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自特朗普宣布加征對等關稅一來,為何他接連暗示中美在通話?特朗普30多年前的一本自傳中寫到:“創造事實”就是一種談判技巧。
貿易戰打到現在,美國沒有占到一點便宜,甚至連傷人八百自損一千的程度都沒達到。特朗普的底牌早已打光,他近期不止一次發出“休戰”信號,不惜自編謊言,聲稱與中方在通話,在談判,正在推進貿易協議云云。但中方的口徑則一直保持一致,我外交部也多次回應美方放出來的相關信息是假消息,在最近一次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我外交部發言人再次重申,中美近期沒有通話,雙方近期也沒有就關稅問題進行任何磋商或談判。
特朗普(資料圖)
而近段時間以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對華態度比較微妙,他先是提出想和中方進行通話,但中方沒有進行回應,隨后美方就取消了這一通話安排,特朗普又拋出自己的訪華意愿,并表示可以“隨時動身”,對此,中方還是沒有搭理。那么一心想著打壓中國的特朗普,現在為什么卻要接連對華示好呢?原因其實很簡單,用一個挑不出毛病的說法就是“中美合則兩利,斗則俱敗”。但中美經貿之間,其實還是美國更需要中國。
前不久《紐約時報》發布了一則數據可視化報道,從廁所到臥室,詳細列舉出了美國家庭中每一類商品從中國進口的比例,烤面包機、雨傘、鬧鐘等商品從中國進口的占比都超過了95%。也就是說,一旦這些商品沒法順利從中國進口,美國民眾將面臨在國內幾乎斷供的窘境。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政府希望盡快在關稅中找到突破口,重新營造“美國贏了”的敘事。于是,在與他國的談判中,特朗普政府還是想借中國說事。
特朗普(資料圖)
據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路透社等21日報道,20日召開的美國國會參議院聽證會上,美國務卿魯比奧就國務院改革及預算削減與民主黨議員展開激烈辯駁。關于全球援助問題,魯比奧堅稱,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大幅削減,不代表美國將退出對外援助領域的世界舞臺,同時否認“中國可能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援助領導者”的說法。隨著90%以上的對外援助合同擬取消、人員大幅裁減,USAID已名存實亡。接管該機構的魯比奧于3月底曾宣布,美國政府已正式確認“關閉”USAID,其部分職能將整合至國務院下屬部門。
魯比奧為何如此急切地拋出這樣的言論?背后實則隱藏著美國復雜的政治盤算和日益加劇的焦慮心態。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對USAID的“開刀”引發了民主黨人的強烈批評。民主黨人認為,大幅削減對外援助不僅會削弱美國數十年來積累的軟實力,還會讓中國在全球公共衛生等發展領域贏得宣傳優勢。而魯比奧作為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的重要執行者,自然要為政府的決策進行辯護。另一方面,中國近年來在國際援助和合作領域的積極作為,確實讓美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特朗普(資料圖)
魯比奧的辯解開始抹黑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但世界銀行2025年《全球基礎設施報告》顯示,中國海外項目平均利率2.1%,低于世界銀行3%的基準;債務重組案例中,78%獲得本息減免。相比之下,IMF對斯里蘭卡的貸款條件要求裁撤5萬個公務員崗位。為證明美國仍是援助領袖,魯比奧搬出18周訪問18國的飛行記錄。但美聯社調查發現,其中9次是參加北約軍演,3次為石油巨頭站臺,真正涉及人道主義援助的僅2次。當他炫耀美國洪都拉斯救災捐款時,中國捐贈的300臺海水淡化設備已在該國沿海運轉半年。這種既要省錢又要面子的操作,連傳統盟友都看不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