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故宮東南角曾經為明清安置核心檔案之地,名叫內閣大庫。
單單通過名字就能知道,在這里的東西記錄的肯定是朝代大事,對于后世研究明清兩朝的歷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偏偏在風云變幻的清末時期沒有人關注這些枯燥的文字,民國時期的教育部也懶得管,只想把這些檔案換成錢,用來發工資。
所以就出現了民國教育部將8000袋明清檔案全部賣給書館的事兒,正當書館打算將它們化成漿,做成紙的時候,一個人出現了。
他用三倍的價格把這些檔案贖了回來,按說這事兒應該是錦上添彩的事情,可他晚年做的事情又讓自己的名聲直轉直下,甚至背上了漢奸的罵名。
這個人就是,羅振玉。
在內閣大庫里不僅有清朝的檔案,例如大臣們呈送給皇帝的奏折,皇帝下達的詔書,甚至還包括了清朝部分年代的財政支出與相關記錄。
哪怕后世期盼已久的科考試卷,也在大庫里面有不少存在。
這些對于研究清朝的事與密文有至關緊要的借鑒意義,是第1手的史記資料。
大庫除了有清朝的檔案以外,還有明朝的部分檔案。
當年明朝滅亡時,滿清人搜集的明朝官方記錄紛紛存在內閣大庫當中。
這部分檔案包括至關重要的明實錄,不過只有部分。除此以外,還有明朝的奏折,這些對于研究明朝同樣有著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
除了這兩朝的東西,在清朝的內閣大庫當中還收錄了其他朝代的一些重要文書文獻。
說到這里,里邊的東西有多么重要,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可清朝軟弱無能,保不住國家,更保不住這些小小的文字。
1909年,清朝因為賠款太多,導致沒有多余的財政用于紫禁城內部的房屋修繕。
東南角的內閣大庫更是年久失修,庫房已經出現了漏雨漏風的情況,檔案在風吹日曬之下損毀嚴重。
滿清官員基于現實的考慮,認為這些記載文字的紙張沒有絲毫作用,與其留著占地方不如燒了了事。
當時張之洞是軍機大臣,收到內閣大庫的上報之后也同意了銷毀工作。
但清朝的學部參事卻不同意了,他認為這些檔案都是一國之寶,珍貴性極大,如果燒毀對國家也是一個重大的損失。
所以提出了反對意見,并且態度十分堅決。這個部門就是民國教育部的前身,而這位參事就是羅振玉。
在他的堅持之下,張無奈撤回了授權,并把全部東西給此部門保管。
羅振玉把寶貝全部轉到了國子監,在那里統一保管,算是為內閣大庫躲過了第1劫。
1912年,清朝是亡了,但隨之而來的北洋政府卻無力管理一個偌大的國家,暫時存放的檔案北洋政府更是管理的一塌糊涂。
到1921年時,整個國家出現了財政困難的局面,教育部更是無力承擔護理人員的工資。想方設法開源節流,于是他們將主意打到了內閣大庫的檔案身上。
經過統計,這些檔案整整裝了8000袋麻袋,也有說法這些檔案重15萬斤。
教育部準備把這些檔案全賣了,作價4000銀元,買方是北京的同懋增紙店。
4000銀元一到賬,教育部立馬開始交接麻袋。8000個麻袋就這樣運到了紙店,被他們準備用來化成木漿造紙賣紙。
教育部賣完麻袋之后,羅振玉也知道了這件事,他沒有等待而是第一時間去了紙店,一看這些東西全部是自己當年努力保下來的明清檔案。
勸說教育部無果,羅振玉以個人的名義把這些東西又買了回來。為此付出了三倍的價錢,花了1.2萬銀元。
買回來之后,他又租下了廣安門外的庫房把它統一保管起來。
不過由于他個人的財力,羅振玉買回來的時候大概只到手了7~8萬斤,其他的部分還是被銷毀或者丟失了。
羅振玉根據這些東西開始整理文獻,明實錄、軍機處的奏折、科舉的試卷,以及兩朝的外交文書紛紛得以面世。
后來羅保存壓力實在太大了,羅振玉不得已1.6萬銀元的價錢轉手到了藏書家李盛鐸。之后,李盛鐸抬價1.8萬元的轉到了中央研究院。
就這樣,這批文本有了一個最終的歸宿,也被愛護的較為完整。
1956年,國家檔案局把這一重任接了過來。現在這些東西一部分存放于第一歷史檔案館,一部分于臺灣。
羅振玉在這件事上可謂立功不小,對于中國歷史的延續,文化的流轉有著重要的功勞。
但羅振玉這個人晚年的時候卻干了一件晚節不保的事,協助張勛復辟就不說了,他竟然參加了偽滿政府,擔任了偽職。
這件事成為他是漢奸的重要證據,也是他洗脫不掉的歷史事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