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川省科技活動周
啟動儀式
暨蓉城科學之夜
矢志創新發展 建設科技強國
科學之光點亮蓉城之夜
2025年四川省科技活動周啟動儀式
暨蓉城科學之夜
昨晚正式啟幕
穿越時光的回響
從恐龍化石生命起源
到探秘未來科學召喚
成都自然博物館
(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
“煥新”科技風味
殲-10C、“華龍一號”、新一代人造太陽等
國之重器“集結”亮相
科技工作者們走上“星光毯”
科普場景賦能轉化“成都造”集結亮相
電視塔、超算中心等地標盡顯“科技風”
科技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
讓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
在四川、在成都“兩翼”齊飛
矢志創新發展,建設科技強國。5月23日,2025年四川省科技活動周啟動儀式(簡稱“啟動儀式”)暨蓉城科學之夜在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正式啟幕。副省長李文清出席并與科技工作者代表、科普使者共同按下科技活動周啟動裝置,省政府副秘書長楊昕出席,省科技廳廳長路松明、副市長許興國出席并致辭,成都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劉清友,省直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出席。市科技局局長丁小斌出席。
精彩紛呈
“科技之光”點亮多個城市地標
200余場科普活動玩轉“科學嘉年華”
“晚上好,我是穿越數字浪潮而來的AI主持人小川。從未來而來,我感受到成都的創新基因,在這里千年延承!”隨著數字人小川的登場,啟動儀式正式開始。作為首個亮相成都市科技活動周的數字主持人,小川剛一出現,就將現場科技感熱度拉滿。
隨著三位嘉賓共同按下啟動裝置,2025年省、市科技活動周正式啟幕。?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四川科技館、成都電視塔、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浩海立方海洋館等成都地標性建筑也同步亮起科技主題燈光,讓蓉城科學之夜更加美麗炫酷。
科學的精神,薪火相傳;科學家的故事,歷久彌新。舞臺情景劇《集體、集體、集集體,日新、日新、日日新》講述了“兩彈一星”元勛彭桓武院士的故事,他用一生詮釋了科學家的堅守與奉獻。
現代科技會如何回應古人的追問?舞臺劇《未竟事,竟成時》帶來了跨越千年的古今對話——李白把酒問月,留下“青天有月來幾時”的曠世之問;落下閎觀星測歷,鑄就《太初歷》的智慧豐碑;當“華龍一號”點亮萬家燈火,當“北斗”系統指引八方來客,當“嫦娥”探月揭開蟾宮之謎,探索未知、科技創新的腳步從未停下。
一顆看似脆弱的雞蛋,卻蘊含著令建筑師驚嘆的力學智慧?小朋友們帶來了科學實驗劇《蛋殼里的秘密——中國智慧的力量》,通過一個趣味實驗,闡述了最樸素的自然造物如何支撐起現代建筑的驚人力量。
據介紹,科技活動周期間,除了以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為主會場,還設置了五個特色分會場,遍布城市東南西北,科普活動覆蓋科學、自然、應急、交通、醫療等多元領域,200余場配套活動將為市民帶來一場精彩紛呈的“蓉城科學嘉年華”。
熱度超燃
殲-10C“展翅”科技頂流集結
震撼!在科學之夜“解鎖”無限未來
在本次科技活動周主會場,殲-10C戰斗機模型、“華龍一號”核電站模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等大國重器集體亮相,與eVTOL飛行器、量子芯片等前沿科技交相輝映。
此次主會場還特別設置向“新”力量展區、AI上“新”未來展區、“科技讓生活更美好”互動展示、“兩彈一星”精神—科學家精神展、“科普之光”優秀科普作品及文創產品展、“發現科學之美”展覽六大展示區,讓大小朋友們不僅“漲知識”,也“開眼界”。
“快看!殲-10C戰斗機!”在活動主會場,一架銀灰色的1:1全尺寸殲-10C戰斗機模型一亮相,立即引發觀展市民的驚嘆。從事IT行業的市民王先生難掩激動,“最近殲-10C很‘出圈’,尤其是看到了它取得的一系列成績,我感到非常自豪,今天近距離看模型才感受到這種震撼。”他邊說邊用雙臂比劃著機身曲線,“之前只能在手機上通過視頻看,沒想到今天在科技活動周的現場就能感受‘大國重器’的魅力。”
“除了殲-10C,現場我還看到了很多‘成都造’的科技產品,這些硬核科技以前總覺得離生活很遠,今天才發現原來就在家門口。”他特意拍下多組照片,“周末要帶孩子再來,讓他看看什么是真正的‘中國智造’。”
在展會現場,全球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模型吸引了不少參觀者駐足。成都中車長客軌道車輛有限公司技術質量部部長張云介紹:“目前從國家到地方都出臺了很多支持氫能發展的政策,但部分市民對氫能安全性仍存疑慮。我們這次參展,就是希望向市民朋友們科普氫能發電,讓大家了解在發電過程中氫能是安全可靠的。”
“展覽辦得很熱鬧,我剛才轉了一圈,看到低空經濟、機器人等前沿科技都來參展了,都是當下最熱門的領域。”張云說道。
在展臺的另一側,來自西華大學的研一學生正在熱情地向觀眾演示他們的微電網互動系統。“我們這個系統能實現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就地儲能和消納。”一位學生指著設備解釋道,“它可以獨立于主電網運行;當負荷不足時,又可以接入電網進行供電補充。”
展臺上擺放著各種科普互動玩具,吸引了不少參觀者駐足體驗。“這是風力發電模型,這是手搖發電機,還有這塊是迷你太陽能板。”學生們一一介紹著展品。現場觀眾可以親手操作這些設備,直觀了解新能源發電原理。
“這次活動氛圍特別好。”學生們說道,“我們不僅向市民科普微電網知識,還能從其他展臺學習到很多新技術,比如剛才看到的機械狗和其他新能源科技展品。”
“看!空氣炮……”隨著一發空氣炮發射,在展位前的小朋友們歡呼起來……“空氣炮是通過壓縮炮筒中的空氣,并突然釋放被壓縮的氣體,從而向炮筒外噴射一股氣流,氣流產生的推力足夠大時,可產生破壞力。”來自西南石油大學的老師們,一邊不斷演示煙圈空氣炮,一邊耐心地為小朋友們解答著。
來自四川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的焦家豪此次則帶來了仿生四足機器人和射球機器人。“從機器人的結構設計、組裝,到內部的代碼編程,整個過程都由團隊成員自主完成。”談及仿生四足機器人的功能,焦家豪表示,目前該機器人已能實現直線競速,速度可達每秒1.2米,具備出色的越障能力,無論是臺階、斜坡,還是模擬地震搜救場景中的低高度障礙,都能輕松應對,展現出良好的多地形適應性。
為什么帶著機器人來參加蓉城科學之夜?焦家豪答道,“這是一個面向大眾科普的平臺,一方面可以展示我們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給小朋友們帶來創新啟發,激發他們對科技創新、科學研究的興趣,鼓勵他們未來投身到創新事業中來。”
“我最喜歡滅火機器人、飛行機器人,還有那個超酷的戰斗大飛機!”一位4歲的小朋友站在展臺前,興奮地指著各種展品說道。家住附近的王女士帶著兒子前來參觀,小朋友對現場展示的各類科技產品充滿了好奇。“昨天買菜路過時就看到這里在布展。”王女士說,“今天幼兒園一放學,孩子連書包都沒來得及放,就迫不及待地要來看展覽了。”
在一個智能拍照機展臺前,不少市民們排隊體驗。“這臺智能拍照機支持現場拍攝或上傳照片,用戶可以選擇不同風格進行AI藝術照生成。”展臺工作人員介紹。
“這個功能太有意思了!”剛拿到AI藝術照的張女士興奮地說,“我今天來博物館參觀,正好趕上科技活動周,體驗了這么多高科技展品,收獲特別大。”
群“星”閃耀
扎根蓉城科創熱土
創新路上TA們與城市同奔赴
今天的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科技“星”光璀璨,活動現場熱情涌動。藍色“星光毯”上,閃耀的“明星”是向“新”而行的科研工作者們。來自天府宇宙線研究中心、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10個創新團隊亮相,分享勇攀科技高峰背后的成都創新故事。
現場,西南交通大學物理科學技術學院物理系副主任、聚變科學研究所裝置運行辦公室主任沈軍峰向觀眾生動講解著準環對稱仿星器:“仿星器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就像《流浪地球》里的行星發動機,實際上就是一種核聚變裝置。”
沈軍峰詳細介紹道:“目前,四川省有兩大聚變科學研究裝置,一個是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另一個就是我們新建的準環對稱仿星器。”他特別強調,“這個概念很好,但加工制造技術非常困難。目前全球只有德國、美國和我們中國具備生產三維非平面模塊化線圈的技術。”
談及科研精神,沈軍峰表示:“科學精神是以求真為本,質疑為刃,實證為要尺,協作為根。科研就是一個去偽存真的過程,需要大膽質疑、小心求證,最終通過團隊協作解決問題。”
“舉行科技活動周搭建起了一個極好的科學普及平臺,市民群眾都可以近距離了解探索科技前沿的‘國之重器’。”現場,天府宇宙線研究中心博士后、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項目組成員曾宗康也走上了藍色“星光毯”。
談及科學家精神,從零開始參與LHAASO項目的他,感慨頗深。在他看來,科學家精神最重要的是堅持不懈地攻克難題,同時要能承受默默無聞。“科研工作辛苦,只有樂在其中,才能在這條道路上走得更遠。”
現場,曾宗康講起了一個在LHAASO建設中的故事——在LHAASO水切倫科夫探測器陣列的1號水池,LED驅動板時常“罷工”,莫名其妙地被燒得冒黑煙。為了查出問題所在,曾宗康和團隊把自研設備都查了個底朝天,愣是沒找到原因,“直到第5天傍晚,才發現商用低壓電源的地線竟然是懸浮的,沒有共地。重新接好線后,就再也沒有出現驅動板被燒毀的問題了。”
“在我們熟悉的鋰電池里,有一個十分關鍵的部件——隔膜,它既要隔絕正負極防止短路,又要讓鋰離子自由通過。隔膜一旦發生破損,就會引發電池燃燒事故。”據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桐介紹,這張關鍵的隔膜長期被國外壟斷,其團隊從2008年開始,歷經15年的產學研技術攻關,自主設計了全套隔膜加工新技術,成功實現隔膜國產化。
這項突破不僅解決了“卡脖子”問題,更提升了中國鋰電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吳桐表示,“目前,我國隔膜全球市場占比已超過83%,從最大的進口國變為最大的出口國,推動了我國鋰電產業的快速發展。”憑借此項技術,該項目的研發團隊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近年來,成都在創新藥研發領域頻頻“出圈”,這背后離不開企業持續加快技術攻關的努力。扎根核藥細分賽道,通瑞生物制藥(成都)有限公司(簡稱“通瑞生物”)從最前端的分子篩選做起,開展藥學研究、臨床前研究,并已打通穩定的核素供應和產品物流通道,可確保供應鏈體系高效穩定全面運轉。去年,在醫藥領域投資日趨謹慎的背景下,通瑞生物“官宣”超1億美元A+輪融資,足見其發展潛力。
“一款創新藥的誕生十分不容易,前期投入大、無盈利且周期漫長,但今年以來,在Biotech市值前五位中,成都已經獨占兩席。”究其背后原因,通瑞生物總經理喬海濤認為,這是各方齊心聚力的結果,“成都科技、產業監管部門與企業并肩作戰,在融資、市場監督、環保、安全、臨床各個環節予以支持,讓企業將精力集中于藥品研發。這也讓成都創新藥,特別是抗腫瘤藥迎來爆發。”
夜色漸濃
“蓉城科學之夜”落下帷幕
但2025年成都市科技活動周的精彩
才剛剛啟幕
在今年科技活動周期間
將有重點實驗室開放、博物館奇妙夜、
科普基地夜間開放等
200余場科普活動持續“上新”
讓全民共享科普嘉年華!
來源: 成都科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