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在一些欠發達地區,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不僅是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舉措。如何破解農村富余勞動力“不敢出去、不會出去、出去難留”困境,是許多地方推動就業工作的重點。
近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通過創新建立“自治區總站+地市分站+縣級工作站”三級駐外勞務管理體系,統籌協調輸入地與輸出地資源,實現崗位對接精準化、務工輸送規模化、權益保障制度化。工作站動態收集企業用工需求,組織“點對點”包車輸送,并聯合企業開展崗前培訓。此舉一方面降低了務工人員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通過簽訂勞務合同、監督工資發放、提供法律援助等方式,有效遏制欠薪問題,可為各地提供借鑒經驗。
目前來看,各地在組織輸出務工人員過程中,仍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短期培訓難以滿足高技術崗位需求,部分務工者因技能不足導致就業質量不高;有的務工人員從農民變身產業工人后適應能力弱,易出現頻繁換崗現象;大規模勞動力外流加劇了農村“空心化”,留守老人與留守兒童問題凸顯。在此過程中,需兼顧個體差異與長遠發展。
提升培訓針對性。務工人員有一技之長,有利于長期穩定就業。可以利用工作站人員、勞務經紀人等多種渠道,用好大數據分析技術,精準了解企業用工需求,通過訂單式培訓,細化分類輸送,避免“一刀切”輸送,提高就業質量。可以強化務工人員職業教育和終身學習,通過政府部門對取得職業技能證書的務工人員發放補貼,企業為其提供“技能津貼”,形成“培訓—認證—增收”正向循環,進而引導務工人員樹立清晰的職業成長路徑。
增強產業人才聯動。可以用好“政府+企業+勞務經紀人”模式,通過集體合同保障工資、社保等權益,減少農民工單獨求職的信息不對稱風險,長期引導就業觀念轉變。針對勞動者既想工作又要照顧家庭的意愿,可以利用東部產業轉移契機,強化中西部縣域勞動密集型產業布局發展。有目的地組織勞動者前往相關產業企業務工,提早為“家門口”產業發展儲備勞動者隊伍。
有組織地外出務工是破解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難題的有效抓手,但其終極目標不應止步于“輸得出”,而應著眼于“發展好”。未來,有關部門需進一步平衡規模化效率與個性化需求,在保障權益的基礎上,推動務工者向技能型、穩定型崗位轉型,推動務工就業從“謀生存”向“謀發展”跨越,讓高質量就業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勁引擎。
經濟日報記者馬呈忠于銀川
2025年5月24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