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專為回答一個粉絲,而寫的文章。
他在我一篇帖子下問:民國的特務工資收入有多少?
前兩年,我曾經寫過一篇研究民國法幣的文章,加上最近在看沈醉的回憶錄,剛好不用怎么費勁,可以為我的老鐵,粗略解答一二。
我們可以從特務的工資、民國工資和居民消費水平,等方面來說,大體上就知道那時的特務的收入狀況了。
民國特務配圖
先說特務們的工資。
特務,應該指的是國民政府的情報人員,搞暗殺的那種。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以戴笠主持的軍統局作為代表,來說此事。
再具體點,不妨把他的特訓班,作為研究個案。
因為一個社會無業青年,一旦進入這個班,就有了工資,畢業分派了任務,就成了標準的軍統特務一枚。
根據沈醉的說法,從抗日一開始,戴笠就想開一個正式的特務培訓班,目的是開展對內斗爭。
戴老板
一開始,是想在上海或南京辦。
但沒想到抗戰一開始沒多久,上海和南京就淪陷了,只好逃到武漢籌措此事。
他把校址選到湖南,初定長沙。
后來長沙空襲多,最后定在了常德北的澧[lǐ]縣。
具體點,在臨澧縣的原縣立中學舊部。居城外,交通便利,又相對隱蔽。
性質上,它原定位是,軍統內部重要干部的培養。
后來,招生出現問題,出現了許多夫妻學生、母女學生,偏離了初衷。
歸屬上,戴笠本想掛在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特務處。但軍委不應,戴笠只好利用自己的職權,把它掛在中央警校。
因為當時,戴是中央警官學校的一個主任委員。
1938年4月,特訓班定名為“中央警官學校特種警察人員特訓班”。
招生的人員,起初主要靠軍統內部特務的介紹。因而,拉親朋好友過去的不少。
條件是:
1,思想可靠,身家清白。
2,18-25歲,不分男女,初中畢業即可。后來招不夠,年齡擴大到30。
3,身體健康,無暗疾,無顯著特征。比如腦門上一個痣之類的,一眼就辨別出來了,不好隱蔽。
第一期所招學員,多為流亡失業青年,湖南周邊的居多。如,山東、河南、江蘇等。
后來發現女生少,又讓學生介紹學生,于是,夫妻學員、母女同學、兄弟姐妹同處一班的現象,不少。
即令如此,當這些孩子們進入校門,上了一段時間課后,發現學的是殺人放火、逮捕投毒、跟蹤綁票等陰招,一個個也都打了退堂鼓。
在那個國家危亡的時刻,年輕人和現在一樣,都是一腔熱血,要參軍打鬼子的。
他們以為進這個特訓班,是殺鬼子技術來的,沒想到學得是這些東西,而且要殺自己人。
為此,特訓班注重了思想政治工作,威逼利誘,嚴加看管,防止逃脫。
同時,學校把學生的待遇提升上去,在學校訓練期間,每人每月發12元生活費。這下,漸漸穩住了不少人的心。
要知道,12元在當時,一個人一個月吃飯都用不完。
一個學生,一個月伙食費,最多用四五元錢。所以,每月還可以結余八九元的零花錢。
這收入,在外邊得干苦力,也不一定能掙這么多。
同時,學校還發衣服,統一的灰布軍裝。
有吃有喝有衣服穿,還比照國家正式軍隊落實待遇,這下讓大家都有了歸屬感。
首期招了1100多人,最終留住了人才。
戴笠親自抓特訓班,后來搬到黔陽,一直對特訓班很重視,培植了許多心腹。
今天主說學員待遇,所以其人員發展和培訓內容等,就不再多述。
特務也有證
戴笠為培訓班爭取了不少待遇,比如,學員畢業后,都是按照“少尉”的待遇來領工資的,每月40元錢。
而且,特訓班的人才搶手,晉升快。
由于他們工作以一當十,接觸秘辛,侍人心腹,所以很容易得到大人物的信任,走上升官發財的捷徑。
特務未畢業,工作方向都基本敲定,所學專業有的是情報,有的是爆破,有的是游擊,因人而異。
這些人進入特務實戰后,猶如打仗中的一支遠距離狙擊槍、手锏,在關鍵時刻往往起到扭轉局面的作用。
所以,他們的待遇比當時的一般國軍軍官還要高,并且任務完成后,獎金、特別費用等,都會大筆砸來,非普通人的工薪可比。
具體情形可腦補007。
特訓班學員畢業證
當然,但如果學藝不精,空有特務名頭花架子,也是拿不到那么多錢的。
據沈醉述,一些組員畢業后,如果工作無突出表現,則只能拿到固定的生活費。
生活費不同的小組,費用也不一,通訊組稍高,每月100元,其他組員的,三四十到100元不等。
組長的另有100元的特別費用。
可見,當時一個人三四十元,就可以維持在城市的正常生活了。
這個標準,也是戴笠指導設計的。
在他看來,一個特工生活費發得多了,便會讓人產生貪圖享受的惰性:不用好好工作就能拿不少錢。
這樣的設計,讓一個特務必須要靠獎金才能財源滾滾,只有賣命打拼,為組織效命才能有獎賞可拿,否則只能領取維持基本生活的錢。
如此,既可節約龐大的開支,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戴老板真不愧為老板,這管理學思維,堪為經典,顛撲不破。
說了特務畢業前后的一般收入后,我們還有必要對當時的商品價格,和工資購買力,有個粗略的認識。
民國時期,貨幣形式不一,銀元、法幣、金圓券等,在不同時期都是國家的主流貨幣。
特訓班在1938年建立,此時的主流貨幣,是法幣。
法幣是1935年11月,國民政府強制推行的國家法定貨幣,是紙幣,公民完糧納稅、國人公私款項,皆用此鈔票。
白銀、袁大頭、銀元什么的,都是政府禁止流通的(事實上似乎沒有禁止流通)。
法幣由國民政府財政部三大銀行控制、印發,成為抗戰初期,維持國家財政穩定的基石。
但后來,由于通貨膨脹,大量印幣以彌補收支失衡,導致物價飛漲,最終葬送了法幣。
及至敗退臺灣前的金圓券,更是濫發濫用,自掘墳墓,巧取豪奪,只為收刮黃金。在此不述。
一個人一月領100元的生活費,在特訓班成立前后,會起到什么作用呢?
據研究者考證,100元法幣的購買力,在抗戰前后,是完全不一樣的。
1935——1937年,大概可以買2頭牛,或更多。
1938年,只能買1頭牛;
1939年,只能買1頭豬;
1940、1941年,只能買一袋面了。
當時的工資水平是啥標準呢?
據當時《文官俸給表》載:
抗戰前,國民政府官員的工資,最高的特任官,平均稅后為每月754元法幣,這錢能買1萬多市斤大米;
最低等級的三級委任官,稅后月薪為59.8元?法幣,能買8300多市斤大米。
在1930年前后,城鎮普通人的工資,一般只有十幾元,大學生畢業,起薪80元。
如此看來,特務在校時就發12元,畢業后就起薪40元,加入工作組就100元以內,還不算獎金,這個收入,遠非普通勞動者能拿到的。
一份收入一份工作,應該說,特務能拿到這么多,也與他隨時暴亡的職業特點有關。
——飛春讀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