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之際,復旦大學藝術館5月24日正式開館,并呈獻開館首展“日月復光華”。
“日月復光華”典出《尚書大傳》“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既詮釋了日月更迭、光輝永續的意象,又暗合復旦燦爛的百廿歷程及璀璨未來,同時激勵著復旦學子不待炬火、自成光明。
展覽聚焦于當代認知、日常精神、氣候危機與AI時代的創造力等當下時代的緊迫議題,分為四個單元:“重山復水” “復其見天地之心” “萬物以復” “一陽來復”,分別探討“古與今:傳統與當代”“一與多:自我與他者”“人與物:差異與共生”“技與道:算法與精神”四大議題。策展團隊摒棄線性或因果關系的敘事模式,采用并置的方式來呈現這些議題,構建一個平等對話的網絡結構。在這一結構中,觀眾將被引導重新審視人與時間、與空間、與他者、與自然、與技術之間的復雜關系,從而激發更深層次的思考與共鳴。
復旦大學藝術館
走進藝術館,展覽序幕以復旦大學120年的歷史為起點,回溯學校的光輝歷程,展現其在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中的重要地位與貢獻。通過文獻、影像與藝術作品的結合,呈現復旦精神的傳承與延續。
第一單元聚焦中國傳統藝術與當代藝術的對話,探討傳統如何在當代語境中煥發新生。通過繪畫、雕塑、裝置等多種藝術形式,展現藝術家對傳統文化的創新詮釋與當代轉化。
第二單元關注藝術與日常生活的交融,探討藝術如何塑造個體精神世界。通過互動裝置、行為藝術等形式,引導觀眾思考藝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意義與價值。
第三單元,在人類世危機的背景下,西方哲學轉向中對“不以感知主體為基礎的本體論”的諸多探討,與老莊智慧遙相呼應,推動了生態批評與當代藝術的范式融合。這一單元的藝術作品尋找“萬物皆化”的創生之力。
第四單元展望藝術與未來技術的結合,探討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前沿科技如何拓展藝術的邊界,展現藝術家對于未來的想象。
展覽現場
根據復旦大學藝術館的空間而展開的特別單元,包含4位藝術家的5件作品:楊熹《爪翼鰭》、蒲英瑋《世界圖書館》和《新世紀百科》、潘公凱《建筑手稿》、卡西亞·福達科夫斯基《現在我明白了,盡管已經太遲了,我們并?總是從相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炙烤)XXXII》。
作為復旦大學新文科建設的重要實踐,本次展覽旨在突破學科藩籬,邀請觀眾見證哲學和科學、藝術和技術的跨界共生,共同感受中華文明傳承的歷史溫度和共同聆聽新時代前行的鏗鏘之音。校慶周將圍繞傳統與當代、藝術與科技舉辦FAM高峰論壇;之后的每個月也將陸續舉辦FAM藝術沙龍和FAM藝術工坊,關注藝術、哲學、科學的核心命題,以及AI藝術、編織藝術、藝術療愈等當下熱門論題。同時,展覽期間會有學生志愿者定期導覽。
原標題:《復旦大學藝術館今起開館,開館首展“日月復光華”啟幕》
題圖來源:主辦方提供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李君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