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罕》記有孔子如下一句話:“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對于這句話的闡釋,歷來并無多少爭議,關于“無知”,以朱熹的解釋為代表:“孔子謙言己無知識。”即孔子自謙,無須深求。然而到了王陽明,卻讀出了別的意思:“良知之外,別無知矣。”一望而知,帶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心學解讀印記。
若說這是孔子的本意,恐怕陽明自己也不相信,那么他為什么要這么解釋?無非是“借圣人立言”。利用經典和權威,完成自家學說的傳播,“良知”即是王陽明安身立命處和其學說的根底。回到對孔子這句話的解釋,便涉及對“良知”性質的根本認識。據王陽明,因為“良知之外,別無知矣”,故孔子說自己“無知”,即孔子只有“良知”,而那些具體的見聞知識或書本知識則不在“知”的范疇。“無知”,既是對經驗知識的否定,又是對良知“不滯于見聞”的存在狀態的說明。因此從根本上說,王陽明強調的是“無知”才是“知”的一種理想狀態。他的再傳弟子王時槐深諳祖師爺之道:“孔子之無知乃真知也。陽明先生所指良知,蓋如此。”一語道破“無知”才是真知,才是良知。
其實說起王陽明的心學,不理解的人很多,對他的誤讀更多,而這種誤讀,跟陽明自己對孔子的有意誤讀相比,就有很大不同了,因為他們是真的不理解陽明話語的語境和其真實意涵。而吳震的《傳習錄百句》,則試圖還原王陽明論說的語境和背景,盡力揭示蘊含其中的真實意旨。這對于今天的讀者來說,不啻是認識真實王陽明的方便法門。
就比如說“良知”吧。什么是良知?如何理解王陽明所說的良知?先來看良知是怎么來的——“從百死千難中得來”。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事功在身、真正達成了“修身治平”理想的儒者,平定宸濠之亂和廣西思恩、田州之亂足以讓他彪炳史冊,這也是他在后世備受推崇、影響遍及整個東亞文化圈的重要原因。但他的一生卻頗不平坦,用他自己說的“百死千難”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大的人生低谷就有三次:正德元年(1506),因上書得罪劉瑾遭受廷杖;正德三年(1508)開始,被貶至貴州龍場驛三年;正德十五年(1520),平定宸濠之亂后反遭內宦權貴構陷。但正是這些人生挫折,使得王陽明不斷思考關于人、關于社會、關于宇宙的根本問題,最終拈出“良知”二字,促使其思想根本轉變的“龍場悟道”就發生在貶謫龍場驛的時候。當然,并不是說人總是要經歷一些苦難不可,非如此不足以思考和成長,重要的是人在面對困苦挫折時該如何應對。作者說得好:“人生遇到困難挫折不可怕,不向困難挫折低頭,在磨難中不斷探索問題、提煉思想,才是應有的人生態度。”這就是從王陽明的遭際與其思想的關系生發出來的感慨。
正德十六年(1521)中秋,王陽明作了一首《中秋》詩:“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可偏偏這一天烏云蔽天,是見不到月亮的。陽明顯然是借題發揮,旨在說明心中的光明月即良知,發現良知一點,便永不會被翳障所掩。更為人所熟知的是“南鎮觀花”的故事。陽明與友人游南鎮,友人指著花樹問:“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陽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陽明此語曾被冠以“主觀唯心主義”而大遭撻伐,其實是未理解陽明真意。陽明以下表述也是這個意思——“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無物”,是不是“主觀唯心”得可以?吳震的解釋即“一切存在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據就是良知”,良知就是宇宙之本體。細繹其意,其實不難發現,王陽明并沒有否認萬事萬物本身的存在,他只是從人出發,脫離了具體的事實現象,而使之成為一種價值或意義存在。這可以與陽明的另一命題“心即理”相聯系,此“理”是屬于人的意義、世界之理,具有實踐的、人文的意義,而不是瑣屑的具體事物之理。用作者的話來說,“人是一種德性的存在,是有道德心、價值感的現實存在,因此人的存在決定并賦予現實世界以價值和意義”,因此之故,“人與萬物原是一體的世界,而不是一個與天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的斗爭世界”,足以發人深省。
良知具有的是本體意義,無動無靜,“渾然一體”,而王陽明指示的“致良知”的途徑則是“隨你去靜處體悟也好,隨你去事上磨煉也好”,這才是“學問頭腦”。陽明無疑是不折不扣的身體力行者,其遭際、其事功、其思考,無不印證著自己的主張。
“綿綿圣學已千年,兩字良知是口傳。不離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畫前。”“致良知”的功夫,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加以落實。注重人倫日常、腳踏實地“致良知”,是陽明良知學的重要特質之一。從如何做,到成什么樣,都梳理得明明白白:“在應事接物之際,即在日常生活中,切切實實地通過慎獨工夫,使內心世界保持本來的人心天理渾然一體的理想狀態。”
這必然會談到陽明心學中與“心即理”“致良知”三足鼎立的另一個重要命題——“知行合一”。“知”就是“良知”,“行”就是“致良知”,二者無法割裂,如果只“知”不“行”,則不是真知,這就是“知行合一”的關鍵處。可以看到,這并不是一個認識論的問題,今人普遍從字面出發的理解根本上是錯的。作者舉了個例子說明這一點:我們看到老人摔倒,會生惻隱之心,會想到去扶,但就是沒去做,這就不是知而不行,而是根本“無知”,施以援手才是“知行合一”,才是“真知”。知和行都“只是一個”。
王陽明說:“個個人心有仲尼。”即心學中著名的人人皆可為圣人的意思。陽明12歲立志成為圣人,37歲龍場悟道,提出“致良知”之說,指示成圣之途。今天看來,也許覺得有些懸邈,或者與時舛隔,但作者明確指出:
誠然,在當今文化日趨多元的社會,我們或許不必再提“個個人心有仲尼”,但……不斷追求并努力實現以道德性命為根基的理想人格,卻仍然有著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道理至為簡單,只要我們還相信人擁有“良知”、做事要憑“良知”,并在生活中時刻實踐“良知”,那么,我們就一定能過上一種有道德的生活,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對現實的真切關懷溢于言表。對于每一個追求內心世界豐富性與自律性的現代讀者來說,王陽明的內圣外王功夫與作者的諄諄之意,還是值得反復咂摸與品味的。
《傳習錄百句》,吳 震 著,中華書局2025年出版
原標題:《認識真實王陽明的方便法門》
欄目主編:朱自奮 文字編輯:蔣楚婷
來源:作者:黃飛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