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腳印
——憶1970年連隊“兩憶三查”教育
- 王成文
那些走過的時光像水一樣流走,但美好的記憶歷久彌新,溫暖如初。
——題記
第一節
每當5至7月,橫臥在西藏加查縣境內的布丹拉山(海拔4910米)被春風吹拂的時侯,從山底到山頂,依次盛放著布滿了粉色的、白色的杜鵑花。遍布在密林山坡、溝谷巖壁的高山杜鵑,素凈雅致,幽香百里,嬌顏的花朵傳遞著西藏高原春天的勃勃生機。
杜鵑花海映山紅,絢麗入霞醉人心。滿山遍野的杜鵑花海,是大自然賦予的玫寶。
從軍的歲月里,曾經接受過數次思想政治教育,而最深刻,留下難以忘懷的,則是1970年4、5月份,在西藏軍區陸軍第11師步兵第32團3營8連接受的“兩憶三查”教育。它如同被烈火烙印在心頭,無論歲月如何沖刷,都無法抹去烙印下的痕跡。
1970年3月,我們西藏軍區新兵第1團(11師征集的2400多名新兵稱西藏軍區新兵1團),在成都的四川大學、郵電學院、工學院(1978年與成都科學技術大學合并為成都科技大學,1994年合并組建為四川大學)等地進行為期3個多月的入伍基礎訓練后,從成都乘坐道奇軍用卡車,一路翻二郎山(海拔3437米)、折多山(海拔4298米,常說的山路18彎就在這里)、高爾寺山(海拔4412米)、全天大霧繚繞的剪子灣山(海拔4659米)、卡子拉山(海拔4718米),月光落提卡山(海拔4330米)、理塘(海拔4014米)、海子山(海拔4685米)、宗巴拉山(海拔4170米)、拉烏山(海拔4338米)、覺巴山(海拔3930米)、東達山(海拔5008米)、邦達境內的業拉山(海拔4658米)、安久拉山(海拔4468米)、然烏(海拔3960米)。經林芝市,過雅魯藏布江,18天艱難的摩托化行軍,4月4日中午12點到了我們部隊駐地——西藏加查縣冷達區邦達鄉大灣。
我和43名同期入伍的戰友一道,有幸分到了紅軍11師32團3營8連。我和其他3名戰友(陜西南鄭縣李永福、四川蒼溪縣趙洪斌、汪自華)分到4排炮班,我當了一名二炮手。
1935年1月在陜西延安地區誕生的的8連,先后轉戰陜、甘、晉、蒙、寧、青、川、藏、新等9省區,參加過陜西宜川、瓦子街、陜中、扶眉和甘肅境內的蘭州戰役、甘南剿匪、西藏平叛、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和扎東叛亂反回竄戰斗。
特別是1949年8月蘭州戰役中,8連擔任營第一梯隊搶奪沈家嶺。戰斗中,官兵英勇頑強,前赴后繼,不怕犧牲,全連70多名干部戰士陣亡,岀色完成任務,戰后榮獲西北野戰軍第4軍授予“勇猛頑強堅持到底英雄連”稱號。
同年9月,奉命西進中,部隊嚴整,情緒高,紀律好,無丟失損壞,榮獲西北野戰軍第4軍“行軍模范連”稱號。
8連撤離中印邊境戰場后,先在加查縣加查區團部營建施工2年,又在米林縣甲格臺師部營建施工2年。1969年回撤加查縣冷達區邦達鄉大灣,自建四合院地窩子營房。連年的營建施工,優質高效地完成了上級賦予的任務,連隊受到上級充分肯定。
(未完待續)
(注:本文插圖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王成文:1969年11月陜西漢中市入伍,在西藏軍區陸軍11師32團3營8連戰士、文書,3營書記,7連排長,32團2營4連副指導員,新疆軍區步兵11師32團政治處干事,11師政治部科長,新疆阿合奇人武部政委,湖北省江漢油田人武部部長,政委。2011年退休。
作者:王成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