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著盼著,長劇市場終于有救了?
截至5月23日,《折腰》《藏海傳》《人生若如初見》三部大劇依然穩穩把控著近期網播劇集、電視劇集播放量大盤前列,背后的騰訊視頻、優酷視頻、愛奇藝三大平臺同期對打繼續如火如荼。
《藏海傳》播出當日便刷屏霸榜熱搜,《折腰》《人生若如初見》更是在經歷積壓、重剪后同一時間無宣發空降播出,也同樣喜提高位熱搜刷屏。不僅如此,新一代流量花生之間的良性競爭,也刺激到尚處冷盤的播放大盤在第二季度煥發新生。
只是在眼下,三部劇集也同時陷入了聲量漸起的“史同”群體的抵制,即借鑒、融合歷史人物原型算不算劇集創作黑點?非正劇模式的劇集創作到底能否縫合真實歷史?
01
“真假爆劇”
截至目前,三部大劇正面對打的第一輪態勢已可小觀。
5月13日,騰訊視頻空降開播由宋祖兒、劉宇寧主演、改編自女頻頭部古言同名IP的《折腰》,集結了先婚后愛、體型差等女頻熱門元素,成為了今年最快突破2.8萬熱度的劇集,同時開播六天后也達成該平臺最快破3萬熱度紀錄。而據燈塔數據顯示,《折腰》僅憑借首日1951萬播放量便已進入今年正片播放量排行榜TOP5,上線8天正片播放量達到4980萬、市占率17.08%,連續7天位居全網網劇日播第一。
稍后一步的優酷,則在5月18日上檔由鄭曉龍執導,肖戰、張婧儀等主演《藏海傳》。該劇也在播出38小時內熱度破萬,創下站內自2024年改版以來最快破萬熱度劇集紀錄。同時,作為臺網雙播劇集,《藏海傳》也在央視八套首播日創下實時收視率峰值破2,刷新近三年黃金檔段古裝劇最高收視紀錄。據燈塔數據顯示,目前該劇僅上線3天,全網正片播放量已突破1億。
相比之下,同在5月13日開播,由李現、春夏等主演的《人生若如初見》,作為豪華班底打造、積壓三年之久的年代傳奇劇,雖不如前兩部聲勢浩大,但也憑借首日熱度5810打入今年愛奇藝站內電視劇首日熱度排行榜前十,目前熱度已破7000檔位。
更為直觀的,截至5月22日,根據云合數據顯示,更新至12集的《藏海傳》正片有效播放市占率達到22%穩居第一,而播至21集的《折腰》市占率退至19.2%位居第二、同樣劇情發展至中間階段的《人生若如初見》也在更新至26集后,以市占率持續下降至5.7%位居第三。
眾所周知,廣告主投放廣告會根據市場反饋進行調整。除了線上火熱的播放數據,劇集的招商走勢、商業化更直觀反映了劇集是否真“熱”。
據統計,《藏海傳》目前均集8-9廣,包括樂事、蒙牛、百威、榮耀手機、OPPO等。此前,優酷平臺也曾表示,《藏海傳》在開播前便與超過30多個品牌達成合作,創下2025年優酷大劇播前招商金額、數量兩大紀錄。
而《折腰》《人生若如初見》相對彈性,也在空降之后隨著熱度攀升加廣。比如《折腰》最多已達到一集8廣;而《人生若如初見》則在前三集1廣、“蘿卜(裸播,即無廣)”11集過后,再度迎來了短暫的兩集加廣后繼續“蘿卜”中。
值得注意的是,此番為大劇熱度而戰的重擔均來到了男主扛劇與否的論證。流量生們背后的粉絲經濟托舉抗劇的現象,也令來自于民間的云包場對打熱況愈加猛烈。
據豆瓣小組“收視率研究中心”所統計公開的云包場(總)數據顯示,截至5月22日,《藏海傳》云包場便已投入超過1032萬元,成為首個千萬級云包場劇集;而《折腰》開播迄今,也已達到云包場投入超過707萬元;即便是聲量較小的《人生若如初見》,云包場金額也達超過105萬元。
不過,據部分粉絲披露數據來看,三部劇集云包場投入甚至遠不止于此。比如劉宇寧粉絲、肖戰粉絲均被指仍在氪金為劇集熱度添磚加瓦,僅粉絲云包場或也將突破千萬大關。
有趣的是,在當下也流傳有云包場這一瘋狂砸錢買會員送路人的應援模式,除了粉絲、親朋好友為藝人應援支持的原因外,也隨著劇集播出效果逐漸“變味”,衍生出部分劇集主創、粉絲向平臺獻上的“賠罪禮”或是“長期合作禮”的說法。
尤其是對于流量藝人而言,云包場所反映的粉絲氪金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與流量演員為劇集、平臺能夠帶來短期高價值的反饋掛鉤。而云包場大戰的現象,一方面是出于拉高劇集播出數據、效益,另一方面則是輔助平臺進行拉新、刺激月活,最終都是為了保證主創團隊能夠與平臺維系良好關系。
此外,芒果TV也在這一波對打中抬上了由宋威龍、包上恩所主演的古言經典IP《小豆蔻》改編劇集《韶華若錦》,目前該劇也位居平臺2025年首日熱度第三,但同樣“蘿卜”。
不過,截至5月23日,根據云合數據走勢,在云包場斷下后,三部大劇目前也有走跌、橫盤的趨勢,甚至不乏有號召拒看、抵制的聲音。對于市場而言,即便目前三部大劇仍處于真假、預制爆劇的輿論泥潭里爭論不休,但直觀能看到的是,市場確實被“盤”燥熱了。
02
拒絕大劇的“史同女”
即便三部大劇上檔博弈,攪熱了略顯平淡的長劇市場,但日益增長、多變的的觀眾需求,與新瓶裝舊酒的影視制作之間所產生的矛盾,仍然是劇集市場的主要矛盾,且將長期存在。
尤其是在近期,這三部熱劇也不約而同遭到了同樣的爭議——縫合歷史人物的設定質疑。
在這之中,來自史同圈的抗議之音則是最為猛烈。顧名思義,史同便是指“歷史同人”,即圍繞著真實歷史人物或事件進行二創,涉及領域包括繪畫、游戲、文學創作、音樂、影視等。這些創作往往需要建立在對于“Pick”的歷史人物有所嚴謹、深刻的考據與理解基礎上,進而產出不脫離原有人物情況的虛構或重構,也常伴有一定的浪漫戲劇化表達。
而史同圈的活躍,也依托于泛二次元文化、飯圈文化的興起,同樣有著吃谷、粉絲應援、同人周邊等內容。而除了借助互聯網、社交媒體為“自推(泛指最喜歡支持的人或角色)”書寫新時代的存在感外,令這一圈子逐漸走入大眾視野的“史同女(指史同圈主要受眾為年輕女性)”,則是通過嗑CP的推動力,來進一步二創歷史名人。比如策瑜(孫策、周瑜)、李杜(李白、杜甫)、政斯(嬴政、李斯)等跨越性別、君臣好友乃至血緣關系的CP也成為史同圈熱門,甚至為了維護自推掀起的飯圈罵戰也是比比皆是。
同時,在史同圈,“嬤”歷史名人、跨越時代的拉郎的現象卻也允許存在,比如周瑜、衛青便是史同圈兩大“嬤”出來的“人妻”,而周瑜與鄭成功、劉徹與嬴政等邪門CP甚至大有源源不斷的CP產糧。
客觀來說,影視行業對歷史人物關系進行打亂、重連的大刀闊斧改編,本質上也是歷史同人創作的一種。但在如今,這類劇集受到史同圈的大規模抵制,集中在真人改編這一角度下的皮套論。
有史同女便對文娛先聲表示,“很怕影視化后搜索自推出來的都是演員本人,自推成為皮套,很怕因為影視化愛上他們(歷史名人)的人”。像是眼下對于研究三國時期的史同女而言,在社交平臺搜索“曹操”相關tag,已然被《折腰》相關內容占領高位。
換言之,在這個圈子中,也有著正與野之分。當篡改人物、真人不貼史料,甚至存在一定丑化現象之時,被觸犯情感、同人生意、夢女利益的史同圈的抵制漸起也就并不奇怪了。
比如《藏海傳》肖戰所飾演的“藏海”,雖改編自南派三叔《盜墓筆記》衍生作品《藏海戲麟》,卻也被指魔改原型為明朝名臣吳中;而《人生若如初見》在拍攝時期便因李現飾演“梁鄉”被指原型為清末保皇派核心人員“良弼”,春夏飾演“菽紅”被指借鑒“秋瑾”與“蕭紅”且設定被多次強奸劇情引發爭議。這也受到史同圈抗議,而該劇在前期下架后也進行了多個片段重新修改。
對此,《藏海傳》導演近期也在豆瓣回應稱,“這是歷史傳奇劇,有所參照那一時期留學者群像,沒有特別的深意”,而“菽紅”也并非具象,代表的是“頑強、自信、生生不息的中國人民”。
當然,現在最備受史同痛批的便是《折腰》,其被指出諸多人物原型取材自三國歷史,而被痛批“古偶丑男”的劉宇寧飾演的“魏劭”還被指出為“拼好漢”,即“孫策的人設、孫權的背景、曹操的特征、袁紹的身份”。作為一番女主,宋祖兒飾演的小喬也被指偽大女主真嬌妻,縫合魔改了三國時期女性歷史人物大小喬、貂蟬,而《折腰》小喬從始至終未被作者給予大名的設定也遭到抨擊。甚至,《折腰》原著作者蓬萊客更是因過往自認“曹操夢女”言論,進一步激化了縫合爭議。
目前,此類偏向歷史傳奇、古裝偶像劇集的影視化選角、劇情等內容,依然是面向女性受眾的商業敘事,但真人化的存在難免為歷史人物帶來無法分離的刻板化的有色眼鏡。這也與史同圈所奉行的非營利性質的、想象揣摩歷史人物的同人創作之間存在矛盾。
簡單來說,當歷史人物成為了偶像劇中的“皮套”,這對于史同圈人尤其是史同夢女、腐女來說,不亞于是對自推的褻瀆。尤其是近些年來,不管是歷史正劇還是古偶劇,愈加傾向于使用流量演員重現、改動歷史人物風貌,也令史同圈聲量逐漸拒絕圈地自萌,為自推拿起投訴、舉報、抵制拍攝和播出的輿論武器。
因此,這也迫使影視行業引起重視,于是不得不通過像改動為架空背景、角色名諧音、更換演員等做法,來維持劇集的拍攝與播出。即便是如積壓8年、張若昀所主演《風起大漠》(原《霍去病傳奇》)這般,根據《史記》《漢書》改編,也同樣因真人化史同圈頂流霍去病、疑似擴容大量戀愛戲碼、魔改霍去病生平受到史同圈抵制。
另一方面,正如過往言情小說男主榜TOP容止(《鳳求凰》)、長孫無極(《扶搖皇后》)、容景(《紈绔世子妃》)等在影視化慘烈后導致角色人氣一落千丈,史同圈也同樣難以接受自推在影視化的揉捏中就此蒙塵。
說白了,史同女拒看、抵制大劇的行為,也不過是在只有史同女受傷的境地下,面對流量經濟、粉絲經濟乃至依賴借鑒與改變的影視市場,一次為愛沖鋒陷陣的話語權爭奪。
結語
但割裂的是,拋卻歷史正劇范圍,有著大量流量花生、揉捏真實歷史人物的影視化作品,普遍是以歷史背景、人物、事件創作的“歷史瑪麗蘇/杰克蘇文學”。
其所折射的,往往也是套著古代背景外殼、融入現代愛情觀、生活觀的重塑解構。畢竟,此前就有鮮明例子——影視市場反響較好的《女醫明妃傳》《大明風華》便被指“全劇的男人都愛女主”、“洗白朱祁鎮,抹黑朱祁鈺”進入史同圈黑名單。
站在凝視角度來看,史同圈的這種迷戀也與喜歡“活體”名人一般,是基于投射效應下的向往與崇拜,也是受眾宣泄情緒的載體。換言之,這與為偶像打投、安利、做數據等行為有著異曲同工,均是自發生產性、有著情感導向性的精神消費產物。
但其實,史同圈并非完全抵制真人化,而是拒絕無審美、純資本性質的真人化。正如主推元白(元稹、白居易)、曹丕的史同圈網友“臨江月”對文娛先聲提到的, “我推就像跳板,給流量們鍍金用”。
事實上,史同圈的產糧積極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主流影視市場灌入創作活力。比如“一寒呵”寫南唐后主李煜與宋太祖趙匡胤的同人文《南唐舊夢:山河永寂》便在近期被改編影視化。
可以說,古裝偶像或歷史傳奇題材的劇集縫合正史或野史,以及改編真實歷史人物的現象只會相比過去愈加普遍。畢竟如上述所言,史同圈的“糧”都可成為影視化新IP挖掘地,史同圈的創作產品也不過是下一個合理的改編理由。
*本文圖源網絡,如侵權聯系刪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