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打不動胡塞武裝,俄被烏克蘭纏住,這兩個軍事大國在軍事行動上的拉胯表現,讓各界開始對高科技戰爭的效能產生了質疑。
而美國往烏克蘭戰場砸的4000億軍援,愣是被俄軍的鋼鐵洪流磨成了廢鐵渣。莫斯科郊外的軍工廠現在玩得比義烏小商品市場還溜,每月能搓出300輛T-90M坦克,比麥當勞做漢堡還快。反觀美國軍火商,造個標槍導彈跟老牛拉破車似的,生產線銹得能開博物館。
但是這兩個世界大國做不到,并不代表我們中國做不到,俄羅斯在俄烏沖突中最失敗的一點,估計就是將這場戰爭打成了“長期戰爭”。
因為戰爭周期漫長,導致俄羅斯在軍事和經濟上都受到了嚴重的損失。經過這樣一場俄烏沖突,我們也清晰的認識到,如果要用武力解決臺海問題,那就不能被拖入戰爭泥潭!
以前總說,技術牛就能贏,砸錢上先進裝備,打起仗來準能摧枯拉朽。可最近幾場仗打下來,這套說法好像不那么靈了。反倒是“劃不劃算”這筆老賬,又被大家伙兒重新扒拉出來,擺在了臺面上。
你瞅瞅美國佬在中東打胡塞武裝那勁頭,就能明白這“劃不劃算”有多讓人頭疼。從2024年初開始,美英聯軍說是要幫國際航運解圍,結果呢?美國海軍一度拉來了四個航母戰斗群,陣仗大得嚇人。可這投入和產出,簡直讓人跌破眼鏡。
美國人花了少說幾十億美刀,什么“戰斧”巡航導彈,一枚就上百萬美元,跟不要錢似的往外扔。炸掉的是啥?大多是胡塞武裝那些不值幾個錢的據點,有時候干脆就是幾間鐵皮房。胡塞武裝一年軍費都不到十億美刀,地盤里的經濟更是窮得叮當響。這么一打,不就成了拿金元寶砸土坷垃嗎?
結果,胡塞武裝該騷擾還騷擾,美國海軍自己倒賠了不少裝備和經費,甚至有架F/A-18戰斗機為了躲導彈,自己一頭栽進了海里。這么打下去既沒完沒了,又沒啥效果,華盛頓也扛不住了,只能琢磨著跟胡塞武裝談個臨時停火,灰溜溜地把一部分軍艦撤了回來。這場面,多少有點兒尷尬收場的意思。
不光是美國,東歐那邊打得熱火朝天的俄烏沖突,也把高科技戰爭的臉打得啪啪響。開戰那會兒,誰都以為俄羅斯憑著軍事技術和塊頭,能很快搞定。可現實呢?兩年多過去了,俄羅斯還在里頭陷著。
西方國家也沒閑著,給烏克蘭送坦克、送火箭炮,連F-16戰斗機都安排上了,前前后后幾千億美元的軍火和情報,硬是把這場仗拖成了消耗俄羅斯國力的持久戰。
俄羅斯那邊呢,也不是沒下本錢,“匕首”、“鋯石”這些高超音速導彈也用了不少,想打烏克蘭的縱深目標。可這些玩意兒也金貴得很。烏克蘭拿到西方援助后,防空越來越強,地面部隊也打得活泛,俄羅斯那些昂貴的導彈要是沒打中值錢的軍事目標,那性價比就甭提了。有人估摸著,俄羅斯光裝備就損失了幾百億美元,再加上西方制裁、資金跑路這些賬,那損失更是個天文數字。
俄軍的飛機也倒了大霉,蘇-34、蘇-35這些寶貝疙瘩掉了幾百架,拿幾千萬美元的飛機去換人家相對便宜的防空導彈,這買賣怎么算都虧得慌。打到最后,又回到了地面部隊反復拉鋸的老套路,這可不是俄羅斯一開始想要的速戰速決。
說到底,不管是美軍在紅海碰上的胡塞,還是俄軍在烏克蘭遇到的抵抗,對手都有點“不按常理出牌”的意思。胡塞武裝壓根就沒多少能讓昂貴導彈看得上眼的大目標,他們的軍事設施藏得東一個西一個,要么鉆山溝,要么埋地下,人也是打了就跑,美軍那套高科技偵察打擊系統,根本抓瞎。就算有些武器是外面送的,用起來也是靈活機動得很。
烏克蘭那邊呢,雖然國家比胡塞大得多,但西方國家不停地“輸血”,讓它特別能扛,俄羅斯想靠技術優勢速推,門兒都沒有。
這些事兒都說明白一個道理:要是打仗的本錢越來越高,好處卻沒多少,甚至遙遙無期,那這仗還怎么打得下去?這倒不是說高科技武器沒用,而是提醒我們,技術這玩意兒,得跟你的戰略目標、對手的特點,還有整個國家的盤算結合起來,不然,很可能打贏了局部,卻輸掉了全局。
未來的仗,還有沒有可能不掉進這種“花大錢辦小事”的坑里呢?拿大家伙兒都盯著的臺海來說,有些分析似乎想畫出另一幅場景。核心想法就是,戰略上想明白,下手要快狠準,盡量把戰爭成本壓到最低,速戰速決,別拖成爛攤子。
首先目標得清楚得不能再清楚,行動也得快刀斬亂麻。真要到了那一步,解放臺灣就是板上釘釘的事兒,沒得商量。而且必須速戰速決,爭取在最短時間里把局面控制住,免得外部勢力插手太深,也別招來沒完沒了的國際制裁。這就要求動手前,時間表、步驟都得算計得滴水不漏,保證行動效率。
其次地緣政治和法理上的準備,也影響著這筆賬怎么算。臺灣問題一直強調是中國內政,這是在國際法上找個有利位置,爭取大多數國家能理解或者至少別摻和,就算美日少數幾個國家想使絆子,也得掂量掂量。
臺灣島本身地方不大,沒啥戰略縱深,四面都是海,能源物資全靠外面運,這也是個天然的軟肋。比如,臺灣能源基本自給不了,石油、天然氣差不多全靠進口,糧食自己也種不了多少。海上通道一旦被掐斷,島內就得亂套。這些因素,都被看作是能降低解決問題成本的。
更關鍵的是怎么打。跟美軍在紅海主要靠飛機扔炸彈不一樣,設想中對臺灣的行動,是一上來就全方位、多兵種協同,把對方的體系打癱瘓。
解放軍的火箭軍、空軍、海軍,還有電子戰部隊一塊兒上,用大量的精確制導導彈、巡航導彈、遠程火箭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架勢,先把臺灣的關鍵指揮部、機場、港口、通訊中心、電廠、雷達站和防空系統給敲掉。目標就是一下子把它打懵,指揮失靈,部隊各自為戰,這樣就能迅速搶到制空權、制海權和信息控制權。
然后,再為后續的登陸作戰鋪平道路,同時海軍全面封鎖,防著外人軍事介入。只要臺灣的空中力量和防空系統被打趴下了,解放軍就能騰出手來應付外面的潛在威脅,戰場的主動權就穩穩抓在手里了。
撐起這套想法的,是中國大陸的家底。我們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陸軍,火力超猛的火箭軍,海軍空軍也現代化了,規模排世界前頭,再加上世界第二的經濟總量、第一的工業產能和巨大的人口,這些都是打一場高強度、短時間、決定性戰役的本錢和底氣。長期以來對臺灣軍事部署的情報收集,也能提高打擊的準頭和行動的效率。
至于有人說臺灣內部人心向背,那也可能成為從里頭瓦解抵抗意志的一個變數。當然了,任何軍事行動都有意外,怎么防著外部勢力插手,一直是計劃里的重中之重。
雖然有些分析覺得,美國、日本這些國家在臺灣問題上更多是擺個姿態,真要大規模派兵直接跟解放軍硬碰硬的可能性不大,畢竟不符合他們的最大利益。可戰場上的事兒誰說得準呢,怎么有效地嚇阻外部介入,或者萬一介入了怎么把它控制在小范圍內,這還是非常考驗智慧和本事的。
所以啊,打仗這事兒,早就不是光看誰的家伙什兒更亮眼了。美國和俄羅斯的頭疼,說白了,不是技術不行,而是腦子和環境沒對上號。
想贏下一場,恐怕得把家底、腦子、手腕子和家伙什兒都擰成一股繩,用最小的力氣,最快的速度,干成最想干的事兒。戰爭這東西,總在變,下一場怎么打,謎底怕是快揭曉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