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公布了清津造船廠“崔賢級”驅逐艦下水事故的最新調查結果,大概意思是:船沒大事兒,十幾天就能修好。
不過,真相真的有這么簡單嗎?
據朝中社23日報道,朝鮮方面已經成立了一個由檢察官和專家組成的調查組,對這次事故展開徹查。初步檢查后他們說,損壞并不嚴重——船底沒破洞,就是右舷被刮了,船尾進了點海水。調查組認為,抽出海水,再把船頭從船臺上脫出來調整一下平衡,修補右舷損傷,十來天就能搞定。
可問題是,事故真的就像他們說的那樣十天就能修好嗎?多位軍工專家表示:恐怕沒有那么簡單。
首先,艦體現在的狀態非常危險。
目前,現場只有幾艘小型浮吊船死死拉著傾覆的船體,以防最后一段船身徹底滑進水里。但問題是,這種臨時措施根本撐不了多久。因為船尾在水里,船頭還掛在船臺上——這意味著整條龍骨受力不均,長時間下去,船體極可能發生不可逆的彎折,甚至斷裂。更嚴重的是,一旦風大浪急,這條船就可能徹底失去控制,直接沉掉。也就是說,現在不是“船修得快不快”的問題,而是“撐不撐得住”的問題。
那怎么辦?
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盡快把船重新扶正。可這是一艘滿載排水量5000噸的大船,即便不算燃油、彈藥和武器系統這些,空重也有4000來噸。這就意味著,必須得用上4000噸及以上的大型浮吊船。可是朝鮮根本沒有這種級別的裝備,也沒有能力進行如此高難度的作業,必須向外界求援。
以目前朝鮮的處境來看,能求助的也只有中國和俄羅斯。
不過,俄羅斯估計是指望不上了。一個修航母能把自己的浮船塢干沉的國家,估計也沒有底氣來救別人家的戰艦。
唯一的希望只有中國。中國目前是全球造船第一強國,超大型浮吊船不止一艘,像振華30號這種“海上起重機之王” ,此前就曾幫助韓國打撈過6825噸的“世越號”沉船。打撈實力放眼全球,首屈一指。
所以,如果朝鮮想要把這艘“卡在命運邊緣”的神盾艦救回來,唯一的希望就是向中國求援。
那么,朝鮮的清津造船廠又是怎么把它弄翻的呢?
關于這次事故的原因,網上很多博主都做了解讀,從船臺設計到操作流程,分析得都挺細。但我覺得,有一個“關鍵原因”可能被忽視了。
表面上看,這就是一起典型的技術事故:下水角度不對、滑道沒調平、操作協調失誤,結果導致船尾先滑、船頭卡住,船體扭成了一團,最后進水傾斜。但如果你把它放到整個朝鮮軍工系統的大背景下來看,就會發現:這個鍋不應該僅僅由船廠來背,而是朝鮮從上到下,整個系統“共謀”造成的。
為什么這么說呢?
這就要從朝鮮軍事技術“井噴”式的發展說起。最近兩年,朝鮮新式武器如雨后春筍一樣涌現,什么超大型潛艇、洲際導彈、高超音速武器、無人機、大型預警機……看得人是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可問題是,這種突飛猛進式的發展,真的是朝鮮解鎖了什么科技樹了嗎?顯然不是。
朝鮮近些年博人眼球的所謂新式武器,比如他們的大型偵察無人機,以及前段時間試飛的大型預警機等等,雖然乍一看好像有點意思,但只要稍微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它們都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實戰作用并不大。
就以朝鮮的5000噸大驅“崔賢級”為例,不僅外觀布局相當現代化,具備隱身型線條設計,垂直發射系統,固定相控陣雷達,甚至還能看出阿里伯克的影子。因此網友將它戲稱為“阿里郎伯克”,是朝鮮版的“神盾艦”
這艘戰艦的出現令外界震驚,不僅是因為“神盾艦”的特殊地位,更是因為“神盾艦”與朝鮮這個國家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對于現代海軍來說,神盾艦可以說是水面艦艇里的“門面擔當”——其重要程度,僅次于航母和核潛艇。能不能造神盾艦,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國家軍工體系是否成熟的“試金石”。
現在放眼全球,真能靠自己研發、建造神盾艦的國家,屈指可數,就連韓日都得依靠美國。而像朝鮮這種經濟長期困難、又被國際制裁的國家,居然能一步跨進盾艦時代,不管你怎么看,這都稱得上是一個重大突破。
但問題也就出在這里。
正常的海軍發展路徑,基本都是“從小做起”:掃雷艇、巡邏艦、護衛艦,一步步搞上去,先練基本功,再上高技術平臺。咱們中國就是這么一路走過來的。
朝鮮這邊呢?跳過了所有中間環節,就直接搞出了個5000噸級“神盾艦”。可樣子雖然有了,但撐起整個作戰體系的玩意兒一樣也沒有。
神盾艦之所以重要,不僅是自身噸位大、火力猛,更因為它是整支艦隊的“大腦”。它通過相控陣雷達能看清整個戰場,通過戰斗管理系統能實現協同指揮,不光自己能打,還能引導別的作戰平臺一起打,從而構建起多層次的火力網絡。
比如,美國的伯克級,就是整個作戰體系的核心:空中的“F-35”來做目標引導,E-2D預警機負責發現威脅,衛星鏈路實時傳輸戰場信息,最后由神盾艦精準鎖定目標,干凈利落地解決威脅。這么一套“海空一體”聯合作戰,才是神盾艦真正的威力所在。但你看看朝鮮,它目前的技術基礎、工業能力、網絡系統、配套單元,哪一樣能支撐這么復雜的體系運行?
一艘5000噸的大艦,裝了74個垂直發射單元,看似火力強大,可基本都是改裝版陸基導彈,沒有戰術數據鏈、沒有預警系統、沒有協同平臺,真正的遠程目標探測與協同攔截一樣也做不到。更可笑的是,“崔賢級”一號艦下水時連動力系統都沒有安裝,這與其說是一個“神盾艦”還不如說是一個“漂在海上的放大版導彈發射架”。
所以,“崔賢級”驅逐艦只有神盾艦的形,而沒有神盾艦的魂,完全不符合傳統海軍的戰術邏輯。它不是一個以對空、對海、對潛能力 為核心的藍水作戰平臺,而是一個極端強化對陸打擊能力,尤其是攜帶戰術核武器能力的“武庫艦”。但在實戰中,先不說戰斗力如何,首先自保就是個問題。
可不管怎么樣,反正金將軍是搞出來了,樣子也挺唬人。除此之外,什么洲際導彈、核潛艇、高超音速武器、大型預警機,反正大國有的,他全都一股腦兒鼓搗出來了。并且隨著宣傳部門加足馬力,口號喊得也越來越響。全朝鮮上下彌漫著一種只要“敢想敢干”,軍事現代化就能一夜之間實現的狂熱氛圍,軍工也走上了“大躍進”式的發展軌道。
而“崔賢級”二號艦的下水事故 正是這種“非理性狂熱”造成的惡果。
發生這次事故的清津造船廠,其實在朝鮮國內也算得上是個老牌船廠了——民用、軍用船都造。在朝鮮僅次于西海岸的南浦造船廠。所以接到制造“崔賢級”的訂單,對這個船廠來說就是一件艱巨且光榮的政治任務。
可清津造船廠雖然號稱是朝鮮第二大造船廠,但它連個浮船塢都沒有,最大船臺的承載重力也只有8000多噸,勉強能上馬5000噸的“催賢級”,加之設施設備已經嚴重老化,明顯有一種“趕鴨子上架”的感覺。不過,為了配合金將軍 “海軍建設一刻不停”的指示,清津廠還是硬著頭皮開工了。
南浦造船廠在4月26日搶先舉行了“崔賢號”首艦下水儀式,拔得頭籌。在這種情況下,清津造船廠自然不甘示弱。既然在時間上落后了,那在場面上就一定不能輸。想來想去他們決定在儀式感上下點功夫,“側滑式”下水就是一個出彩的點。
為啥選這個下水方式呢?
很簡單,前面說了 清津造船廠沒有大型浮船塢,只能依賴傳統的滑道+船臺系統。可這在清津廠看來,這卻是他們“露一手”的好機會,因為在各種下水方式當中,側滑式是最具觀賞性的一種。船體在慣性的作用下橫著滑進水里,剛入水的時候會呈現出好像要躺平的狀態,然后又會迅速扶正,再左右搖擺幾個來回才會停下來。浪花飛濺,還自帶一點驚險的視覺效果,很符合金將軍的喜好。
只不過,“側滑式”下水,也是所有下水方式里最難搞的那一種。對設計建造要求、經驗要求都很高。搞不好就容易出事。
就連美國的造船廠也不能保證萬無一失。2023年,美軍瀕海戰斗艦“克利夫蘭”號 在威斯康星州造船廠的下水儀式,就采用了側滑的方式,結果撞上了一艘拖船。雖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克利夫蘭”號卻遭到損壞。
那清津造船廠有這個“側滑式”下水經驗嗎?有,也沒有。
1992年他們曾經成功下水過 一艘9千多噸的滾裝輪——“萬景峰”號,當時采用的就是側滑方式。所以,他們自認為有經驗。可實際上,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此后這三十年,他們建的都是一些小型貨船、漁船、挖泥船,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大型軍艦。不僅如此,工廠的工人也換了一茬又一茬,技術早就斷代了。
但是為了完成“獻禮工程”,清津造船廠還是在設備老舊、人才青黃不接的情況下,不斷壓縮工期,趕進度,終于在匆忙中出了紕漏,釀成了這起重大的事故。
所以,老羊認為,“崔賢級”二號艦“翻船”,不是一場單純的技術事故,而是“政治秀”的犧牲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