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楚雄州深化家門口就業模式——(引題)
崗位留在村口 技能促進增收(主題)
云南日報記者 段曉宇
“車間建到家門口,既能掙錢又能顧家。”在楚雄彝族自治州,這句話正成為現實。
近年來,楚雄州堅持把推動就地就近就業擺在民生重要位置,從山村老屋到社區閑置場地,從產業鏈末端的手工環節到一線崗位的技能培訓,通過打造務工車間與創業平臺“雙輪驅動”,把發展的“齒輪”精準嵌入群眾生活的“轉軸”,讓群眾既能掙錢又能顧家,真正實現穩穩的幸福。
在南華縣龍川鎮南秀社區,曾經閑置的出租場地,如今被億佳服裝廠改造成高效運轉的兒童服裝生產車間,年產1200多萬件服裝,遠銷40多個國家。更重要的是,這個“小車間”帶動112名群眾穩定就業,其中“媽媽崗”“奶奶崗”占比高達88%,讓照顧家庭和工作掙錢兩不誤。返鄉創業者朱照福,用3間老屋建起了現代化電子廠,一人歸鄉,帶回5家企業,年銷售額突破9000萬元,帶動就業800余人。南華還創新開設“銀發工坊”,將輕體力崗位留給老年人,推動“老有所為”從愿景走向現實。
在永仁縣猛虎鄉,林果產業的家門口務工車間正成為群眾增收的新支點。猛虎鄉因地制宜打造果蔬初加工家門口務工車間,把分揀、包裝等輕體力崗位安置到村,實現產業鏈延伸與就業鏈同步。在新建成的車間里,村民們圍坐在操作臺邊熟練工作,不出村就能實現穩定務工。“以前摘完果子就沒活干,現在在這兒干活一天能掙百來塊錢,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永仁縣猛虎鄉阿里地村委會新隊組村民賀敏仙說。
當地強化黨組織引領、推動村集體經濟參與運營,讓林果產業車間成為帶動群眾穩定就業、實現就地增收的重要抓手。通過勞務對接、訂單加工、電商銷售、技能培訓等方式,不僅把人留了下來,也把產業鏈的一端穩穩抓在了手里。
從務工車間的產業嵌入,到創業平臺的活力激發,楚雄州不斷夯實群眾穩得住、能致富、留得下的發展根基,一個以產業為筋骨、以服務為血脈、以群眾為中心的城鄉融合新圖景,正加速鋪展。
同時,楚雄州還通過推進“貸免扶補”政策、“云嶺創業貸”和創業培訓計劃,累計發放創業貸款4.43億元,培訓1.2萬人,扶持1963人(戶)成功創業。楚雄州創業項目代表云南走上“中國創翼”全國舞臺,獲得“創翼之星”獎項,釋放出地方雙創潛力。與此同時,楚雄州以“幸福里”社區和零工市場為支點,構建起“四位一體”的就業服務體系。
截至目前,楚雄州已建成家門口務工車間153個,帶動就業14235人,覆蓋縣、鄉、村三級,形成企業進村、車間上門、培訓到戶、崗位入戶的新格局。通過“幸福里”社區建設和零工市場布局,10縣市零工市場累計服務38.1萬人次,26個“幸福里”社區提供崗位近29萬個。32個勞務品牌脫穎而出,楚雄彝繡、南華菌工、姚安花卉工等品牌年帶動就業超75萬人次,勞務經濟收入突破203億元。
來源:云南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