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矛盾多發村”到“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從年發糾紛160余件降到10件以內——云陽縣水口鎮老林村以黨建為引領,創新打造“四治融合”基層治理新模式,依托“擱得平”調解工作室,蹚出了一條“自治聚力、法治護航、德治潤心、智治賦能”的善治新路,為新時代鄉村治理現代化提供了鮮活樣本。
老林村因明清古寨群得名,歷史上“寨寨自治”的傳統曾導致治理碎片化。如今,這座千年古村以黨建統領“一根針”,織密了四治融合“一張網”。
老林村創新構建 “自治聚力、法治護航、德治潤心、智治賦能” 治理體系:通過 “三會一約” 機制和四級議事制度,激發村民 “四自” 活力;組建 9 支普法小隊,培養 18 名 “法律明白人”,實現 “辦事依法” 成共識;以 “三推一建” 樹立新風,45 戶星級文明戶引領鄉風蝶變;搭建智治平臺,歸集群眾訴求 780 余件,解決 662 件,讓 “數據跑路” 代替 “群眾跑腿”。
在老林村,有這樣一句話:“有事情,找‘老鄒’,半天就‘擱得平’”,說的就是鄒德平和云陽縣第一個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工作者——“擱得平”調解室。
“擱得平”調解室通過建立“理論+案例+實戰”三維培養機制,推動治理智慧代際傳遞;8名年輕干部在跟學實踐中,掌握“土方子治疑難癥”實戰本領;鄒德平提出的“精準控溫”工作哲學,強調群眾工作需兼顧耐心與技巧,既要以“文火慢燉”的姿態傾聽訴求,又要用“數字預警”技術提升響應速度。這種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治理模式催生出“線上智能分析+線下多元調解”智治鏈條。
老林村的實踐證明,基層治理既要傳承“寨子文化”中的自治智慧,更需注入黨建引領數字賦能的時代基因。如今,“四治融合”的種子已在這片土地生根發芽,正為“一地一標三區兩城”現代化新云陽建設注入澎湃動能。(李研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