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的低迷,難掩陽光電源的優秀。
行業的寒冬,并未對這家“逆變器之王”的業績造成多大的影響。
此前,陽光電源披露了2024年財報以及2025年一季度財報,年報顯示,2024年陽光電源實現營收778.6億,同比增長7.76%,實現凈利潤110.4億,同比增長16.96%。其中,四季度陽光電源單季度的營收為279.1億,同比增長8.03%;凈利潤為34.37億,同比增長55.05%。
今年一季度,陽光電源業績繼續強勢。
財報顯示,一季度陽光電源實現營收190.4億,增速為50.92%;實現凈利潤38.26億,增速為82.52%。
作為光伏逆變器的龍頭企業,這份優秀的財報超出了市場預期,畢竟在光伏行業寒冬之下,各家光伏企業基本是“少虧算贏”,陽光電源卻能在2024年豪賺超過100億,且拉長周期來看,其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的業績均創出了歷史新高。
當然,周期之下沒有企業能夠獨善其身,雖然陽光電源業績表現良好,但股價仍然遭到了沖擊。
據侃見財經統計,陽光電源財報披露后的首個交易日,其股價雖然大漲超過6%,但隨后兩個交易日便快速回落。截至最新收盤,陽光電源股價報收60.60元/股,總市值為1256億,距離去年10月份創出的階段性高點119.19元/股,股價已接近腰斬,市值更是大幅縮水超過了1100億。
扛住行業的“寒冬”
2024年,是光伏行業的“至暗時刻”。
在前兩年產業鏈各環節產能迅速擴張的背景下,光伏行業陷入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中。
以多晶硅和組件為例,截至2023年年底,國內多晶硅總產能便達到了210萬噸,占全球總產能的93%;組件產能更是攀升至920GW,這一數據遠超全球447GW 的裝機需求;步入 2024 年,國內多晶硅產能預計將逼近 300 萬噸,組件產能或可超過 1000GW,然而全球新增裝機量僅在430GW-470GW左右。
由此可見,行業的供給已遠大于需求,市場供需失衡的狀況已愈發嚴重。
產能過剩直接導致了產品價格的急劇下挫,以多晶硅為例,其2024年初價格約7萬元/噸,到年末價格已降至3.9萬至4.4萬元/噸。在此背景之下,光伏企業業績虧損成為常態。
據媒體統計的數據,通威股份、隆基綠能、大全能源、新特能源、億晶光電、東方日升等14家光伏企業,在2024年均遭遇了嚴重的財務困境,合計預虧損額高達332.8億至379.8億元。這些企業涵蓋了光伏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玻璃、膠膜、背板等多個領域,其中主產業鏈的企業虧損尤為嚴重,基本虧損規模都在10億元以上。
以行業龍頭隆基綠能為例,其2024年累計虧損高達86.18億,而產品價格下滑和資產減值計提增加,是導致隆基綠能業績巨虧的主要原因。
不過,就是在這樣一個“虧少算贏”的行業大環境下,同樣身處光伏產業鏈中的陽光電源卻是“風景獨好”。
據此前披露的年報顯示,2024年陽光電源實現營收778.6億,同比增長7.76%,實現凈利潤110.4億,同比增長16.96%。細看季度業績,其2024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分別實現營收279.1億和190.4億,增速為8.03%和50.92%;實現凈利潤34.37億和38.26億,增速為55.05%和82.56%。
為什么陽光電源能夠在行業寒冬下“逆勢”大賺?
侃見財經認為,這與陽光電源的主營產品有很大關系。
財報顯示,陽光電源的主營產品分別為光伏逆變器、儲能系統以及新能源投資開發,其中新能源投資開發是屬于“重資產、周轉慢、低毛利”的業務,整體變動不會太大,所以光伏逆變器和儲能系統算是陽光電源的核心業務,下面我們重點分析這兩項業務。
先來看光伏逆變器板塊,目前,全球逆變器市場呈現兩超多強的格局,華為、陽光電源處于第一梯隊,據S&P Global數據,2023年陽光電源和華為光伏逆變器出貨市場占有率分別為23.8%和22.9%,位居前兩位,遠超第二梯隊企業不足5%的市占率。在業內,逆變器又稱為光伏發電系統的“心臟”,光伏、風電以及儲能都離不開逆變器。也因為逆變器的重要性,所以即便行業處于下行周期,逆變器受到的影響也相對較小。
從具體的數據來看,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陽光電源的光伏逆變器業務毛利率為22.37%,雖然相較于2023年四季度37.93%的毛利率也有明顯下滑,但與持續降價、毛利承壓的光伏組件相比,陽光電源的光伏逆變器仍然保持著較高的毛利水平。
再從儲能業務來看,2024年,陽光電源儲能系統全球發貨28GWh,毛利率為30.9%,雖然產能不算大,但毛利率已經高于寧德時代。
據中信建投的研報分析,預期陽光電源的毛利率將穩定在當前市場預期的水平之上。主要原因有三點:其一,當前儲能需求全球多點開花,預期2025年全球增速保持在40%-50%,同時各國更看重構網型儲能,供給需要差異化而非同質化競爭;其二,海外市場,尤其是歐美市場的進入門檻較高,且美國市場主要競爭對手主要是特斯拉、Fluence等報價高的本土企業,低價競爭風險較小;其三,美國本土儲能電芯產能少,短期內本土化比較困難,可以通過向客戶調價、轉移供應鏈等規避關稅風險。
股價為何“背離”?
整體而言,在行業低迷、大部分光伏企業巨虧的情況下,陽光電源的這份成績單實屬相當亮眼。
不過,雖然財報數據亮眼,但陽光電源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卻并不好,最近半年股價更是一直“跌跌不休”。
從機構持倉來看,陽光電源被眾多機構減持現象時有發生。
根據財報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陽光電源的基金持倉家數為354家,持倉股數為3.095億股;而在去年同期,基金持倉家數為504家,持倉股數為2.8億股,雖然今年一季度持倉股數有增長,但持倉家數卻減少了150家。
明明業績表現亮眼,股價走勢卻低迷不振,為何陽光電源的業績和股價會有如此大反差?
侃見財經認為,其背后或許跟其企業負債有一定的關系。
其雖然2024年的營收和凈利潤均逆勢增長,但同時,陽光電源自身的負債壓力卻不輕。
據財報顯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陽光電源總負債攀升至787.7億元,資產負債率為64.16%,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高達270.2億元,存貨積壓至311.6億元,只要回款不及預期或行業需求放緩,陽光電源或將面臨大額壞賬或資產減值的風險。
另外,高度依賴于外國市場的營收結構,同樣給陽光電源帶來了不小風險。
據財報顯示,2024年陽光電源海外地區的營收為362.9億,占收入比例的46.62%,雖然財報中沒有披露更加詳細的海外營收數據,但據中信建投估算,2023年陽光電源儲能業務收入結構中,美國占比約45.7%,逆變器業務收入結構中美國占比約 26.0%,而目前正逢地緣政治不穩定期,過高的海外營收占比給陽光電源的業績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除了自身的負債水平較高以及高度依賴國外市場以外,陽光電源的核心業務“儲能系統”也正遭遇挑戰。
2021年7月,發改委發布了《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到2025年,實現新型儲能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到2030年實現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到2025年裝機規模達30GW以上。
早在2014年,陽光電源與三星SDI成立合資公司,開始布局儲能業務;2022年前后,隨著光伏、風電裝機規模迅速擴大,為了平抑風光發電的間歇性和不穩定性,儲能需求開始提升。近年來,儲能已經成為陽光電源穩定的“第二增長曲線”,不過,目前各大巨頭都意識到了儲能的機會,儲能行業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以寧德時代為例,其2024年“儲能電池系統”的營收高達572.9億,而陽光電源“儲能系統”的營收為249.6億。
整體而言,雖然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但靚麗的營收和凈利潤數據背后,陽光電源過高的負債、高度依賴于國外市場的營收結構以及核心業務儲能競爭加劇等,都是陽光電源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