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弗洛二德 編輯:阿冊
來源:壹點靈心理
ID:yidianling0
建議大家盡早培養自己「事情懸而未決的耐受度」。
很多時候,我們會面臨一種情形: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會很想盡快看到結果。
對于那些充滿不確定性的事情,我們往往感到焦慮不安,甚至有些心煩。
比方說:腦海里突然蹦出一個主意,就迫切希望馬上解決;
或者一個初步的方案出來了,就急于讓團隊開始行動,趕快確認下一步。
我最近看到一個挺有道理的評論說:
‘我們應該允許事情處于一種灰色地帶?!?/p>
這其實是一種放松的能力,是對自己和生活的信任,是接受那些無法控制的事。
你要允許事情是一個逗號,而不是強行把它當成句號。
如果你一直想控制一切,逼迫自己進入一個永遠滿足不了的狀態。
這不僅會讓自己崩潰,也會讓周圍的人受到影響。
其實當我們在等待結果時,常常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揣測事情進展上,這反而無法專心去做其他事。
這種腦補往往消耗了大量精力,容易讓我們陷入焦慮,最終影響到工作和生活的效率。
學會接受事情懸而未決就像調制一杯復雜的雞尾酒:
你不急于一口喝完,而是享受每一層味道的慢慢滲透。
你最終能調出一杯口感豐富、有層次的飲品。
這樣你就會在過程當中找到樂趣,面對結果時也能更加有耐心。
有一句話挺能啟發人:
我們這一生追求的,其實就是秩序感和穩定感。
你越能容忍不確定和無序,內心就越能保持平穩。
容忍不確定和無序的核心,其實就是接受事情會發生。
事情不急,反而會自然地變得更圓滿。
最終你會發現放下這件事,讓自己的內心有了足夠的空間去處理和接納它。
這樣反而會出現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
當你允許事情處于逗號的狀態,專注于自己能夠掌控的部分,接受不確定和無序,你會發現內心變得更加平靜,生活也不再被結果左右,而是更多的享受過程。
正如余秀華說的:
“我身體里的火車從來不會錯軌,所以允許大雪、風暴、泥石流、和荒謬?!?/p>
學會允許事情未完待續,放輕松,不必事事都想掌控,放開緊繃的神經。
只要把手心攤開,我們才能收獲更多,我們才能真正知道:
1、耐受度是拉開人生差距的隱性分水嶺;
2、低耐受度會透支心理資源,阻礙自我的長期成長。
圖源:pexels
01
耐受度是????????????????????????????
人生的分水嶺
耐受度不僅關乎心理健康,還深刻影響人生軌跡。
經典的 「棉花糖實驗」就揭示了這一點。
1968年,心理 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在斯坦福大學進行延遲滿足實驗:
他讓4、5歲的孩子面對一塊棉花糖,告訴他們如果能等15分鐘再吃,就能獲得兩塊;反之立即吃了就只有一塊。
結果只有約20%的孩子成功等到了獎勵。
幾十年后,追蹤研究發現,當年那些能忍住不立刻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學業和人生更為出色:
1990年跟蹤時,這些孩子的SAT成績明顯更高;
2011年再次隨訪時,這些人已經步入中年,他們的大腦前額葉(負責高級思維和自我控制的區域)發育得更為健全活躍,在事業生活方面也普遍更成功。
換句話說,早年練就較強的延遲滿足能力——也就是高耐受度——最終為他們打開了更多機會之門。
這一發現告訴我們:耐受度是拉開人生差距的“隱形分水嶺”。
背后的原理在于,大腦前額葉的執行功能(包括計劃、抑制沖動、情緒調節等)在延遲滿足和耐受不確定中發揮關鍵作用。
一個耐心等待、能夠容忍“不立即得到答案”的孩子,往往會動用前額葉來抑制沖動;而后續大腦成像研究發現,能夠忍耐等待的孩子成年后前額葉活動更強。
換句話說,他們的大腦更擅長自控和規劃。這種執行功能優勢并不只體現在吃棉花糖上:研究也指出,高自控力的人在學業、工作和人際交往中表現更好(比如學習成績更優、沖動行為更少等)。
反之,如果一個人耐受度低,總是追求迅速滿足,他往往更難靜下心來投入長期目標——這就像在人生道路上差了一道難以察覺的分界線。
那些學會忍耐暫時不確定,默默積累小勝利的人,最終常常能登上更高的臺階;
而過度焦躁追求立竿見影的人,則可能錯失這樣的人生財富。
圖源:pexels
02
低耐受度???????????????
會阻礙長期成長????????????????
耐受度低不僅折磨當下,還會“偷走”未來。
當我們面對不確定時,如果過度焦慮、不斷自我調節,就像不停地進行一項“心理自控任務”一樣。
根據著名的「自我控制資源模型」理論,自控行為需要消耗有限的心理資源。
每當我們抵抗沖動、抑制情緒或強行轉移注意力,這些心理能量就會減少。
例如,一項經典研究發現:實驗者讓一組人先忍住不吃放在面前的美味餅干(使用自控);接著要求他們完成一項邏輯題,這組人堅持做題的時間明顯短于沒有先抵抗誘惑的對照組。
可見,抵抗誘惑耗費了自控力量,導致他們后續的表現出現了“自我損耗”效應。
將這一原理應用到日常生活:如果你對不確定性耐受度低,每天都在通過自我對話來平息焦慮,比如不斷在腦海里列舉各種最壞情況并努力說服自己安心,這其實和實驗里抵制餅干沒有本質區別——都是在不知不覺中用光了心理電量。
當心理資源被過度消耗,就很難支持其他更重要的長遠目標:
比如專心學習新知識、長期堅持健康習慣、甚至修煉人際關系的耐心都需要充足的心理能量。
長期下來,這種不斷“應付不確定”的習慣可能導致精力枯竭、注意力難以集中、甚至產生拖延、動力不足等問題。
換言之,低耐受度的人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犧牲了自我成長的機會。
正如自控研究所示:
“高自控力”不僅能防止焦慮,還能預測更好的適應能力、更高的學業和職業成就。
相反,如果自控力被過度使用,就會出現心理“透支”,阻礙個人的長期成長。
既然不確定性無處不在,不如學著與之共處。心理學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很多提升耐受度的路徑:
首先, 「正念冥想」等練習可以增強我們對當下情緒的覺察和調節能力,讓心態更平和。
其次, 「認知重構」也非常實用。當緊張情緒來襲時,不妨采用“STOP”法:停下來(Stop),把當下情緒寫下來(Write),辨認出自己的具體感受并接納它(Observe),然后嘗試轉變思維(Proceed/Reframe)。這四步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迅速切斷焦慮的連鎖反應。
最后,給自己設置 「容忍度練習」:比如每天故意讓自己接受一點模糊的信息(如推遲查看手機通知、多給自己留白時間等),或者進行一些小范圍的冒險(比如隨機抽一部電影看,不提前查劇情)。逐步培養“灰度思維”,學會預設生活中20%-30%的結果是未知的,從容地走過每段等待的時間。
其實,不妨添加大表姐,匹配壹點靈頂尖的心理咨詢咨詢師,進行心理耐受度的專業輔導。
圖源:pexels
面對不確定,放下執念,接受現實的不完美,才能贏得內心的寧靜和持久的成長動力。
讓我們從今天起,給自己一次“允許10%不確定性”的小挑戰,用行動逐步鍛煉心理耐受度:
正念練習、邏輯分析、主動忽略瑣碎焦慮……
一點一滴地積累,茍日新日日新,終有一天,我們會發現:
身處波濤起伏的人生,也能心如止水、上善若水,并能如魚得水。
心理愛好者考證/副業推薦
可從事心理行業,可增加額外收入
可成為有執業勝任力的心理咨詢師人才
↓戳圖,添加老師咨詢↓
含1對1指導規劃 + 課程體驗
如果你正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心理服務,可以考慮壹點靈的心理服務,這里有4.5萬名專業心理咨詢師,可進行線上或線下咨詢服務,他們專業、真誠,且已經準備好,識別下方二維碼可預約咨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