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腳印
——憶1970年連隊“兩憶三查”教育
- 王成文
第二節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載譽凱歌還的8連指戰員,在任務轉換過程中的活思想(1971年10月上級通知改稱現實思想)也逐漸顯露出來。主要有:印軍被我們打趴了,反回竄斗爭取得完勝,大仗一時打不起來,小仗也沒得打,該解甲歸田了;常年開荒、種地、打土坯造房子,好辛苦,該歇一歇了;“生命禁區”的西藏太苦,服役期滿,該“向后轉”了,等等。針對這些思想反映,連隊黨支部分析認為,這是戰備觀念不強,長期建軍,長期建藏,邊疆為家思想不牢的表現。如果不及時教育引導,把他們轉變到自覺地為西藏發展、為部隊建設而無私奉獻的軌道上來,提高部隊戰斗力,建設好部隊就是一句空話。因此,黨支部及時對官兵進行思想教育,有針對性地糾正部隊中的不良思想反應。
恰在此時,上級指示,集中10個教育日,在部隊中開展“兩憶三查”教育。即:憶階級苦、民族苦;查思想、查斗志、查工作。
兩憶三查教育,始于延安整風時期,興于20世紀60年代。而在國際冷戰,國內轟轟烈烈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時期,繼續這種傳統做法,為的是讓官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堅定革命理想,增強革命斗志,堅持繼續革命,發揚艱苦奮斗,不怕犧牲,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作風。
基于國際國內形勢和連隊官兵思想實際,連隊黨支部認為,開展兩憶三查教育,是一場及時雨,十分必要,非常重要。
為避免兩憶三查教育“蜻蜓點水”、“走馬觀花”,使教育貼近實際,貼近思想,增強教育效果,連隊黨支部提前做了許多功課。
一是走出軍營,實地學習。連黨支部認為,兩憶三查教育,是一場生動活波有血有肉的形象教育,不能閉門學習。鑒于連隊現有官兵出身經歷和現實思想,有必要結合社會實際,運用地方資源,請翻身農牧民對官兵進行實際的憶苦思甜教育,讓官兵從邦達鄉這個“窗口”了解西藏歷史的變遷,增強他們對祖國和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官兵團結、軍民團結,激發官兵為連隊的榮譽和發展而奮發努力。因此,連隊黨支部確定,走出營區,以緊急集合形式,拉練至加查縣冷達區邦達鄉,野營駐訓,開放學習。
二是深入調查,掌握資料。我們剛補入連隊不幾天,記得是1970年4月7日,指導員陳舉清(1959年3月重慶市江津區吳灘鎮應征入伍)就通過與新兵個別談心,召開小型座談會等,了解新兵基本情況和現實思想,主要有:新舊社會家庭人口及社會地位,解放前后家有土地房產、生產資料及參軍夢想等。文書張維超(1968年3月陜西省西安市東紅郵電所應征入伍)拿個小本本,到班里逐一統計,將了解到的數字匯總,制成一張《新舊社會對照一覽表》,教育中張貼出來,用數字說話,供干部戰士學習教育參考。
三是軍民共建,聘請教員。連隊副政治指導員賈常平(1960年3月四川三臺縣應征入伍)帶領革命軍人委員會群眾工作小組陳瑞吉(理發員,1969年3月四川成都鐵路局應征入伍)、鄭怡(衛生員,1969年3月四川成都應征入伍)到邦達鄉做公益,了解風土人情,有側重地邀請苦大仇深的農牧民到連隊當“先生”做報告。
四是科學組織,通力協作。黨支部分工黨支部書記、指導員陳舉清全面抓教育,連長王興武(1959年3月重慶市榮昌縣應征入伍)負責教育期間的行政管理。副指導員賈常平(1960年3月四川三臺縣應征入伍)、劉傳友(1964年3月重慶市永川區應征入伍)協助抓部隊教育,負責連隊革命軍人委員會工作。副連長唐緒清(1960年3月重慶市潼南縣應征入伍)負責教育期間的野炊和營地管理。各排正副排長負責本排的管理,組織好各班學習。(當時副連長孫家順在團臨時組建的營建隊任隊長,副連長冷云亭、一排長周成學、二排長康士印、司務長任緒銘休假)。
黨支部結合連隊官兵思想實際,擬制教育指導思想:以毛主席新式整軍運動思想為指導,運用“兩憶三查”方法,憶階級苦、民族恨,緊密聯系部隊思想和工作實際,查找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等方面的問題,提高大家階級斗爭、路線斗爭覺悟,增強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西藏,熱愛西藏各族人民的自覺性,激發戰斗意志,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以營建施工為中心的各項戰斗任務。
為有序推進兩憶三查教育落實,連黨支部把教育分五個階段進行,即:摸底動員、理論學習、憶苦思甜、對照檢查、整改提高等。
(未完待續)
(注:本文插圖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王成文:1969年11月陜西漢中市入伍,在西藏軍區陸軍11師32團3營8連戰士、文書,3營書記,7連排長,32團2營4連副指導員,新疆軍區步兵11師32團政治處干事,11師政治部科長,新疆阿合奇人武部政委,湖北省江漢油田人武部部長,政委。2011年退休。
作者:王成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