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新建的體育綜合體(大灣區體育中心)無緣全運會了,可惜。
前幾天,廣州天河發布公眾號官宣了,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簡稱十五運)的開閉幕式地點。
其中開幕式地點為廣州市-廣東省奧體中心;閉幕式地點為深圳市-寶安區歡樂劇場。
這意味著,南沙日夜趕工的大灣區體育中心,無緣十五運的開幕式。
不僅如此,根據官方發布的十五運會完整的競賽日程來看,此次賽事沒有任何一項體育比賽會在大灣區體育中心舉行。
只有一個武術項目的套路分項,會在已經投入使用了14年的南沙體育館舉辦。
這個消息一出來,不少人都覺得難以接受。
畢竟十五運是首次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成為大灣區協同發展的標志性事件。
而南沙作為地理上的大灣區幾何中心,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再加上南沙的大灣區體育中心,從建設之始,就一直與“全運會”強掛鉤。
這個體育綜合體總投資近百億,涵蓋6萬座體育場、2萬座體育館及4000座游泳館,從2023年8月開始建設起,所有人都認為,這項目就是為全運會而生。
△建設初期的大灣區體育中心
所以項目的建設時間也很緊迫,一直以“南沙速度”刷新建設紀錄:
僅用時一年多,就將一片灘涂建設為城市地標群;
14天完成環場道路施工,3個月完成1019根灌注樁;
提前20天完成主體結構封頂,2025年3月進入室內裝修階段......
如今的大灣區體育中心,無論是內部裝修還是景觀美化,都已進入收尾階段。預計將于今年6月交付使用。
△如今的大灣區體育中心
明明已經在全運會前可以交付使用了,為什么最后會無緣賽事?
小前線猜測有幾個原因:
1)公共交通配套滯后。
場館的地理位置在廣州的最南邊,地鐵主要依賴18號線通勤。
可惜的是,離場館最近的18號線南延段,在全運會之前通車無望,地鐵無法直達,觀眾只能駕車前往。
沒有地鐵前往,駕車成本很高,很可能會減弱賽事的吸引力,達不到預期的賽事影響。
2)項目周邊的基礎設施欠缺。
目前雖然加班加點把幾個體育場館都建設完畢,除開體育館外,周邊無論是酒店、餐飲還是相應的商業配套全都沒有。
如果舉辦賽事,觀眾看完比賽后就只能看看海......可能連頓飯都沒得吃,反而不利于城市形象。
△如今大灣區體育中心的周邊
3)出于賽事統籌考量。
這次十五運傾向于利用現有成熟場館(如奧體、天體)。
而南沙作為新興區域,賽事運營經驗與周邊配套尚未經大型活動驗證,時間又很緊,所以只能錯失這次盛事。
這一結果雖令人惋惜,卻也凸顯了大型賽事與城市基建協同規劃的重要性。
盡管錯失全運會,但南沙體育中心憑借區位優勢與運營規劃,仍有望成為大灣區文體產業的新標桿。
畢竟項目的在整個大灣區中,還是有區位優勢的。
一個是深中通道+18號線。
2024年通車的深中通道,將場館與深圳前海、中山翠亨的通行時間縮短至30分鐘。
地鐵18號線南延段未來直達場館,串聯廣州中心城區與大灣區西岸。
另一個則是“觀海地標”獨特性。
作為全國少有的濱海體育綜合體,其海景舞臺與屋頂疊瓦設計,還是很新穎的。
據爆料,項目已經在高規格策劃文體活動,今年下半年有望見到張學友、五月天等巨星演唱會落戶,大灣區體育中心未來或成“大灣區版春繭”。
其實項目一開始選定“華潤”,就有破局之道。
畢竟華潤在深圳體育中心的春繭,已有成功的先例。
春繭在十年間承接了1000多場大型賽事及活動、年均600萬客流人次,僅一年時間就實現了盈利。
而大灣區體育中心的規劃亦很清晰,如果能趕上十五運的賽事,露一下臉固然是好。
但如果趕不上,項目未來也會在文體、文旅等方面發力。
如文體,我不多贅述了,這里未來很可能打造成“灣區演唱會圣地”,會承辦很多大型活動、演唱會等,擴大影響力。
文旅方面,項目可以依托鄰近南沙濕地公園、百萬葵園的生態資源,開發體育旅游線路,聯動周邊酒店與商業體。
最后,我想說南沙體育中心的故事,雖然關乎速度與遺憾。
但未來隨著交通網絡完善與運營深化,這座“可以看海的體育場”有望以更成熟的姿態,成為大灣區文體版圖的核心節點,書寫比全運會更精彩的篇章。
因為每一座體育館場館的價值,不在 “一時” ,而在 “一直”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