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島內媒體消息顯示,“臺軍”向美方購置的12輛M142“海馬斯”高機動火箭炮系統發射車已全部列裝完畢。當前,這些發射車已編組為“多管火箭炮導彈連”,該連隸屬“第10軍團第58炮兵指揮部”。該連采用“三三制”編制,即下轄3個火箭炮排,每個排又包含3個火箭炮班,且每班均配備一輛M142“海馬斯”火箭炮發射車。
而上周,臺灣軍方于九鵬基地開展了美制“海馬斯”多管火箭炮的首次實彈發射行動。臺軍宣稱,此次發射的33枚火箭彈均精準命中既定目標。同時,臺軍還透露其計劃組建3個連規模的“海馬斯”火箭炮部隊,并妄稱,若搭配ATACMS導彈,該武器系統能夠對福建東部沿海地區構成有效威脅,其宣稱的打擊誤差甚至低至10米。
于是臺灣當局又飄了!
專家指出,倘若武力統一行動爆發,這三支新組建的火箭連不僅難以扭轉戰局,反而會成為解放軍優先鎖定并予以摧毀的高價值作戰目標。
臺軍從美國購置了共計29套海馬斯火箭炮系統,其中已有11套運抵臺灣地區,并一同配備了M30/M31制導火箭彈以及至少64枚ATACMS(陸軍戰術導彈系統)導彈。
當前負責接收并裝備這些海馬斯火箭炮的是臺軍“第10軍團”58炮兵指揮部。依據臺軍制定的《遠程精確火力作戰計劃》,在今年年底之前,還將在花蓮、臺東地區以及北部各組建一個海馬斯火箭炮連,屆時總共將擁有3個連,配備約18輛發射車。臺軍方面宣稱,海馬斯發射的ATACMS導彈,單枚便能在3分鐘內精準打擊廈門機場或漳州雷達站,誤差范圍控制在10米以內,這一特性被“臺獨”勢力鼓吹為所謂的“阻止統一的利器”。
島內部分綠媒宣稱,未來將組建的海馬斯火箭炮三個連,在戰時若從臺北以南的任意發射陣地發起攻擊,其測距范圍能夠直接“瞄準”廈門地區。
據悉,美軍提供的M30/M31型常規火箭彈,射程僅為70至92公里,這樣的射程根本無法觸及大陸內陸。美軍還出售了64枚ATACMS導彈,該導彈射程達300千米,其打擊半徑幾乎能覆蓋廈門、泉州、福州等地的沿海機場以及兩棲旅碼頭。倘若這些導彈部署在臺灣東部花蓮山區,理論上甚至能夠越過中央山脈,對晉江機場、漳州艦載機訓練場等目標實施打擊,島內綠媒借此鼓吹其具備所謂的“強大”遠程打擊能力。
依據島內構想的快速部署計劃,“臺軍”擬通過C - 130J運輸機,將“海馬斯”火箭炮發射車與ATACMS戰術彈道導彈系統一并運送至東沙島,企圖以此達成所謂“有效嚇阻”“防衛固守”以及“攻勢防御”的戰術目的。
按照島內所規劃的戰術部署方案,若將三個“多管火箭炮導彈連”部署于澎湖島,其配備的ATACMS戰術彈道導彈系統的射程能夠覆蓋泉州、廈門、福州、莆田、福清、揭陽、漳州以及汕頭等地區;若部署在臺島最北端的新北市石門區,該導彈系統的射程則可覆蓋寧德、溫州等地;而若部署在臺島屏東縣枋寮地區,便能夠對臺島西南海峽以及巴士海峽實施封鎖行動。
不得不承認,某些人如同井底之蛙,眼界有限。臺軍若妄圖在解放軍面前展示火箭炮技術,無異于在行家面前班門弄斧。須知,在當今世界,中國火箭炮技術的領先地位無可撼動,堪稱世界翹楚。即便被臺灣媒體大肆吹捧的海馬斯火箭炮,若與中國自主研發的一系列先進遠程火箭炮相較,其技術水平也不過處于中游水平。
此前,美國媒體《軍事觀察》曾刊文指出,解放軍針對臺灣方向的東部戰區部隊部署了大量火箭炮,這些裝備顯然是為未來可能的對臺軍事行動所做的準備。
而且在當今這個“地球村”的時代,中國在遠程火箭炮領域無論是數量還是性能都穩居世界前列。
目前,中國擁有多款聞名遐邇的遠程火箭炮,例如:
其中,191式遠程火箭炮在03式火箭炮的基礎上進行了諸多改進,亮點紛呈。2019年國慶閱兵儀式上,191式火箭炮首次公開亮相,之后還參與了2022年環繞臺灣島的實彈軍事演習。
191式遠程火箭炮配備了三種不同口徑的火箭彈:
191式火箭炮采用了先進的箱式模塊化設計,不僅響應速度快,而且一輛發射車能夠混合搭載不同口徑的火箭彈。這種“混搭”設計能夠更好地滿足戰場上多元化的火力需求。
在實戰中,191式火箭炮系統的每個火力單元(即發射車)能夠在30秒內將所搭載的火箭彈全部發射出去,并且僅需6分鐘就能完成彈藥的再次裝填。
191式遠程火箭炮的精度極高,即便炮彈重量達幾百公斤,誤差也能控制在幾米之內。這得益于其采用的復合制導模式,即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小型慣性導航系統以及激光末尾制導技術的有機結合。
此外,191式火箭炮的戰斗部彈頭種類豐富多樣:
191式火箭炮的車載系統性能卓越,在滿負荷狀態下,仍能以每小時65公里的速度快速機動,展現出強大的機動性。
通常情況下,每個集團軍會配備一個炮兵旅,而每個炮兵旅的配置如下:
鑒于東部戰區和西部戰區的特殊戰略地位,需要應對印度等方向以及臺灣島的潛在威脅,因此這兩個戰區的炮兵旅配備了4個遠程火箭炮營,共計48輛發射車。在實戰中,這些發射車一次可發射480枚300毫米口徑的遠程火箭彈,展現出強大的火力打擊能力。
從這些情況能夠清晰得知,解放軍遠程火箭炮的作戰實力對臺軍而言具有顯著優勢。倘若啟動武力統一臺灣的軍事行動,解放軍數百枚遠程火箭彈同時呼嘯而出,在首輪火力猛烈打擊之下,便能夠以極高的精度摧毀臺軍的導彈發射陣地,使得臺軍在還未真正發揮出作戰能力之際,就陷入全面被壓制的境地。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解放軍火箭軍還配備有東風 - 16、東風 - 15 等多種型號的常規導彈,其戰術打擊能力已然處于“超飽和”的高水平狀態。
在大陸強大的電子戰干擾全面覆蓋之下,“臺軍”裝備的嚴重依賴 GPS 衛星定位信號的“海馬斯”火箭炮,完全喪失了有效組織快速反擊的能力。同時,為“海馬斯”火箭炮提供情報支援的體系,在大規模精確打擊面前,恐怕也會瞬間陷入癱瘓。
事實上,就在“臺軍”于屏東縣開展所謂“海馬斯”火箭炮首次試射行動時,大批無人機現身臺島東南海域,對屏東縣、高雄市以及臺東縣沿海海空域展開抵近戰備巡航,這令“臺軍”緊張不已、如臨大敵。而就在試射當天,“臺軍”“海馬斯”火箭炮部隊在接裝 8 個月后的首次試射過程中,竟然多次出現“卡彈”故障,其訓練水平之低,實在令人恥笑。
從實際情況來看,一旦戰爭爆發,僅僅 29 門“海馬斯”火箭炮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集中火力。在對手先進的立體化戰場監視與態勢感知系統面前,它們將無所遁形。只要被發現蹤跡,類似“海馬斯”火箭炮這樣的目標必然會被徹底摧毀。所謂“嚇阻利器”“前沿反制”的說法,不過是島內某些人的一廂情愿,不過是螳臂當車般的自欺欺人罷了。
現代戰爭的較量,早已超越了單純火炮部隊射程與精度的比拼,演變成了體系與體系之間的全方位對抗。近年來,解放軍在作戰能力上取得了顯著進展,其中尤為突出的是空天信息一體化與戰場透明化體系建設的加速推進。
解放軍目前展現出的衛星監測、無人機偵察以及空中預警系統的整合能力,已足以對臺灣全島實施全天候、無死角的偵察與情報監控。
特別是在無人機領域,解放軍已廣泛部署并裝備了具備偵察與打擊雙重功能的無人機系統。這些無人機憑借其長續航、高機動性和全天候作戰能力,能夠不間斷地對臺灣陸地上的高價值軍事目標進行近距離監視,并在發現目標后迅速實施打擊。
此前,有臺軍退役軍官曾明確指出,“臺獨”勢力一味吹噓海馬斯在烏克蘭戰場上的卓越表現,卻忽視了關鍵一點:烏克蘭的戰場環境與臺灣島內情況截然不同,根本不具備可比性。解放軍不僅擁有遠超俄軍的事態感知能力,更在體系作戰方面展現出了遠超俄軍的強大實力。更何況,臺灣島相比烏克蘭更為狹小,缺乏戰略縱深,這無疑增加了“臺獨”勢力抵抗的難度。
總體來看,臺當局始終心存不切實際的幻想,在自身整體實力遠遜于解放軍的情形下,竟妄圖通過引進部分美制先進武器裝備,妄圖在戰時實現“扭轉戰局”的癡夢。解放軍已然構建起成熟完備的聯合作戰體系,在此強大實力面前,臺當局的結局早已注定,那就是會被迅速且優先地徹底清除。即便購入再多的美制武器,到了實戰中,也不過是徒勞無益的垂死掙扎罷了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