在國際輿論場上對我們進行了大量的攻擊和抹黑。
對于這份報告,還有個細節我想提一下:就是報告的出品方,其實并不友華。我明確告訴大家,它甚至是一個反華機構,有興趣的,可以去查一下。但我們反過來想,一個反華機構,都能做出對比如此鮮明的數據,那恰恰證明了全球民意的深刻轉向。
更有意思的是,報告還專門做了一個中美好感度的對比。來看這張圖,黃色地區更喜歡中國,藍色地區更喜歡美國。
大家一眼就看出來了吧,中國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其中79%的國家的受訪者更喜歡中國,更喜歡美國的,只有21%。
那美國,為什么敗光了大多數人的好感?一個曾經以軟實力自居的超級大國,怎么就干成了“負分國家”呢?
一個重要原因,當然是特朗普。他一會兒要四處“拿地”,一會兒要打貿易戰……各種操作,拖累了美國的整體形象。
但我覺得,“鍋”也不能讓特朗普一個人背。美國全球地位下滑,并不是2025年才開始的,雖然說特朗普的執政確實加速了這一進程。
2024年還沒走遠呢,拜登政府怎么對待加沙人民的,大家還沒忘呢。面對數萬平民傷亡,美國堅持給以色列提供武器,在聯合國狂投反對票,這讓國際社會怎么看?特別是讓阿拉伯國家怎么想?
特朗普講話畫面
報告也總結說,中美俄三個大國,中國是其中唯一一個形象正面的國家。美俄兩國都是負分,區別在于,俄羅斯的形象在往上走,而美國在往下走。
當然,這張圖只從2022年開始,如果我們把時間再往前倒一些想一想,美國的形象變差,其實也不是這兩年的事兒。
是誰從阿富汗倉皇撤軍,上演“扒飛機大逃亡”的?是誰監聽全球,甚至偷聽默克爾的手機的?又是誰舉著“洗衣粉”開打伊拉克戰爭的呢?
我想說,美國的軟實力下降,不是某個人的“鍋”,而是驢象兩黨輪番上陣,你一榔頭我一棒,合力把美國形象在國際上干到了“負分”。
所以,最后一個問題來了,形象負分或者說軟實力受損,對美國到底有沒有影響?
我想,特朗普團隊是不在乎的。在他們眼里,美國過去長期高估了軟實力的作用,根本沒能說服其他國家按美國的意愿行事,導致自己“被占了便宜”,所以現在,美國打算用關稅、軍事等硬實力說話了。但我想,過不了多久,他們就會發現,自己可能也高估了美國的硬實力。
其實所謂軟實力,就是一個國家的吸引力和影響力,讓世界產生 "心向往之" 的能力。本質上,軟實力是不能自我定義的,而是看他人是否認可你、接受你。軟實力,主要依賴于“他者”的認知。
過去,美國長期依賴軟實力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帶動高科技發展和經濟增長,一旦軟實力受損,這些優勢也會慢慢消散。此外,各國對美國的負面認知,也會影響經貿合作和國際協作,從而削弱其話語權。
也許是巧合,五月初,軟實力之父,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離世了。他在生前最后一篇重磅文章《世界秩序的未來》當中發問說:"我們正經歷的,是美國的永久性衰落,還是特朗普時代的周期性波動?或許,等到2029年會有答案。"
我不知道要不要等到2029年,但我覺得,趨勢一旦形成,就很難逆轉。
最后,我想說,或許你在視頻開頭提問的時候,一時間不知如何作答,但此刻的我們,應該要更自信一些。
過去這些年,我們為世界提供了 "一帶一路" 這樣的全球公共產品,我們提出了 "三大全球倡議",我們有Deepseek、宇樹機器人火爆出圈,還有《哪吒》等優秀電影嶄露頭角……有這么多的進步和成長,我們為什么還要不自信呢?我們應該非常自信。
當然,數據有可能變化,輿論也可能起伏,但有一點錯不了:一個國家真正的魅力,不在于“嗓門”的高低或者“武力值”的強弱,而在于 "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的真心與實踐。那大家怎么看,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