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23日,特朗普接受采訪時聲稱“很多哈佛學生連二加二都不會做”。
記者詢問特朗普“為什么不想讓全世界最優秀最聰明的人來哈佛”,特朗普回答道:“我想,但他們很多人需要補習數學。你知道嗎?那些學生不會做二加二的算術題,但他們能進哈佛。”
兩天時間,政府下令,哈佛上訴,法官介入
當地時間22日,美國國土安全部宣布取消哈佛大學獲得的學生和交流學者項目資質,禁止該校招收國際學生。國土安全部部長諾姆指責哈佛大學“營造了一種不安全的校園環境,對猶太學生充滿敵意,宣揚對哈馬斯的同情,并推行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政策”。諾姆還稱,此舉是對全國所有大學和學術機構的警告。
哈佛大學校長艾倫·M·加伯23日在致哈佛社區成員的一封信中寫道:“我們譴責這一非法且不當的行為。這一行為危及哈佛大學數千名學生和學者的未來,也給全美各地高校眾多赴美求學、追求夢想的學子敲響了警鐘。”
加伯表示,哈佛大學已經正式提起訴訟,并將隨即提交臨時限制令動議。在尋求法律救濟的同時,校方將竭盡所能為師生學者提供支持。
美國馬薩諸塞州聯邦地區法院一名法官在同一天對特朗普政府禁止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政策發出臨時限制令,要求在舉行聽證會之前“維持現狀”。
延伸閱讀
哈佛大學“禁招令”風波下的中國留學生:沒想到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
5月22日,美國國土安全部宣布,撤銷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資格,約四分之一的國際學生面臨轉學困境,其中包括大量中國留學生。
這輪制裁被視為對美國高校抗議巴以沖突的清算,亦是美國保守派與自由派“文化戰爭”的升級。
北京時間5月23日,封面新聞記者聯系多位哈佛的中國留學生,了解他們在動蕩局勢下的迷茫與應對。
哈佛園內的約翰·哈佛雕像前聚集著大量學生
特朗普禁止哈佛招收國際生
聯邦法官緊急喊停
據央視新聞,5月22日,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克里斯蒂·諾姆發布聲明,立即撤銷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資格。哈佛大學的學生和交流訪問學者項目(SEVP)認證被終止,這意味著哈佛不得再招收新的外國留學生。這一禁令將從2025—2026學年開始生效,是美國政府首次對單一大學采取如此嚴厲的簽證制裁措施。
SEVP用于監管國際學生和訪問學者在美的學習和居留情況,主要涉及F-1(學術學生)、M-1(職業學生)和J-1(交流訪問學者)簽證持有者,這是學生留美的必備文件。一旦學校失去SEVP認證,還未入學的學生將無法辦理簽證,在校國際學生需轉學。
外媒指出,類似做法過去只針對破產或詐騙學校,對全球頂尖研究型大學動此“核選項”前所未見。
在官方聲明中,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諾姆聲稱,此次撤銷是因哈佛大學“助長暴力、反猶太主義”,且拒絕提供國土安全部要求的外國學生信息。導火索為2024年巴以沖突期間,包含哈佛大學在內的多所美國高校爆發支持巴基斯坦的抗議活動。
聲明指出,恢復SEVP認證的前提是,“哈佛需在72小時內交出關于外國學生的記錄,包括過去五年他們參與抗議活動的任何音視頻資料。”
哈佛大學方面強烈譴責政府行為“非法且帶有報復性質”,表示將盡一切努力支持受影響的國際學生,并計劃通過法律途徑應對。
當天晚些時候,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聯邦法官杰弗里·懷特發布禁令,在案件審理期間,阻止特朗普政府終止各大學國際學生合法身份的措施生效。禁令還禁止特朗普政府以移民身份為由,逮捕或拘留任何在美國之外出生的學生。
哈佛大學校園 央視新聞
中國留學生:
“沒想到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
近年來,哈佛國際學生比例不斷攀升,2024—2025學年已占學生總數的27.2%,其中約有四分之一來自中國。
“沒想到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在看到禁止哈佛招收國際生的消息時,哈佛的中國留學生李莎(化名)形容,“像是天都塌了”。
本以為學校與政府的劍拔弩張正在弱化,卻不曾想連簽證都岌岌可危,李莎憂慮著下學期前往肯尼亞、印度、烏克蘭訪學的計劃是否會被擱置。
倘若制裁如實兌現,她認為要么轉學,要么休學工作,等政策利好后再繼續學業。但由于哈佛已經放暑假,最困難的是已離境的學生,可能將無法返美。
在發給學生的郵件中,哈佛表示將全力以赴解決問題。李莎猜測,“校方可能會和政府協商相關條款,或通過法律渠道維護權利。”
當地時間5月23日,哈佛大學已就美國總統特朗普決定撤銷該校招收國際學生資格一事,向波士頓聯邦法院起訴。
國內,23歲的馬寧寧正在等待哈佛發放I20表格,這是申請留美簽證的必備材料,她原計劃將在今年8月入學哈佛讀研。
刷到“禁止哈佛招收國際學生”的新聞時,馬寧寧以為是過時消息重新炒作,細看才發現是新政策。“第一反應覺得很扯,這應該又是讓哈佛大學妥協的一種方式。”
父母讓她聯系此前拒掉的offer,被馬寧寧拒絕,她想等72小時塵埃落定后再做打算,況且“全球學校的錄取已基本截止,極少有大學會補錄”。
她看到哈佛的新生群又活躍起來,但說來說去也無非是一個“等”。23日晚,政策被法官叫停的最新消息傳來,馬寧寧松了一口氣,“意料之中,但沒想到會這么快。”
哈佛大學
“文化戰爭”的新戰場
此次特朗普對哈佛出重拳的背后,不僅僅是一場巴以示威抗議,更是美國保守派和自由派“文化戰爭”的最新章節。正如《大西洋月刊》評論指出,“反猶”只是托詞,真正目的在懲罰哈佛等自由派“思想不正確”的罪名。
雙方的核心議題包括墮胎、同性婚姻、教育政策等。保守派通常堅持傳統價值觀,強調家庭結構、愛國主義和國家主權,而自由派則倡導世俗化、多元文化、性別平等和環境保護。
這場“文化戰爭”可追溯至20世紀50年代的麥卡錫主義——當年聯邦參議員以“思想審查”清洗大學講壇,若干教授被迫宣誓效忠或遭解聘,奠定了右翼攻擊學術界的雛形。進入20世紀80年代,里根政府抨擊加州伯克利等校園“反美”示威,削減人文科研預算,開啟保守派對自由派象牙塔的圍剿。
到了“覺醒十年”(約2010—2020年),右派智庫與輿論把大學描繪成“散播左翼病毒的策源地”。以佛州活動家克里斯托弗·魯弗(Christopher Rufo)為代表的新保守意見領袖,公開呼吁政府“要么馴服,要么拆除”常春藤等精英高校:凍結補貼、撤銷免稅、立法審查課程——“圍城戰術”初具系統化的政策藍圖。
特朗普的二次勝選,將這種敵意從邊緣帶向橢圓形辦公室。
早在2024年競選期間,他就將倡導將“覺醒文化”的大學視為頭號政治目標,承諾要讓“對保守派懷有敵意”的頂尖學府就范。而美國校園的巴以問題抗議,被指演變為騷擾猶太學生事件,為特朗普提供了絕佳的政治理由。2025年3月,特朗普政府成立“校園反猶太主義聯合工作組”,宣布調查全國60所大學的涉嫌反猶行為。
在這場沖突中,哈佛大學因其影響力和強硬姿態,成為特朗普的眼中釘,“要么馴服,要么拆除”的思路被迅速實踐。
4月14日,美國教育部長對哈佛開出數頁清單,包含審查“觀點多元化”、調整課程內容、干預教師招聘。并在16日發出最后通牒,要求哈佛大學72小時內上交詳細的外國學生名單及其參與抗議活動的記錄,否則撤銷外國學生招生資格。
4月21日,哈佛大學向聯邦法院提起訴訟,狀告特朗普政府干預大學內部事務。校內接連爆發抗議活動,學生自發成立“哈佛學生自由聯盟”,數百名師生游行高舉“保護國際學生”“向惡霸說不”等標語。
哈佛拒絕配合后,聯邦政府開始逐步兌現威脅。5月初,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取消對哈佛的科研撥款和各類資助。5月22日祭出“殺手锏”——吊銷哈佛外國學生招收資格。
英國《衛報》專欄直言,“今日的哈佛正像1980年代的伯克利、1950年代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學一次又一次,成為政治極化的‘試刀石’。而今的這場文化戰爭更兇猛:它結合移民、稅務、刑事執法等多重政策,將昔日言辭戰升級為政府全權介入。”
哈佛最終能否頂住壓力,尚待法庭裁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