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上蘇州河畔的親水平臺,尚未看見龍舟,先聽見了激昂的鼓聲和吶喊……
本周末,第二十一屆上海蘇州河城市龍舟邀請賽在普陀區中遠兩灣城·夢清園水域鳴鑼開賽。幾十艘彩繪龍舟乘風破浪,岸邊觀眾歡呼不止,場景熱鬧之余,我心里不禁發出疑問:像上海這樣一座國際化、現代化的超大城市,為什么年年要在城市中心、在最寶貴的河道資源上舉辦這場“古老的運動盛會”?且越辦越盛,規模年年攀升?
看見一條“活”了的母親河
比賽當天清晨,我沿著蘇州河步道走到夢清園。一陣悅耳的鑼鼓聲伴著風聲傳來,緊接著便是“咚、咚、咚”的鼓點,與水花聲交織在一起。抬眼望去,幾十支龍舟整裝列隊,選手們穿著艷麗的隊服,密集劃槳,引得岸上觀眾陣陣歡呼。已經記不起多少次感慨:這竟是我兒時印象中那條“臟亂不堪、臭氣薰天”的蘇州河。
“小時候連窗都不敢開,現在看見蘇州河就想出門散步。”岸邊,一位名叫盧女士的中年觀眾帶著6歲女兒望著河面上的盛況,感慨萬千。她說,小時候家住河對岸,每到夏天都得捂住鼻子,如今卻可以和女兒站在這里毫無顧忌地呼吸清新的空氣,甚至還能看一場國際龍舟賽事。“我就想讓孩子看看家門口的河有多美,還有這么多外國朋友一起劃槳,這種變化讓人感動。”
蘇州河水質改善,讓每一次劃槳都成為了對城市治理成果的見證。如今,岸邊綠意盎然,水面上龍舟競渡,仿佛在宣告:一切不可能都可以變成可能。這場擁有58支參賽隊伍、1078名運動員的“古老運動盛會”,成為上海“一江一河”更新的又一見證。
“國際化現代都市”為何鐘情這項“古老運動”?
龍舟運動起源于對屈原的祭奠,也延續了端午民俗的核心符號。有人或許會認為,這似乎屬于南國小城或水鄉古鎮的“專利”。然而,站在蘇州河邊的我卻能真切地感受到:越是現代化、越是國際化的大都市,越需要通過這些傳統文化來延續城市文脈、增強民族自信心。
“普陀區連續這么多年在蘇州河上辦龍舟賽,不斷升級賽事規模和創新形式。從最初只有少數本地隊伍,到如今邀請沿滬寧產業創新帶七市隊伍和來自加拿大、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十余個國家和地區的龍舟愛好者齊聚,不僅是體育賽事的升級,更是對上海城市軟實力的一種呈現。”普陀區體育局一位相關負責人告訴我。
正如他所說,城市不只需要高樓大廈,更需要有融入當代生活的文化精髓。龍舟本身既是一項競技運動,也是一種傳承幾千年的文化“圖騰”。當它乘風破浪駛入國際化都市的核心河道,其震撼足以“破圈”,讓人們記住上海不只有外灘或陸家嘴,還有一條歷經蛻變、如今活力四射的蘇州河。
面向全球的“文化自信”宣示
在岸上,我結識了幾位來自加拿大維多利亞的龍舟隊員——其中最年長的凱蒂已年過六旬,他們在這兒感嘆“水質非常好”,還能包粽子、做香囊。她笑說:“劃龍舟是深入感受中國端午文化的最好方式,沒想到上海中心的河道竟也能有這般傳統的氛圍。”這樣的“零距離”體驗,帶給外國友人強烈的新鮮感與親切感,也印證著我們對外展示的文化自信:國際化,絕非抹去傳統或“西化”,而是把自己的根脈呈現給世界。
和我閑聊的澳大利亞陽光海岸隊員,則帶來了兩枚寓意“回旋再見”的回旋鏢贈送給普陀街道和賽事方,以此表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感謝與對未來再相聚的期盼。兩種文化的碰撞,在龍舟這一“共通語言”里變得自然流暢。這樣的國際交往案例,恰能詮釋:上海這座城市,只有把最中國、最本土的元素展示出來,才可能吸引更多來自五湖四海的目光。
龍舟為何偏要“劃”進市民家門口?
或許有的朋友會問:“為什么不在郊區寬闊的水域舉辦,偏偏要把龍舟賽場搬進城市中心?”可當龍舟鼓點在蘇州河響起,岸邊的居民小孩驚喜地直呼“咚咚鏘”時,我深刻體會到:這才是公共文化與百姓生活“零距離”的完美映射。在集市上,父母帶著孩子學舞獅、做手作香囊,或者和外國隊員合影,濃濃的傳統節日氣息瞬間滲透進繁華都市的日常。
來自吉林北華大學的選手告訴我,他第一次來上海比賽,沒想到賽道居然在居民樓林立的市中心。他在岸邊抬頭就能看見對面陽臺上也有觀眾在加油,他說:“這種‘市井煙火’讓人覺得特別親切。”對上海市民來說,這更是一次在樓下親子同樂、親眼見證國際級水上運動的機會。這種水與城的交融,讓“幸福感”不再僅僅是“數據”,而是實實在在地烙印在市民心中。
“上海比賽氛圍真好!雖然賽道略窄,但兩岸觀眾離我們更近,劃起來更帶勁。”福州蓋山浦下龍舟隊隊長李俊的參賽體會讓我感到,龍舟運動跨越地域與國界,能在大都市的市中心河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拉近我們與歷史與文化的距離。
在賽事現場,我還見到南通龍舟隊的丁濤。他一邊比賽,一邊忙著邀請境外隊伍下周去南通參加另一場龍舟賽、體驗當地商業綜合體和文旅項目。賽事活動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龍舟賽,進一步聯動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的城市,一起攜手推動“文旅商體展”的跨區域合作。龍舟不止是一條船,也是一個橋梁,讓長三角甚至更多地方的城市互相“結伴”,達到1+1>2的疊加效應。
每一聲鼓點,都匯成人民城市的幸福回響
隨著比賽臨近尾聲,場上龍舟隊的槳擊聲愈發整齊,岸上觀眾的吶喊也進入高潮。我在人群中,還遇到了幾位曾見證蘇州河二十年龍舟賽歷程的“老觀眾”,他們說:“這么多年,這里的鼓聲就沒斷過!每年都不一樣,每年都讓我們覺得‘上海在進步’。”誠如斯言,二十一屆堅持下來,足見城市管理者與無數普通人的共同努力。
越是國際化、現代化,我們越需要弘揚這項“古老運動”。它不僅給市民帶來了親子互動、鄰里相聚的熱鬧,也給外籍友人帶來了認識中國最直觀、生動的方式。龍舟盛會的背后,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這一理念的生動詮釋:讓最寶貴的城市水域為體育、為文化、為百姓服務,讓傳統文化以嶄新的姿態與世界對話,為城市注入永續的文化自信與凝聚力。
離開現場時,我看到不少家長牽著孩子的手戀戀不舍,還有外國選手在岸邊合影留念,把“完賽獎牌”當作上海之行的紀念珍藏。或許多年后,他們仍會記起這一天:在蘇州河邊,一只只龍舟劃過水面,鼓聲陣陣,讓上海的城市景觀與歷史記憶彼此交融,見證一座城市的幸福、包容與不凡——既能容納世界的繁華,也能承載古老的文化傳承;既能登臨國際舞臺,也能回到民族情感最深處。
越是國際化,越要劃龍舟!
因為當上海把這場端午傳統盛會“劃”進中心城區,展示的不只是精彩,更是對文化之根、人民之心的珍視與守護。愿這份古老的力量,伴隨蘇州河的清波,一直傳遞下去。
原標題:《現代化、國際化的上海,為什么年年要在城市中心舉辦這場“古老的運動盛會”?》
欄目主編:陳華 題圖來源:海沙爾 攝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姚勤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