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空軍在2025年5月的印巴沖突中損失慘重,至少6架先進戰機被擊落,其中3架是造價高昂的法國"陣風"戰斗機。
原本被印度媒體渲染為"速勝"的軍事行動,最終以巴方零戰損的懸殊對比收場。就在印度國內輿論陷入混亂時,兩個看似與印度關系微妙的鄰國:伊朗和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卻意外地向莫迪政府伸出援手。
而這種看似反常的外交動作,實則暗藏著復雜的地緣政治博弈。
沖突剛結束,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就率團訪問新德里。兩國在聯合委員會會議上簽署了涉及海關合作、食品監管的三份協議,還高調調解印巴矛盾。
表面上看,這是中東國家介入南亞事務的突破,但背后是伊朗突破美國制裁的迫切需求。德黑蘭目前40%的原油出口依賴印度市場,價值約880億美元的軍事現代化計劃更因資金短缺陷入停滯。
恰巴哈爾港項目作為伊朗突破海上封鎖的關鍵,急需印度追加投資。盡管伊朗與巴基斯坦存在教派矛盾,但沙特與巴基斯坦關系升溫讓德黑蘭如坐針氈,選擇暫時與印度合作實為權宜之計。
而阿富汗塔利班的動作則更為冒險。臨時外長穆塔基主動與印度外長通話,成為2021年掌權以來最高級別接觸。這個被國際社會孤立的政權試圖通過印度獲取外交承認,更希望印度重啟對恰巴哈爾港的投資。
但塔利班顯然低估了巴基斯坦的反應,巴方已多次警告,若阿富汗倒向印度,將徹底關閉邊境口岸。阿富汗90%的跨境貿易依賴巴基斯坦通道,一旦切斷將導致1900萬人面臨糧食危機。
更危險的是,塔利班若繼續挑戰中巴經濟走廊安全,可能觸發中國直接干預。
這兩個國家的選擇折射出小國的生存困境。伊朗在伊核協議談判陷入僵局時,既要維持與中國的能源合作,又想借印度牽制沙特勢力。
塔利班在反恐承諾未兌現的情況下,既要保住中國"一帶一路"接入機會,又想通過印度打破國際孤立。
此種"雙軌并行"策略看似精明,實則將三國關系推向危險邊緣。
而印度政府顯然樂見這種局面。莫迪當局一方面借伊朗和阿富汗的示好轉移國內對軍事失敗的質疑,另一方面試圖在"印太戰略"框架下拉攏更多國家制衡中國。
美國與俄羅斯罕見地一致為印度站臺,前者通過軍售鞏固"抗中聯盟",后者則試圖挽回因俄烏沖突受損的印俄軍貿關系。
這種大國默許讓印度得以繼續推行"冷啟動"戰略,但軍事冒險已引發連鎖反應:巴基斯坦加速與中國深化防務合作,殲-10CE戰機和PL-15E導彈的組合在沖突中展現出壓倒性優勢;孟加拉國等鄰國的"反印"情緒持續升溫,甚至出現抵制印度商品、要求撤出駐軍的浪潮。
地緣政治的吊詭之處在于,看似主動的棋手往往最先露出破綻。伊朗與塔利班的"雪中送炭"并未改變其與中國合作的基調,伊朗駐華大使近期仍公開稱贊"中國政策造福人民",阿富汗則通過重啟中阿貨運班列釋放善意。
此種"說一套做一套"的外交姿態,恰恰暴露了小國的戰略焦慮。當印度沉浸在"勝利敘事"中時,巴基斯坦已與中俄舉行聯合軍演,中國海軍艦艇出現在印度洋的頻率明顯增加。
歷史經驗表明,任何試圖通過損害他國利益換取短期利益的行為,終將付出更大代價。印度若繼續沉迷于"大國夢"的幻象,拒絕正視軍事和外交的雙重挫敗,其"全球南方領導者"的定位恐將淪為笑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