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近日在全國農業展覽館11號館開幕。今年藝博會以“凹凸”(CONCAVE-CONVEX)為主題,延續對于當代藝術價值縱深性和差異性的觀察與發掘。來自全球12個國家32個城市的132家參展機構在北京當代2萬平方米的現場呈現著一個全景的藝術世界。在經歷了22日、23日的媒體、貴賓日后,從24日到25日兩天為公眾開放日。
北京當代藝博會2025開幕首日現場
談及2025年藝博會的主題詞“凹凸”,藝博會藝術總監鮑棟告訴澎湃新聞,凹凸是藝術創造的多樣與個性,是經驗的錯落與差異,也是北京城市的輪廓與基底,更是彼此之間的契合與共筑。“北京當代已經是一個成熟的藝博會,不僅促進了藝術市場、帶動了藝術生態,北京當代更是以藝博會的形式連接了整個城市,乃至全國、全世界的藝術資源與從事、關心、熱愛藝術的人。”
“回到藝術本身,它一直沒有那么平,藝術是凹凸起伏的。我們在描繪全球化的圖景時,曾經用到一個表達‘世界是平的’,但近年來逆全球化趨勢波動明顯。今年藝博會主題‘凹凸’,也可以視為當代藝術對當下世界的一種映射與呼應,體現了在互相連接與對話下的一種全球化。”鮑棟說。
作為今年北京規模最大的大型藝術博覽會,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在行業主管部門與北京國際設計周的支持下,聯合發起并共同構建“北京藝術季”,與畫廊周北京、ART021 BEIJING等藝術大型活動一起,引領推動五月的北京成為全球藝術日歷上的重要目的地。鮑棟特別點出,“今年是北京當代藝博會的第七屆,也是北京藝術季的第一年,有130多個展覽在北京的各處同時發生,在藝博會的現場也有130多家藝術機構集中在這里。”
北京當代藝博會2025開幕首日現場
澎湃新聞注意到,“凹凸”的年度主題體現在藝博會豐富且多樣的規模與陣容當中,132家參展機構和近千位藝術家的精彩作品,共同呈現出豐富絢爛的藝術盛宴。藝博會的8個現場單元:價值、未來、眾望、數置、活力、集時、會面、膾飲,分別對應著藝術生態中豐富多彩的組成層級和觀察視角。
“參展機構更在意展示自身的長期形象”
“價值”和“未來”單元集中了88家甄選畫廊,其中29家畫廊首次亮相北京當代藝博會,在藝博會現場將展現出多元的美學主張與藝術價值,充分詮釋全球視野下的“本土”概念。
“策展性”同樣是北京當代藝博會一直所堅持的價值核心之一,為了持續地鼓勵學術性和實驗性的藝術嘗試與展覽策劃而設立“最佳展位獎”。馬刺畫廊呈現的張培力個人項目,以對藝術家的全面梳理與突破性的空間設計獲得了今年的最佳展位獎。
北京當代藝博會2025最佳展位獲獎畫廊 馬刺畫廊現場展位
在藝術博覽會中,藝術家個展作為最具辨識度與學術密度的展覽形式,集中體現了畫廊對藝術價值的深耕與對藝術家發展的持續扶持。今年藝博會的現場共有19家機構以藝術家個展或個人項目的方式呈現,體現了藝術博覽會對于畫廊超越了單純交易現場的存在意義,也呼應了北京當代藝博會策展性與學術性的一貫定位。
北京當代藝博會2025現場
鮑棟就此評論道,“參加藝博會的畫廊,尤其是成熟的畫廊選擇藝術家個展來呈現。表明在當下,畫廊并不太在意在一屆藝博會上的銷售額到底如何了,而是把藝博會作為展示自身長期形象的一個平臺。另外,今年大家本來對藝術市場的預期并不是那么樂觀,所以干脆就趁這個機會好好在營建自身形象上下功夫。這兩個層面的考量有時候是很微妙的,這次就結合在了一起。”
以“價值”單元中的參展機構香格納畫廊為例,今次帶來了余友涵的作品《抽象 方圓》。作為上海籍藝術家,余友涵是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受到國際認可的當代藝術家,也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前衛藝術運動中抽象藝術和波普藝術代表性的藝術家,在2023年時因感染新冠逝世。
余友涵,《抽象 方圓》,2013,布上丙烯,211(H)*171cm
余友涵于1984年開始“圓系列”的創作,通過其隱喻世界和宇宙的某種恒常本質。2010年前后,經過波普風格的創作時期,余友涵再次回歸到“圓”這一母題。在這幅展品面前,觀眾能看見豐富但克制的彩色基底。畫面中龐大的圓形由細密的筆觸和書寫構成,源于藝術家對于宋元以來山水畫傳統的融匯運用。畫面下方的形狀猶如方的一角、山的峰巒、田地的一隅,與“圓”形成和諧相視的對話,兩者共同構筑了囊括萬物的天地方圓,也傳達出方與圓、虛與實、凹與凸、一瞬與永恒間相依相轉的辯證之美。
魔金石空間展位現場
劉聲,《老戰友》,2025,布面油畫,120×150cm
“活力”和“集時”單元共有22家機構與品牌參與,呈現藝術融入日常的無限可能。5月22日午間,演員黃渤更新了自己的社交平臺,展示了自己的兩件作品《界·染》和《界·媤》,瞬間便讓本屆藝博會火爆出圈。
黃渤在2024年藝博會現場同自己的作品合影 圖片來自網絡
其實,這已經是黃渤的作品第三次在北京當代藝博會上亮相:2019年,他的攝影裝置作品《忘不了》就在博覽會公共藝術單元亮相,引發熱議;去年,他更帶來《Breaker.激浪》等五件玻璃裝置作品。談及自己的“跨界”,黃渤曾表示并非“玩票”,“以往影視作品更多的是合作創作,多工種協同作戰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妥協,而藝術創作無論是繪畫還是雕塑,更多是自我表達,創作期間我面對的只有自己,很享受這個創作過程。”
黃渤的藝術工作室“夕多夕藝術中心” 藝博會現場展位
今年,黃渤攜自己新創的藝術工作室“夕多夕藝術中心”首次參展。兩件新作《界·媤》與《界·染》在樣式上均取形明式柜,保留其方正、對稱的結構與側角收分工藝,在視覺焦點處引入透明材料與蕾絲織物,使傳統萬字紋與西方蕾絲紋樣重疊互動,凸顯出跨文化的張力。
北京當代藝博會2025藝術主語人朱珠策劃的 “歡樂之家”
19個在現場展開的“特別藝術項目”,展示藝術在固有形態和產業邏輯之外蘊含的更多能量與可能。演員朱珠作為本屆北京當代藝博會的“藝術主語人”,策劃了項目“歡樂之家”(House of Mirth)在北京當代藝博會的分支。作為策展人的她,把十年前在仰光一次難忘的跨年體驗,通過繪畫、裝置、雕塑和熱帶植物重現于藝博會的現場,立意把日常浸沒于陌生感和數字化的人們在此重新喚起肆意、落寞、歡樂、期待這些充滿生命力的情緒。談及自己的新身份,朱珠表示希望藝術能成為這個5月人們訴說北京的主語,“在北京當代感受世界藝術,共享北京時間。”
朱珠和鮑棟在藝博會展會現場 圖片自朱珠的個人朋友圈
呈現世界各地的新想法、新聲音
首都作為全國的文化藝術中心,國際性也是北京當代藝博會的應有之義。開展當天,瑞士駐華公使張德音(Chantal Delli)在致辭中說道:“藝博會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讓人們接觸來自世界各地的新想法、新聲音和新觀點。今年更多來自瑞士的元素能夠參與其中不僅讓我感到格外自豪,也更具特殊意義,因為2025年正是瑞士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75周年。”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瑞士使館展位位于本屆展會核心區域,以“身份、敘事與象征”為主題,特邀瑞士藝術家米里亞姆·勞拉·萊昂納迪(Miriam Laura Leonardi)全新創作了融合文學、歷史與科技元素的裝置作品系列。該作圍繞瑞士民族英雄威廉·退爾(William Tell)的傳說,包括以文學作品為靈感的海報、裝有爆炸蘋果的景德鎮瓷盤、激光雕刻蘋果以及AR互動體驗四部分。藝術家通過作品重新詮釋象征意義極強的蘋果意象,將其與日常物件結合并賦予新功能,從而引發關于神話、歷史敘述與現實“真相”的深度思考。
萊昂納迪的裝置作品
據介紹,萊昂納迪是一位活躍于國際藝術舞臺的瑞士藝術家,曾在蘇黎世、巴黎、紐約、米蘭等地展出作品,并將代表瑞士參加2026年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她的作品注重語言、媒體與身份之間的關系,既富有批判性,也不乏詩意與幽默感。
空白空間在本屆藝博會上,呈現了日本藝術家毛利悠子(Yoko Mohri)“Decomposition”雕塑系列的最新在地創作。毛利在這件裝置作品中選用了于北京當地淘到的古董物件——這一做法與馬塞爾·杜尚在最后一件作品中的思路遙相呼應:他特地在拱門搭建中使用了西班牙卡達凱斯的當地磚石。
日本藝術家毛利悠子(Yoko Mohri) 圖片自空白空間公眾號
在這件作品中,藝術家捕捉到水果釋放的波動電阻,通過合成器將其轉譯成一種不穩定的和聲結構。作品向靜物畫傳統致意,卻又質詢“靜”與“活”間的關系,以揭示那些看似無生命的事物實則蘊含的勃勃生機。隨著時間推移,水果干枯腐爛,釋放出甜膩的氣味,其電阻不斷增強,從而引發音高、音色以及燈光速率的變化。水果的選擇及更換時機則由作品持有者自由決定,以回應其所處環境的具體條件。
空白空間在展位C1呈現毛利悠子“Decomposition”雕塑系列的最新在地創作。
北京當代藝博會2025開幕首日現場
圖片由北京當代藝博會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