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在鄭州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中原兒女,我自詡對華北平原的風土人情了如指掌。
但最近在邢臺三天兩夜的短途旅行,卻讓我對這座擁有約 3500 年建城史的古城有了全新認知 —— 那些藏在市井街巷里的「矛盾感」細節,正在重新書寫我對北方小城的印象。
一、直爽里的細膩:太行石與洺河水的交響
邢臺人的直爽像太行山石般棱角分明,卻在細節里藏著洺河水的溫柔。
在清風樓廣場,遛鳥的趙大爺摘下老花鏡:「往北走三個路口,拐角那家三代人經營的燒餅鋪,做了六十年空心燒餅。」循著他的指引,我在導航盲區的深巷里,找到表皮酥脆、內里層層疊疊的老燒餅 —— 剛出爐的餅子夾上鹵蛋,咬開時熱乎的麥香里混著芝麻香,果然如大爺所言「比景區門口的實在」。
這種反差貫穿行程:
- 5 路公交司機李師傅在等紅燈時,從后視鏡瞥見后排乘客的蔥掉在地上,特意打開車內廣播:「那位穿紅圍裙的大姐,您的蔥掉啦,就在座椅底下」;
- 早餐攤老板娘見我猶豫,主動在豆腐腦里加勺芝麻鹽:「聽你口音像河南嘞,試試俺們這兒的咸香口」;
- 便利店收銀小哥不僅報出周邊五個社區的快遞柜位置,還提醒我「明天有雨,達活泉公園的石板路滑」。
二、守舊中的新意:星盤與智能燈泡的對話
當郭守敬的星盤遇上智能燈泡,古老邢州在傳統與創新的夾縫中,生長出獨特的城市肌理。
清晨七點的達活泉公園觀星臺下,二十多位老人手持自制星盤,正在復刻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測算天象的場景。帶隊的退休教師王師傅說,這個「觀星社」已堅持 17 年,每年夏至的「量天尺」儀式被列入邢臺非遺:「現在年輕人用 APP 看星圖,但老祖宗的法子不能丟。」
但邢臺人絕非泥古不化。在逗號立方購物中心的非遺市集:
- 威縣土布的靛藍花紋與熒光色拉鏈碰撞,盤扣處嵌入 LED 燈帶的旗袍在 T 臺流動;
- 巨鹿柳編燈罩里裝上智能燈泡,手機 APP 可調節色溫;
- 臨城腌肉粽將太行山黑豬肉與江南糯米結合,棗木熏香中透著粽葉清香 —— 工作人員介紹,這些跨界設計七成都出自 90 后之手。
三、實在外的講究:煙火氣里的儀式感
邢臺人的熱忱藏在「實在」的外殼下,卻在細節里透著對生活的講究。
羊市道胡同的王大姐見我對著導航皺眉,主動提出:「我家那口子開出租,對路況熟,咱視頻問問他。」視頻里的司機大哥不僅畫清路線,還叮囑:「過路口注意電動車,那幫小伙子騎得快」;街邊修車鋪的張師傅補胎時,用機油在水泥地上畫出簡單的路線示意圖:「沿著這條線走,比導航少繞兩個紅綠燈」。
這種講究滲透到城市肌理:
- 主干道公交站牌多一行手寫提示「末班車實際發車時間比表定晚 8 分鐘」;
- 菜市場電子秤旁必配公平秤;
- 部分公共廁所設置報紙架,方便老人取用當天的《河北日報》。正如房東留言本寫的:「俺們過日子不糊弄,講究個心里透亮。」
四、沉默下的熱忱:板栗殼與蘆葦心的哲學
初遇邢臺人,常被他們北方特有的拘謹「勸退」,但一杯滾燙的棗花茶下肚,靦腆背后的熱忱便如大陸澤的蘆葦般蓬勃生長。
在柏鄉漢牡丹園,看園的老人聽說我從鄭州來,執意剪枝芍藥相贈:「這花和洛陽牡丹同根,帶回去栽花盆里,明年春天能開」;
隆堯羊湯館老板見我剩半碗,急得搓手:「是不是咸了?我重新熬碗湯,羊骨都是今晨新燉的」;邢窯博物館里,保安大叔看我拍唐代瓷枕,主動指點:「蹲低些,能拍到‘翰林’款識,這是邢窯貢瓷的標記」—— 后來得知,他是邢窯文化研究會成員,手機里存著數百張未公開的瓷片標本照片。
臨別時的頓悟
高鐵駛離邢臺站,手機里存著這樣的畫面:
- 開元寺千年經幢下,大媽們的廣場舞配樂是改編版河北梆子;
- 清風樓前,老人用粉筆在地上教孫子畫星圖;
- 達活泉畔,穿漢服的新人在郭守敬雕像前取景,裙擺掠過智能路燈。
忽然懂了邢臺人的「矛盾感」:他們像太行板栗,外殼帶刺卻果肉綿軟;又如大陸澤蘆葦,扎根泥土卻隨光擺動。當許多城市在短視頻里追逐流量,邢臺人守著羊湯鋪的晨昏、街坊的半句嘮叨,把 3500 年的滄桑,熬成了「過日子實在」的樸素哲學。
從太行山下的板栗到大陸澤的蘆葦,邢臺的矛盾感里藏著華北平原的生存智慧。
你眼中的邢臺人,是棱角分明的直爽派,還是細膩溫暖的務實派?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發現的「邢臺式矛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