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顧箏
前段時間,我們潛入老年大學的課堂,發現上海的老年大學已經next level了。 我們同時發現了另一個現象。 課堂上,男女生的比例,有點懸殊。 而這也有數據支持,根據《中國老年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老年大學男女比例約為3:7,靜安區老年大學的工作人員也告訴我們,報名的男女比例差不多是1:5。 于是,我們帶著好奇,不帶任何預設和評價,開啟了這次街頭小調查。
老張
工作日上午 10 點的襄陽公園內,老張在地上寫字。
“這是自學,沒有上過學,沒有老師教的,全都是手機上學的。”
老張知道老年大學,但沒有報過名。因為“我為了生存還要奮斗。”
老張今年65歲,還在兼職上班,“像我們鄉下,養老金低。”老張現在每個月只能拿600多塊錢,他得靠打工補貼收入。
雖然在為生存努力,還躺不平,但老張幾乎每天都來公園寫字,“我非常愛好書法、古詩詞。我睡覺的時候,腦子里都是這個。”
老張還告訴我們,他在上海另有一份自由職業。
“鎖匠。上門開鎖,正兒八經公安備案。也是自學的,買了兩本書,從零起步,慢慢摸索,干了將近20年了。”
老張的開鎖區域在延慶路襄陽路一帶,他接到電話,騎著助動車就會上門。
出于對這位努力給自己掙著生活,還不放棄自己精神生活爺叔的佩服,我們決定讓他給自己打個廣告:“打個廣告可以,手機是13402118258。我對老年人照顧,他們(出)50元,我絕對給他們開了。”
老張
和寫字老張告別,走了幾步,碰到同樣65歲的在休息的老張,他坐在花壇邊,右手邊是環保袋,左手邊是泡了濃茶的玻璃杯。
老張也知道老年大學,知道每個區都有,但自己不去上,他笑著說自己是文盲。
其實老張退休之后沒有什么自由的時間,就連旅游,也是“想都不要想”。因為他要“照顧兩個年紀大的,這個沒辦法的。”
父親前兩年已去世,母親現在89歲了,幸好還能自理,能自己弄早飯。老張每天早上去菜場買菜,這個時間點他來公園放放風,等到11點左右就回去燒飯。下午要帶母親樓下走走,接接地氣。
照顧老人的生活,時間被分割得很碎,但是老張覺得“這是中國的傳統和文化,沒辦法,一代照顧一代。”
只是對于自己的養老,他不那么樂觀:“等到阿拉大了,啥人照顧不曉得。小人照顧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代人和一代人的想法是不一樣。”
不過還是有希望的,“以后就機器人了嘛。”
老潘
繞圈鍛煉的老潘在剛退休的時候上過老年大學,“國畫、書法、攝影,都上過的。”
那是2000年,當時班上的男女比例也是目前這樣的分布。
“我那個時候男的少,女的多。”
對于這樣的現象,老潘有自己的分析:
“女的壽命長,身體好呀。男的因為工作時候要養家,要做生活,力氣出得多點。外加女的退休早,50歲就退休了,那么休閑辰光多呀。”
“退休下來,男的生活習慣比女的差,退休以后就在家里老酒吃吃,香煙呼呼,沒啥休閑辰光了。”
老潘自己是因為“退休了以后,沒事體做”才去報老年大學的。“我那時60幾歲,算年紀比較輕的,在班級里還做班長呢,幫大家買買宣紙,買買筆,我腳踏車踏踏蠻便當的。”
老潘不去上老年大學是在10多年前,既是因為報名麻煩等客觀原因,更是因為自身身體原因。
在我們夸他看不出85歲的年齡時,他指出:“看勿出嗎,外強中干呀,里向毛病交關。”
“我冠心病,現在身上有6只支架,前年又裝了起搏器,身體毛病交關。”
老譚
老譚一直和朋友坐在花壇邊聊天,聊完天,他們起身打拳。
老譚妻子上過老年大學,他自己沒去過,不上老年大學的原因是因為他有很多興趣愛好。
“我喜歡音樂,喜歡看展覽。”
“我喜歡鍛煉,打太極拳、走路、游泳。”
老譚覺得所有的事情,第一要喜歡,否則無法堅持。
“像我喜歡打拳,已經打了6、70年了。”
“聽音樂也是,我喜歡古典音樂4、50年了,我能堅持天天聽。我會買書去研究,會查這個人唱得好在哪里,這部交響樂好在哪里,為什么說這個小提琴拉得很溫暖。”
喜歡的東西可以變。
“人的性格會變,我老早歡喜有深度,社會效應老明顯的,藝術性老強的,甚至老悲傷的作品,眼淚水會噠噠滴。現在我不要看了,現在我年紀大了,要開心。”
但喜歡本身不能變。而這也解釋了他不去上老年大學,或者以后會去上老年大學的原因:“所有東西,堅持住很困難,因為沒想明白,儂喜歡伐。儂喜歡的,儂去。”
“包括學習,老年大學也是的,如果我不能夠堅持,那我何必去,浪費這時間和精力做啥。如果我想明白我喜歡的,那學某一樣藝術,或讀外語,我會去的,而且我能堅持。為啥,因為我想明白了。”
老黃(右)
在復興公園門口,我們遇 到了背著相機的老黃(聊嗨之后忘了問姓名,以老黃代之)。
老黃今年85歲,退休之后一直很忙。
“我花了10年時間,寫一本回憶錄,還去讀什么(老年)大學?”
“每一天基本上都要外面去跑,拍照片,走路,寫文章。每天寫3、400字,這5年沒停過。”
老黃不把這些當“工作”,而是當“白相”。
“我在白相,拍花拍草拍鳥,是白相,回去動腦筋,寫一寫,也是白相。”
“這是自己歡喜的事體,不做你做啥事體呢,發呆啊。外面去拍花拍草,走走路散散心,開心伐啦。碰到你們也老開心的。回去把心得體會寫一寫,做只視頻。”
老黃傲嬌地表示:
“我在單位里教過他們打橋牌,下圍棋,攝影,老年大學我還要去讀啥物事呢。我自己寫詩,寫了好幾本詩集,出了4本之后不出了,啥人看啊,將來燒燒掉算了。但是寫的過程老開心的,動動腦筋,平仄要講究,不過現在,不稀奇,豆包可以幫你生成,再改改。”
作為緊跟時代新技術的爺叔,他說:“照道理,也可以去老年大學,但是我自己百度,都可以解決問題。自學和去大學學習都是一樣的。讓我去我不去,因為在家自由,想學就學,不想學就休息,珍惜每一天。”
而這也是他的人生理念:“現在條件這么好,要好好生活,要對得起這一生。”
老陳
老陳悠閑地斜靠在他的代步車上,不知道是在休息,還是在看旁邊的爺叔阿姨跳舞。
答案應該是后者,因為他上過老年大學,選的唯二兩門課是薩克斯和跳舞。
薩克斯課的男女比例倒過來了,“吹薩克斯的全部是男的噢,三七開。”
而跳舞課上,“男的5個,女的起碼有 30 個。”
“爺叔們都到哪里去了,我講給你聽。我呢,偶偶然然去和人家打一次牌,棋牌室里,十個有八個是男的。你看我們這幫男人,下午1點鐘,夜里7點鐘,都在棋牌室里。”
“還有批人呢,是袋袋捏緊,不要出來。膽子小,生怕鈔票用光了,不好看毛病。女同志呢,曉得出來白相。男的呢,相對把鈔票看得重,不出來,這是天性。”
當然,老陳也覺得,這種天性,也是遺傳。
“男同志為啥不開銷,因為他們的父親就是節衣縮食的,有遺傳的。像我丈人老頭,老節約的,他兩個兒子,就不舍得用錢。我爸比較松弛,手勢老松的,那么造成我就是,只要不違法,我就盡情享受生活。”
老陳覺得自己玩得比較前衛,去年一個人開車到西藏,前年一個人開車到新疆,“我的好朋友都要差我20歲呢,我今年72歲,伊拉只有50歲、51歲。”
老詹
老詹(化名)坐在復興公園的長椅上吹長笛,他對自己的介紹是:“就說我是過路的音樂學習者。我的年紀永遠停留在我當兵的 18 歲。”
老詹是上海人,但有北方口音,他喜歡開玩笑,說話像在講相聲,“我父輩喜歡京劇,講究字正腔圓。”
對于老年大學,他的態度是:
“我好像不太喜歡老年大學,我喜歡年輕大學。”
“我覺得老年大學更像老年學習班,大學名字太大,所以我很不喜歡。他們叫我去教老年大學,我說我喜歡教年輕的。”
想讓老詹去教的課程是音樂戲劇,他從音樂學院畢業,之后在大學教書。“很喜歡學生,喜歡他們年輕朝氣蓬勃的樣子。我感到也想加入他們的隊伍”
我們好奇:“職業生涯里都是和年輕人打交道,那換一種活法,和老年人打交道不行嗎?”
“我也不知道,天生骨子里覺得年輕人更好,革命人永遠是年輕,這是我的座右銘。”
老顏
老顏在復興公園走路,他今年 65 歲,退休 5 年。
他知道在南塘浜路上有老年大學,但是他不感興趣。“這里面有什么好學的,你說。還是我自己的興趣愛好多,它里面的課程沒意思。就像字畫,我也寫字畫的,我一看(它)那個太幼稚了,去學什么呢?”
“學么儂手機里向看呀,天天和社會跟進,我還去(老年大學)學啥物事。”
我們給老顏介紹,現在老年大學也有很多時髦的課程,
他說:“要看的,要看適應你自己嗎?”
對于課程,老顏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社會上好學的東西很多,實際上老年課應該開一門社會學。”
“還有,還不如弄點醫學知識教給大家。現在網上醫學知識很多的,動脈硬化、靜脈曲張、腦梗心梗,索性講這些算了,讓伊拉坐著聽聽,對伊拉有好處。”
老張
73 歲的老張穿著一身騎行服在復興公園跑步,他現在的生活是這么安排的。
“阿拉現在退休下來,待在家里,運動運動,看看電視。有時搓搓麻將,出去旅游。老年人就是這么生活呀,尋找點自己的愛好,不要老是覺得空虛,要尋找老了之后的生活方式。子女的事體不要去管,你管的多就煩。子女管子女,自己管自己,阿拉健康就是給子女最大的幸福。”
對于沒有去報老年大學,他的理由是:
“年紀大了,我不想再在技術、學歷上有什么提升了,阿拉就要輕松,不要再去緊張來兮得去學什么去考什么了,煩伐?去讀了,總歸想要讀點成績出來,要有成績出來,必須要有心思去努力。這把歲數了,事情越少越好,不要弄得身心疲憊。怎么簡單怎么活,開開心心地活。”
老張知道自己的脾性,如果去學了,不可能做班級里最差的那一個,一定要學好,可是他對自己有疑問,“要學好,還有精力放下去嗎”。
他的“好勝心”早已用過,“我原來搞事業的,自己創業,做到50歲不做了。”
根據老張回顧的個人經歷,是營銷號可以起“為了愛情,小伙放棄高薪回到上海從零開始”標題的故事。
老張1970年代在黑龍江大興安嶺工作,那時工資加地區津貼、防護費、過冬費等,一個月可以穩穩地有260多元工資。
當地收入高錢又花不掉,但老張還是不得不放棄高薪,頂替回上海,在街道生產組工作。因為父母和當時的女朋友都拼命讓他回來,女友說:“你有條件回來不回來,阿拉結束。”
回來了感情保住了,但工資卻只有9毛一天。“一看收入我嚇死了,我沒辦法過日腳啊。那時剛剛改革開放,我就出來創業了,創業創到50歲,鈔票夠用就好了。我要那么多鈔票做什么,接下來我要自己活得開心。”
老張現在的人生態度是,不要用有精神壓力的學習來束縛自己,最關鍵的是要身體健康:
“健康是我自己的,而且我也能給子女帶來開心。如果父母身體不好,子女上班也沒心思,多煩啊。所以我和老婆說,健康第一。那我就朝著這條路走,自己怎么開心怎么活。”
更多上海故事,點擊下方
寫稿子:顧 箏/
編稿子:小泥巴/
拍照片:顧 箏/
畫圖片:二黑/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