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有多么不喜歡自己的國家,為何一個個的都要移民呢?”
2023年4月13日,印度多個城市街頭人潮涌動,而他們都只為慶祝一件事情。
因為在那之后,他們成功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上人數最多的一個國家。
不過他們不知道的是,另外一個悖論卻也早已悄然上演。
因為這個擁有龐大人口基數的國家,卻一直在經歷著全球規模最大的移民潮!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至今印度的移民人數高達1790萬人,這個數字完全可以組成一個小國家。
而在美國,就有高達500多萬的印度裔移民,其中不乏美國前副總統、現任FBI局長等!
比如曾得到拜登大力支持的哈里斯就是一個有著印度血統的美國人。
而美國現任總統萬斯的妻子烏莎就是印度移民的孩子。
這不禁讓人疑惑,印度這個“人口超級大國”為何會變成“移民輸出大國”呢?
本文信源來自權威報道【每日經濟新聞】【紅星新聞】【新華社圖片】【光明網】【央視新聞】【環球時報】(詳細信源附在文章末尾)。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1、無奈選擇:從“氣候難民”到全球遷徙
一般而言,一個人想要移民,無非就是想得到更好的待遇。
但對于不少印度人而言,單單是自然生存環境,就無時無刻不在催促著他們逃離這片故土!
在中國,30多度40多度的天氣已經算上熱,可在不少印度地區,這已經算涼快一點的溫度。
因為50多度的天氣在他們那里,并不罕見!
印度地處北緯8°至37°之間,約80%國土位于熱帶與亞熱帶。
這種地理位置使其全年接收太陽輻射量遠超溫帶地區,尤其在4-5月太陽直射點北移時,北部平原地表溫度迅速攀升。
早在十幾年前,因為在當地西北部出現百年不遇的高溫天氣后,就一下導致近300人失去生命。
說的更加直白一點就是被熱死的。
而根據2022年的數據來看,這個國家累計因為“熱”而失去生命的人數已經將近4000人。
雖然與其14多億的人口相比,這些微不足道,可與全球各國相比,這個人數并不少!
去年更是從3月份開始,各個地區因為高溫而產生的死亡病例就逐月上升。
最終死亡人數在200多人,過一次夏天就意味著有上百人失去生命,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而時間如今已經來到2025年,情況也同樣十分不樂觀!
因為今年印度的炎熱來得比往年更早一些!
據印度氣象局在今年4月22日發布的數據來看,今年印度的熱浪相比之前來得更早一些。
一般而言5、6月是高溫時期,但從今年4月開始,不少地區就已經出現40多度的高溫。
在新華社5月18日的報道中,就給出多張照片再現了印度的炎熱。
大家聚集在街旁打水,也有人給地面噴水降溫,還有人在街上分發飲用水!
如此炎熱的天氣不僅讓印度人難以忍受,對農業的打擊尤為致命。
作為一個全球公認的農業大國,持續的干旱也將對地里的莊稼農作物產生影響。
最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導致絕收,讓人無奈不已。
德里夏季平均停電12小時的用電荒,更讓城市中產階層不堪其擾。
2024年孟買某高端社區調查顯示,62%的居民表示持續高溫已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是考慮移民的重要因素。
而談起背后的根本原因,則要從其內部的生存環境談起!
2、內部推力:生存困境與“斷裂”的社會
其實,如今往回看,自然氣候的確是促使大量印度人選擇走出去的原因。
但相比而言,其移民的根源,還是國內長期存在的生存困境!
那就是貧困!
往遠了看,早期的印度是一個被殖民的國家。
而在那個時代,土地政策就已經在撕裂農村,比如19世紀英國推行的“柴明達爾制”將農民逼入高利貸陷阱。
甚至至今印度仍有45%的農村家庭處于一個負債的情況。
另一方面,印度整體的工業化進程很慢,僅有的制造業中心集中在孟買等少數城市。
這樣一來就造成一個重要局面,每年新增的500萬勞動力這個國家根本無法消化。
為了活下去,他們也只能走出國門,尋求一份合適的工作。
直到如今,盡管其GDP增速亮眼,但其就業市場卻長期“消化不良”。
2023年印度失業率達4.1%,制造業勞動力更在五年內銳減47%,從5100萬降至2730萬!
與此同時,極端天氣正成為壓垮底層民眾的最后一根稻草!
夏季氣溫屢屢突破50℃,冬季霧霾濃度卻超標10倍以上。
農業吸納了45%的勞動力,卻因季風反常、干旱洪水頻發陷入“有工作無收入”的困局。
而許多受過教育的年輕人發現:
即便月薪2萬盧比(約240美元)的“白領工作”,也難以負擔孟買或德里的房租,更遑論支付空調費用抵御酷暑!
而在整個國家內部,種姓制度與宗教沖突也是一個很大的阻力。
旁遮普邦的錫克教徒因“卡利斯坦獨立運動”遭受打壓,古吉拉特邦的穆斯林群體面臨就業歧視。
這些少數族群成為非法移民的主力。
而高種姓精英則通過留學“出走”——印度留學生占美國H-1B簽證的75%,硅谷1/3工程師是印度裔!
當然,在眾多促使印度人移民的原因之中,有內部的推力,就會有外部的引力。
當印度人在本土掙扎時,整個世界也正張開雙臂搶奪他們的勞動力!
3、外部拉力:全球化的“人才狩獵”與移民產業鏈
自17世紀起,印度商人便活躍于東南亞,而殖民時期的契約勞工制度更開啟了大規模人口外流的先河。
這種移民傳統在當代演變為鏈式遷移。
例如加拿大溫哥華的印閣華社區、阿聯酋的小印度商業區,都是家族網絡與文化認同的產物。
一些發達國家的政策紅利則為印度移民提供了上升通道。
美國每年發放的38.6萬份H-1B簽證中,印度人獨占28.9萬份。
英國醫護系統15%的護士來自印度,加拿大更將印度移民列為“快速通道”優先對象!
這種“選擇性移民政策”形成虹吸效應——印度培養的工程師、醫生,最終為發達國家填補人才缺口!
當然,移民潮中也有非常成熟的偷渡產業鏈。
有中介收取高達10萬美元費用,指導中產家庭輾轉十余國,穿越雨林雪原進入美國。
而恰恰是這些“知識型偷渡者”折射出了印度本土機會的匱乏。
另一個方面就是僑民們在網絡上展開的“滾雪球效應”。
當越來越多的印度人看到移民后生活大有改善,每個人心中都不免心動。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印度移民人數很多,但這并不代表他們不愛自己的國家。
現實中,不論是移民到哪里,他們都還是保留著自己的信仰,甚至有人也一直保留著國籍。
就拿5月初印巴之間的沖突來說,他們的失敗受到很多人熱議,那一首《剛買的飛機被打了》更是引起轟動。
但如果你要是在印度裔人面前放這首歌,你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被暴打,手機也將會被摔壞!
即使對于已經移民的印度人來說,只要是聽到有人詆毀自己的國家,他們依然會堅決阻止。
從某種程度而言,與其說他們是去移民,不如說他們是在向全世界傳遞自己國家獨有的文化!
從19世紀的契約勞工到 21 世紀的科技新貴,印度移民的軌跡折射出全球化時代的復雜圖景。
它既是個人追求更好生活的理性選擇,也是國家發展失衡的必然結果。
人多看似是一件好事,但如果缺少任何一個條件,紅利將變成負擔。
正如德里大學教授所言:
“我們出口的不是過剩人口,而是被系統擠壓出的絕望與野心。”
這場遷徙背后,是一個國家在自然與社會的雙重夾擊中艱難求生的真實寫照!
您對于印度的這種現象有什么看法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信息來源:【每日經濟新聞】【紅星新聞】【新華社圖片】【光明網】【央視新聞】【環球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