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于《無公害食品 牡蠣》,《法國貝類養殖年鑒》,《古羅馬飲食史》。
我家就住在海邊,兒時放學后,我總會跑回家跟媽媽打一聲招呼,如果媽媽說今天會退潮,我就火速拿著不要的瓶瓶罐罐沖到海灘上。
一般這個時候礁石就已經露出來了,黑色的礁石們造型光怪陸離,它們的存在改變了地形,使得海灘上也出現了不少的淺水坑,這些水坑內往往隱藏著各式各樣的海洋物種,它們就是我兒時最青睞的玩具。
我這邊已經抓了滿滿一瓶的魚蟹了,媽媽頭頂黃斗笠,戴著手套,提著竹籃子姍姍來遲。她當然不是要跟我一起胡鬧,而是拿著海蠣鉤撬開附著在礁石上的牡蠣,將散發著海腥味的牡蠣挖到籃子里。媽媽只是打算挖點回家醬油水,所以顯得蠻優雅的,但是有些村民就拿著鏟子整片整片地將牡蠣給鏟走了,他們的目的是為了賣。
我很愛吃牡蠣,無論是醬油水還是煮清湯,或者是著名的牡蠣煎,它們都在我的美食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現在我長大了,已經失去了在礁石間穿梭的悠閑,而是被迫城市里的鋼筋水泥中。我吃得比以前更好了,隨便去哪家海鮮自助就能吃到小時候夢寐以求的大餐,我還是最愛吃牡蠣,但是我突然意識到,怎么城市里大家都管牡蠣叫“生蠔”啊?
抒情了一大段,終于是進主題了,不過上面都是真的,全是我的獨家回憶。
今天就是來探討這個問題的,為什么看起來是一樣的,有時候叫生蠔,有時候叫牡蠣?難道真的是不同物種?
牡蠣和生蠔
直截了當的說了,牡蠣跟生蠔其實就是同一類生物,它們都是珍珠貝目牡蠣科的軟體動物,從這個科的名字你就知道,牡蠣(Oyster)是比生蠔“大”的,你可以說所有的生蠔都是牡蠣,但不是所有的牡蠣都能叫“生蠔”。
所謂的生蠔就是中文語境中特指可生食的那些牡蠣品種,比如我國最暢銷的乳山生蠔、湛江生蠔、大連生蠔等等,以及國外法國吉拉多、貝隆生蠔等品種。這些生蠔通常來說肉更多,更適合人類的口味,而且基本上都是可以生吃的。
人類選出的被叫作“生蠔”的牡蠣,都是肉質肥美且微生物風險較低。直白的說:生蠔就是精選的牡蠣!
現在很多生蠔的品種是經過數代選育的,它們的外殼變薄、內腔擴大,軟體比例提升至50%以上。這樣的構造其實跟野生的牡蠣不同,野生牡蠣為了應對抵御海浪沖擊,外殼通常厚重多褶,內部軟體僅占殼腔的30%。
野生牡蠣最好還是不要生吃,因為野生牡蠣是濾食性動物,它們會過濾大量海水,同時可能在消化腺可能富集各種污染物和病菌。而供給人類吃的生蠔,養殖它們的水質是有嚴格限制的,正規的生蠔養殖需要滿足很多要求,賣出去也得要有齊全的數據,比如捕撈日期、凈化批號和GPS坐標。
這樣的安全性的不同,催生了“生蠔”與“牡蠣”的市場區隔,牡蠣買回去一般都是要煮熟了吃的。
口味方面也是差異很大的。畢竟生蠔都是能生吃的,因此想辦法讓不同生蠔擁有各種的風味是很重要的,我看視頻里面的那些專業的博主,他們靠吃就能能確定是是什么品種,還會描述出什么金屬味、奶油味,礦物質味道之類的。產地的不同和培育的品種的不同確實會產生不同的風味,但是我不太懂,這里就不多瞎扯了。
普通的牡蠣我還真生吃過,不過是小時候,說實話回憶了一下,跟我現在會吃的生蠔味道差不多,就是肉確實少了特別多。
比起生吃生蠔,我還是喜歡烤生蠔,我就是俗人一個。
牡蠣的消費史
新石器時代的貝冢顯示,當時的人類先祖就已經在吃牡蠣了,不過那個時候的牡蠣最大也就5厘米。根據史料記載,應該后來是古羅馬貴族最先開始養殖牡蠣,還通過各種途徑去改造和培育牡蠣的品種,搞出了號稱“帝王牡蠣”的品種,是已知最早的牡蠣培育品種。
牡蠣在以前的全球大部分沿海地區都是常見的食材,但因為受到保鮮運輸技術的限制,基本上就在沿海流傳。當時還是很普通的食材,跟高端完全掛不上鉤,19世紀的英國工人階級為了方便會直接生吞牡蠣配黑啤充饑,此時依然是沒有“生蠔”這個概念。
20世紀后,冷藏技術開始發展,法國人率先盯上了牡蠣,將其運輸到世界各地出口,并以“高端海鮮”的名號進行宣傳。因為是第一個這么做的,而且法國在當時確實是國力強大,所以他們成功將生蠔塑造了高端海鮮的形象。
從那之后,世界各地都嘗試入局,最終發展到了現在這樣的市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