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臺4個月,鬧出來的新聞比拜登4年還多。他屬于那種“一天不作妖就渾身癢癢”的政客,每天都在刷新國際政治的下限。這種做法不僅讓美國外交陷入混亂,也在深刻改變全球地緣格局。
特朗普的執政風格極其鮮明,一切言行都在強調“美國優先”,甚至不惜以羞辱盟友、激怒對手的方式彰顯美國的“強勢地位”。
日前,他在白宮會晤南非總統拉馬福薩時,突然播放一段所謂“南非白人遭種族屠殺”的視頻,并拿出一堆剪報作為“證據”,試圖逼迫拉馬福薩承認南非存在系統性種族迫害。拉馬福薩當場反駁,指出這些指控毫無根據,并強調南非的暴力問題影響所有種族,黑人受害最深。這場會晤原本被寄望于緩和美南緊張關系,結果卻演變成一場公開爭吵。
這已經不是特朗普第一次用類似手段對待外國領導人——此前他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會面同樣火藥味十足,最終以澤連斯基憤然離場收場。
特朗普的邏輯很簡單:他要讓全世界對美國“進貢”。彭博社近日爆料,歐盟為了推進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不得不向特朗普政府遞交了一份修訂版提案,其中包含多項對美國有利的條款。
然而這種“霸道總裁”式的外交,本質上是一種“戰略收縮”,朗普不在乎國際規則,不在乎盟友感受,他只關心美國能否在每一次交易中占盡便宜。但這種做法正在加速全球權力格局的重塑,一些美國智庫和學者提醒特朗普,這樣做其實是給中國送去的“厚禮”。
為什么這么說?在這些智庫學者看來,特朗普的每一次外交失誤、每一次對盟友的羞辱,都在削弱美國的軟實力,同時讓中國的外交空間不斷擴大。
特朗普上臺后,美國與南非關系急劇惡化,甚至宣布不參加南非主辦的G20峰會。而中國則抓住機會,深化與南非的合作,尤其是在金磚國家框架下的經貿與科技合作。在歐洲也是如此,特朗普對歐盟的貿易施壓,讓德法等國不得不重新審視與中國的經濟聯系。中國電動汽車、光伏產品、高端制造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歐洲市場,而美國的保護主義政策反而讓歐洲企業更加依賴中國供應鏈。
中國之所以能成為這場地緣變局的最大贏家,根本原因在于其獨特的競爭優勢。首先,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特朗普對華貿易戰打了7年,中國外貿出口反而增長了35%。美國試圖通過關稅壁壘保護本國工業,結果卻是通脹飆升、美債突破36萬億美元,而中國制造業依然堅挺。
其次,中國的外交策略更加靈活務實。與特朗普的“極限施壓”不同,中國倡導的是“互利共贏”。當美國威脅盟友時,中國卻在東南亞、非洲、拉美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合作和貿易便利化。巴西大豆、澳大利亞天然氣、加拿大能源——這些原本依賴美國市場的國家,如今紛紛轉向中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越來越關鍵。特朗普退出《巴黎協定》,中國則承諾碳中和目標;美國在巴以沖突中偏袒以色列,中國則呼吁和平解決方案;美國對“全球南方”國家施壓,中國卻通過金磚擴員、一帶一路倡議鞏固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南非學者西佐·恩卡拉一針見血地指出,特朗普對南非的指責是“有計劃地抹黑”,目的是懲罰南非在國際事務中的獨立立場。而這種霸凌行為,只會讓更多國家向中國靠攏。
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戰略,短期內或許能帶來一些政治籌碼,但長期來看,它正在加速美國的孤立。美元霸權動搖、盟友離心離德、全球南方國家集體疏遠——這些趨勢都不是靠加征關稅或軍事威脅能逆轉的。而中國,則憑借開放的市場、穩定的政策和務實的外交,悄然成為世界經濟的“穩定器”,默默推動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等大型自貿協議,鞏固自身的全球貿易樞紐地位。
美國《紐約時報》曾哀嘆,特朗普的對華政策“徹底失敗”。現在看來,失敗的不只是對華政策,而是整個美國的外交戰略。中國不靠霸權,而是靠合作共贏贏得未來。最后的贏家,注定不是靠蠻力壓制對手的一方,而是能適應并引領新時代的一方;而特朗普送來的“厚禮”,中國笑納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