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方表示,如果中國對臺發動武統并劃設禁航區,美方不得不擊沉中方軍艦航母。蔡正元表示,如果美國攻擊中國軍艦,美國自己遭遇到的損失將會更大!
蔡正元認為,美國的這一想法,完全是幻想。這其中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幾乎任何美國可以發射導彈的地方,中國大陸的導彈都打得到!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2023年度《中國軍力報告》顯示,解放軍火箭軍部署的中遠程導彈數量在過去五年增長230%,射程覆蓋半徑從800公里擴展至5500公里。
蔡正元揭示的軍事現實具有深刻的技術內涵:鷹擊-21高超音速反艦導彈6馬赫的末端突防速度,使得美軍宙斯盾系統的攔截窗口縮短至11秒;無偵-8臨近空間偵察機的持續巡航,將西太平洋海域變成實時監控的透明戰場。這種"發現即摧毀"的作戰閉環,使得傳統艦隊的機動優勢在智能感知網絡前蕩然無存。
美軍"分布式海上作戰"概念的困境在此暴露無遺:當LRASM隱形反艦導彈需要依托的海洋監視星座遭遇反衛星武器壓制,當"閃電航母"搭載的F-35B戰機航程難以突破紅旗-9B的防空半徑,西太平洋的作戰環境正在形成獨特的"拒止生態"。臺灣海峽300公里的平均寬度,在遠程火箭炮與智能水雷的封鎖下,已變成現代版的"囚徒困境"。
美國防部2023年《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中37次提及"威懾失效",暴露出傳統戰略框架的認知滯后。解放軍"聯合利劍-2024"演習展示的多域聯合作戰能力,將海峽天塹轉化為體系對抗的試驗場:從電磁空間的量子雷達對抗到網絡空間的AI滲透,傳統軍事優勢的評估維度發生根本改變。
臺島東部海域水深超過4000米的地理特性,在巨浪-3潛射導彈與HSU-001無人潛航器的組合下,演變為天然的戰略核反擊陣地。這種"深海威懾"與"近岸拒止"的復合戰略,使得任何外部干預力量都面臨"多維介入困境"。當美軍設想的"遠海攔截"遭遇"近岸絞殺",軍事冒險的成本呈現指數級增長。
臺海周邊密集的民船航路與海底光纜,將軍事沖突的附帶損害風險推升至史無前例的高度。北斗三號系統厘米級定位精度與5G軍用專網的結合,在提升精確打擊能力的同時,也帶來戰爭倫理的新挑戰:當智能算法自主識別打擊目標,人類對戰爭進程的控制權正在發生根本性轉移。
美軍"馬賽克戰"概念依賴的開放式架構指揮系統,在復雜電磁環境下暴露出致命缺陷。2023年紅旗軍演中,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與殲-16D的電對抗數據顯示,戰場電磁權的爭奪已進入納秒級時代。這種微觀層面的技術博弈,正在解構宏觀層面的戰略平衡。
站在歷史的長河邊回望,從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帆船火炮,到今日海峽兩岸的導彈雷達,軍事技術的代際差始終是統一進程的關鍵變量。那些試圖用19世紀海權思維解決21世紀地緣難題的幻想,終將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破碎。
臺灣問題的最終解決,必將是綜合國力與歷史大勢共同作用的結果,任何軍事訛詐都改變不了兩岸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