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之前這段時間,膠東常見的果樹早已掛果(櫻桃甚至已經收獲),刺槐和楸樹剛剛過了花期,酸棗和荊子則尚未開放——此時來到鄉野山間,能看到的“花“并不算多。
物以稀為貴。正因為當下屬于賞花淡季,今日筆者在老家山上的“綠色海洋”中看見幾簇紫花時,才頓覺眼前一亮。待到走近一看,原來這些紫花都是長在“棉槐條子”上。
棉槐條子,是膠東半島的常見植物。在過去,它常用來編筐編簍,因而被鄉民們視為重要資源。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手工筐簍逐漸讓位于工業化制品,山上的棉槐條子所受到的關注也不如從前。不過,由于其本身屬于灌木,即便多年無人去砍伐,它也難以長成大樹,只是群簇更多罷了。
所謂“棉槐”,是民間通用的俗稱。在植物志書中,它的正式名稱寫作“紫穗槐”(注:紫穗槐系豆科蝶形花亞科紫穗槐屬植物,原產北美,現在國內北方區域有廣泛分布。)。而這里的“紫穗”,實際上指的就是花的顏色。由于其用途主要在于“條”而非“花”,不少人可能對它的花都留意不多,筆者即是如此。
筆者兒時對于收割之后的棉槐條子較為熟悉,但對花卻印象不深。此次在山上重新看到之后,便認真觀察了一番——只見花的形狀與刺槐較為相似(兩者皆屬豆科植物),但顏色差別較大。刺槐花為白色,而棉槐花則總體呈現紫色,當中還綴有點點金黃,也難怪其正式名稱叫作“紫穗槐”了。
以下的圖片,均為筆者此次在山上拍到的實景。以前不曾留意的朋友,可以有個直觀感受;而以前對此就很熟悉的朋友,也可借此回味當年的記憶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