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考試前,總有一個詞會被反復提及,那就是——回歸課本。
考前回歸課本到底應該看什么?做哪些事?這一步是必須的嗎?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疑問,不如來聽聽這些經驗~
回歸課本的三個基本原則
這里說的課本,可以寬泛地理解為課本和參考書。因為有些藏在課本“犄角旮旯”中的內容,好的教輔資料能對它們進行更深入的拓展。
考前回歸課本,應當遵循3個原則:
在需要的時候回歸,不能草草了事
在做錯題目的時候,基本知識有遺忘的時候,題目不會做的時候,總結歸納的時候,以及不想大量刷題需要換腦子的時候,都是回歸課本的良機。
回歸課本要有目的,不能走馬觀花
要么是搞懂或者記住某個知識點,要么是為了溫習某種方法,要么是為了歸納總結知識體系,不能聽老師同學們都在說回歸課本,就拿起書求一個心理安慰走走過場,這是純純浪費時間。
回歸課本不是簡單的看書
根據目錄能不能概述本章重點?單元導讀中提到的問題是都可以用學過的知識規范回答?課本中提到的公式概念,你能不能聯想到它對應的考法和出題方式?
回歸課本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缺乏新鮮感」,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帶著問題看書」。
回歸著重看哪些?學長學姐有話說
回歸課本時可以重點關注的內容,親歷過中高考的學長學姐們最有發言權~
@劉學長/張學長
近些年高考試卷結構變化趨勢明顯,課本中的非正文部分,比如課后習題中提了一嘴的新概念,課文中“資料卡片”“科學·技術·社會”等拓展批注中的“超教材”內容很可能會被改編為創新試題的題干或切入點,讓人猝不及防。因此課本中“犄角旮旯”的內容也不能放過!
@黃學長
課本黑體字是關鍵推導過程、實驗步驟或原理,重點盤這些內容會大有收獲。
@聞學姐
課本章前導言是很好的復習輔助!導言由教材編者提出一些“學生學完這章內容之后能夠回答”的問題,因而我們可以通過嘗試回答這些問題來檢驗自己是否掌握了本章的核心知識點。
@李學姐
試著用學過的知識去解釋時事,考場上的很多題干你都會覺得熟悉。
@石學長
看著目錄默寫知識點,寫不出來的就是你的盲區。
各科「回歸策略」
理科類
● 看定義與推導:重溫公式定理的推導過程,理解其邏輯鏈條。
● 研究例題與習題:分析教材例題步驟中蘊含的 “通法”。曾出錯的題可選擇重做,它們常是高考題的 “母題”。
自己拿不準的,可參考《解題覺醒》中的“解題大招”!什么題用什么招兒都講的清楚明白。
● 精讀實驗:重點復習教材實驗,包括實驗目的、步驟、誤差分析,高考可能直接考查教材實驗的變形。
● 重讀課后 “思考與討論”:教材中 “資料分析”“科學史話” 等板塊可能隱含考點,嘗試自己組織知識、規范語言進行回答。
● 梳理公式與圖像:將常考公式及其變式,常考圖像等整理在一起,方便使用。
此時,可參考試題調研第10輯《考前搶分必備》,數學常考二級結論、物理“看到即答”模板、化學重要元素圖譜等,書中都有清晰實用的梳理,可作為課本的查漏補缺。
小小一本,考前一分鐘也能背!
文科類
● 古詩文與文學常識:教材必背篇目中的易錯字(如 “陟罰臧否”“夙興夜寐”),不能會背不會寫。
● 總結閱讀思路:英語課文,可以用來寫作模仿。而語文課文,其實就是梳理閱讀思路的過程,要學會 “從課文學答題”。
● 構建知識框架:利用目錄背誦或制作 “思維導圖”。
● 名詞解釋準確記憶:教材中的專業術語需準確記憶,答題時優先使用教材表述。
● 關注圖表與案例分析:地理教材中的氣候分布圖、洋流圖,歷史教材中的表格(橫縱向對比),政治教材中的數據圖表,需理解其含義并能結合考點分析。
● 核心詞匯注意一詞多義:教材中的高頻詞匯(如高考3500詞),關注一詞多義和熟詞生義。
三年來考的最高的一次
一定是中考或高考考場上的那次
祝各位金榜題名
期往推薦
聲明 | 文章內容綜合整理自華中師大考試研究院中高考研究、騰遠高考及網絡,如存在內容/圖片實用不當的情況請聯系評論區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