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張家界市文化館服務宣傳周活動以“小小非遺傳承人”為主題,邀請幼兒園的孩子們走進張家界市博物館與乖幺妹土家織錦文化創意園,通過體驗家鄉的歷史脈絡與非遺技藝,在童趣中播種文化認同的種子,生動詮釋“文化館:人民的終身美育學校”核心宗旨。
活動首站設在張家界市博物館,孩子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開啟特別的歷史第一課。從遠古化石到土家族農耕工具,從傳統服飾到民俗節慶場景還原,孩子們用好奇的目光觸摸歷史的脈絡。通過互動沙盤和全息投影,孩子們直觀感受張家界獨特地貌形成過程。一名男孩指著屏幕驚呼:“原來這些石頭是被‘水’和‘風’畫出來的!”
在民俗展廳,土家族吊腳樓復刻建筑、多民族服飾展柜、各式工藝展品,勾勒出張家界多民族共生的文化圖景。帶隊老師感嘆:“這些孩子中一多半是土家族,讓他們第一次如此系統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這樣的教育意義深遠。”
第二站來到乖幺妹土家織錦文化創意園,孩子們化身“小小織錦匠”,來了一場指尖非遺課。孩子們貼近織機,近距離觀察著非遺傳承人們現場演示傳統織機操作,只見雙手翻飛,彩線在經緯間穿梭成畫。孩子們都驚呼不已:“有這么多根線!究竟是怎么記住的?”
活動中,講解員強調:“織錦不僅是手藝,更是土家人與自然對話的語言。”幼兒園舒老師感慨:“他們可能還不懂‘非遺’這個詞,但親手觸摸絲線、感受經緯交織的過程,已在心里種下了文化的根。”
本次活動是文化館服務宣傳周延伸服務觸角的生動實踐。通過聯動博物館、非遺工坊與教育機構,文化館將美育課堂從館內拓展至社會場景,覆蓋低齡群體。幼兒園家長王女士表示:“孩子回家后一直念叨‘土家織錦’,這種參與感比書本教育更深刻。”
從博物館的歷史長卷到織錦園的經緯世界,孩子們用童心解碼家鄉的文化基因。將傳統文化變成可觸摸、可參與的童年記憶。孩子們在游戲中感知傳統,在動手實踐中建立文化認同。正如土家織錦的經緯線,每一代人的參與,都在為文化的錦繡長卷增添新的色彩。(羅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