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文化研究會第四次會員大會上的講話
陳堯明
同志們、朋友們:
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江南文化研究會換屆會議,我代表第三屆研究會理事會,就五年來的工作情況向大家作一個簡要匯報。
五年來,我們的工作主要圍繞“五個一”來展開,即一個江南文化研究會,一個江南文化群,一個江南文化期刊,一個江南文化播報,一個江南書院。
一是江南文化研究會。在周解清書記、王慧芬廳長、朱民陽主任幾位領導直接關心下,五年來的工作得到穩步推進:
(1)2021 年我們會同市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市旅游協會召開了“無錫文化遺產與旅游論壇”,我主持了會議,王慧芬廳長和王潔平會長在會上分別作了主旨講話;
(2)2022 年和 2023 年我們會同江大江南文化研究中心,先后兩次在蕩口召開了“江南義莊文化研討”和“江南義莊(慈善)文化研討會”,形成了一批研究的成果。
(3)我會受無錫慈善總會周書記、朱民陽兩任會長的委托,組織力量撰寫了《無錫慈善簡史》,目前已基本完稿,共計50萬字左右,進行下一步征求專家意見,并修改定稿階段。
(4)我會也參與了在蕩口古鎮的《無錫慈善博物館》籌備工作,目前該館已正式對外開放。
(5)2022 年我會參與了景天成文化旅游發展公司,蘇州的著名園林“拙政問雅”的文化咨詢工作,并組織力量進行了實地考察,形成了一批考察宣傳和成果。該項目被評選為“水韻江蘇·這里夜最美”第一名,獲得“第七屆中國文旅產業巔峰大會夜游項目金峰獎”。
(6)我們參與了橫云書畫院牽頭進行的周舜卿錫商精神的論證工作,協助進行了工商文化兩次書畫展,并撰寫了“民族工商先驅的共性特征及當代價值”,在相關的會議上進行了交流。
(7)我們參與了惠山區孫冶方、薛暮橋紀念館建館的方案討論工作,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區委書記程松還專門微信我對我們表示了衷心的感謝。
(8)我們先后兩次在雪浪山參與了紀念無錫第一位狀元蔣重珍的祭典活動,支持地方弘揚狀元文化。
(9)我們參與了濱湖區胡埭鎮文化咨詢服務,對建設狀元古道,保護弘揚文化遺產提出了許多合理化的建議。
(10)我們的若江同志參與了《無錫史》的編撰工作,主編出版了《江蘇地方文化史·無錫卷》,并在2024年8月為“江南運河文化公園展示館”撰寫了《江南運河賦》。
(11)我們江南文化研究會這兩年由湯可可、陸陽牽頭,參與了市社科聯兩個重要課題的研究,一是無錫籍教育家群體研究、二是江南文化視角下無錫城市品格研究。
(12)我們提煉概括了“二十個無錫文化名片”,受邀在許多場合進行宣傳,為宣傳無錫、傳播江南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二是江南文化群。江南文化群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進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平臺,江南文化群被大家稱之為江南地區最有活力,最有內涵、品位上乘、層次較高的一個文化群體。
江南文化群還凝聚了不少江南的才子和才女,有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興趣、共同的話題,許多江南文化的研究成果在這個群體得到了廣泛的交流。群友們在線上線下,相互切磋,取長補短,有力地促進了江南文化研究的深入發展。
同時,我們每年舉行的江南群的年會,群友們相聚在一起,交流信息、增進友誼,每次年會都有聲有色,歡歌笑語不斷,尤其是今年的年會,層次質量很高,許多國家一級演員都登臺演出,被人冠之為“江南的小春晚”,使大家樂在其中,留戀忘返。
江南群也是一個提倡“有情為主,情義無價”的群體,一些群友生病,群友之間探望、關心是常事,如許墨林老師患病住院期間,我們曾多次去拜訪慰問,不幸逝世以后,我們還開了追思會,紀念大家尊敬的無錫的文化學者。
群友一旦有新書發布,群友都會前去捧場。如克勤兄的新書《我寫我意》,潔平兄的新書《旅游即美好》,志剛的新書《非遺瑰寶綻新枝》《村前故事》,楊慶鳴的《凌霄花開》等,還有德清的老朋友張林華,我們在無錫專門為他舉行了《一生不過一念》的新書發布會。
我們還舉行一些群友之間的娛樂活動,采風活動,在吉祥會館陳虎館長的支持下,先后兩次舉行了吉祥杯的摜蛋比賽,在惠山玉祁酒廠和餃餃不凡餃子館也舉行了摜蛋比賽,赴莫干山,蘇州東山進行了文化采風等,進一步增進了群友之間友誼。
現在有許多人想加入我們的江南文化群,為了便于管理,盡管控制數量,只能婉言謝絕。
三是江南文化雜志。《江南文化》雜志作為研究會的重要園地和展示窗口,自創辦以來,共連續出版了46期,發表各類文章800余篇。《江南文化》以其深邃的思想、豐富的內容,濃郁的人文氣息和圖文并茂,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的風格,深受各界文友的認同與歡迎,已成為江南地區專題研究江南文化最有質量,最有價值,最有影響力的刊物。曾被評為江蘇省“最美”的刊物,群友姜魯寧認為:“我們那本《江南文化》無論從文字水準,還是編輯水平。應該能超過大多數省刊。”
《江南文化》雜志,我們有中國文化名人余光中先生為我們的加持,“風景待人欣賞、文化待人研究”是我們金字招牌,主編解清書記是我們的一面旗幟,責任主編若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四是江南文化播報。自從大中接手之后,保持了每年江南文化播報的發稿數在130多篇以上,至今已發布原創圖文600多篇,增強了江南文化在網絡空間的影響力,作者徐國良微信我說:“我與的陳壁顯書記的文章,到今天閱讀量已達到一萬,這充分說明《無錫文化播報》傳播力之大,影響力之廣。”許多文章發表后還被省級以上的公眾號所轉發,我市的《無錫博報》也經常會轉發我們的文章。
這兩年我也利用江南文化播報這個平臺,注重挖掘身邊的典型人物和先進事跡,弘揚正能量,寫了宣傳部老部長沈紹祖,市紀委老書記俞世福,精神導師孫冶方,宣傳老前輩陸定一、儒雅大使吳建民,中日友好使者張哥,著名高僧星云大師,紫砂大師葛軍、小巷總理桑梅,青年才俊蘇迅、講江南故事的常青樹吳翼民等,發表之后都取得了較高的點擊率和閱讀量,許多文章在《無錫宣傳》都得到了轉發。
五是江南書院。2021 年 4 月 28 日我們在雪浪山下舉行了“江南書院”的揭牌儀式,并召開了“江南文化當代價值的研討會”,我在會上講了“江南文化對當代的八大價值”。2022年5月我們又在江南書院召開了“莊若江與江南文化”研討會,我作了“靈動江南,靈動若江”的發言,與會者充分肯定了若江的學術成就,并一致認為要大力弘揚和宣傳我們身邊文化學者,名人,形成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群友陳靜創辦了“靜俞書院”我們全力的支持,若江多次在此舉辦講座,并為書院的發展定位。群友宋憲堯也無償多次為靜俞書院作書畫,青花瓷的講座,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甚至連做清潔工作的阿姨看了也深受感動,寫了散文刊登在我們的《江南文化》雜志上。
圍繞江南文化,在我們身邊凝聚了江南文化研究許多著名的專家學者。如研究江南文化的權威劉士林,如湖州的作協主席散文家張林華,如研究江南茶文化的專家浙江的陳永昊。許多群友都著作等身。
如中日文化使者的張哥,這五年來出版散文隨筆《川上晨雨》等有7本,歌詞集《中國紀行》無錫篇,情感篇,隨想篇,近200首,長篇小說4冊,歷史通鑒6冊,創作熱情高漲,井噴式的上升。
如群友高仲泰這五年來正式出版物5,6部左右,包括長篇小說、紀實文學、散文文集、電視劇本六部,其中四部已拍攝播放。
如陸陽近五年共出版了專著和通俗讀物共有5、6部,至今共出版著作30多部。
符志剛主編了《惠山文心》《惠山旅游文學》兩個文學公眾號,共刊發文學作品1700多篇,還參與編劇大型現代錫劇《好人俞亦斌》《追夢路上》雙雙進京匯演,榮獲全國、省、市、區多個重要獎項。
姜魯寧組織許多群友參與編寫了《錫機飛旋七十年——我與共和國同成長》《世界影響的無錫人》,整合我會的寫作高手、擴大了影響。
包松林最近出版的《筑夢路上——無錫地鐵發展紀實》歷經5年,走訪180多人,成為無錫地鐵建設者的知音和見證人。
近兩年張頌炫采訪了許多無錫的文化名人,寫了不少傳記,通過報刊的發表,擴大了無錫文化名人的美譽度和知曉率。
還有山奇導演的作品影響甚廣,吳翼民、楊慶鳴、吳歌、蘇迅、浦學坤、楊文雋、吳立群、王潔平、張勝良等的作品常見于各個媒體,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尤其是吳翼民和浦學坤,張翼都是奔8的長者,依舊保持旺盛的創作熱情和青春的活力,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在研究會成立之初,我們曾有五個方面的工作設想,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的工作目標已基本實現,有的目標也適當根據實際情況作了一些微調。總的來看,我們的工作成果還是比較顯著的。
根據有關規定,我將辭去會長的職務,但我在有生之年,依然會對江南文化情有獨鐘,保持熱情。我相信通過這次換屆,在新的領導班子產生以后,江南文化研究會將會再上新的臺階,再創新的輝煌。
作者簡介
陳堯明,文化學者,無錫市江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江南文化》雜志常務副主編,原無錫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社科聯主席。
關于江南文化播報
江南文化播報是一個關注江南,講述江南,播報江南的公眾號,文章部分來自江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江南文化》雜志。歡迎廣大作者惠賜大作,以文會友,歡迎關注傳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點擊公眾號名片關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